APP下载

读书笔记

2013-12-29周大新

鸭绿江 2013年5期

周大新 ,河南邓州人,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第二十幕》《二十一大厦》等、中短篇小说集《汉家女》《香魂女》《银饰》以及文集《周大新文集》(五卷)等。《汉家女》获全国1985-1986年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诊所》获全国1987-1988年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第二十幕》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2008年,长篇小说《湖光山色》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1.吟歌北川

——读左代富的《羌山天难》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至今,四年过去了。这期间,无数的文人写下了大批的诗文,给我们留下了关于那场灾难的记忆,也给我们痛楚的心送来了抚慰。文学,在这场灾难中再次显示了它的力量。左代富的《羌山天难》,是我最新读到的一本专为那场灾难所写的书。

我喜欢这本书,首先是因为它用古老而优雅的词的形式来表现这场灾难。在这本书之前,我读过表现这场灾难的报告文学、自由体诗歌、剧本、小说和散文,但用传统的文学形式——词——来表现这场灾难的书还没有读过。也因此,读这本书让我获得了一种很新鲜的艺术享受。词这种诗歌形式,始于唐,定形于五代,盛于宋,它兼有文学和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其曲调来源于唐时边地和外域的少数民族,以及民间的土风歌谣,在音韵上很好听,读起来特别容易上口、入心。在那首表现灾后家园重建的《喜迁莺·温馨人家》里,作者写道:

芳谷秋态,穗间清风露,扑香沾带。庭里池莲,蛙语如歌,似庆主人幸在。新檐又迎归燕,旧翘依然堪爱。石砌院,赏别致小楼,伤愁渐解,灯下人三代;儿孙绕膝,笑语欢颜待。厨里贤妻,精制酒菜,桌上举杯豪迈。拼醉共赏月,都已开怀大快。温馨态,听后人感慨,乐见家泰。

读上去犹如在听羌族的一首民歌,韵美,词丽,让人忍不住和着韵律摇头晃脑,陷入沉醉。

我看重这本书,是因为书的作者不是灾难的采访者,而是亲历者,且还是一个官员。作者左代富就是重灾区四川绵阳市的常务副市长,死伤惨重的北川县就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地震发生时,正在办公楼里的他亲身感受了那种无助和恐惧;之后,又是他带人最先赶到北川县担任抗震救灾的指挥长。他所见的真实和所感的真切,不是一般采访者所能比的。也是因此,他的文字更应该令我们读者珍惜。多少个亲历者因不擅用文字表达,而让内心的真实感受成了秘密。如今,我们有了左代富的词,可以由他的文字窥见灾难亲历者尤其是一个灾难亲历官员真实的内心世界,这很有典型意义。如今,官民的矛盾和隔阂已是一种不可否认的存在,社会上的仇官心态无处不显。鉴于此,了解在大灾大难来临之后,身在灾难中的官员真实的内心世界,不会没有益处。在那首抒写目睹北川震后惨景的《定风波慢·使命》里,作者写道:

满城血,腥涌衣衫,染红断骨愁面。绝望哭声,悲切震撼,犹碎人肝胆。遇难人,紧闭眼。无数苍生正逃险。惊见,顿生悲情满,衷肠寸断,已是共悲惨;既为官、应听民召唤。把人生,紧系天灾大难,许与民生愿。勇担责,不躲闪。誓于羌山共患难。迎战,不计身险,长留前线。

读这首词,我们看见了一颗勇于担责、誓与民众共患难、长留前线抗灾救人的官员之心,禁不住心生感动。官员队伍中肯定有败类,但在这场灾难中,更多的官员是与人民心贴心的。

我爱读这本书,是因为书里的词句中蕴含着浓烈的对兄弟少数民族——羌族的挚爱。北川县是羌族的聚居地之一,在“五一二”大地震中,北川县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羌族的父老兄弟姐妹死伤惨重。对于总数只有三十二万人的羌族来说,这次的人员损失是太大太大了。作者的每首词里,PNihmSHAcSy2dBfanGedVw==都满含着对羌族人民的殷殷关爱。在卷一的“五月围城”里,作者在《剔银灯·夜会》里写道:

无月夜风暗扑,帐内孤灯燃烛。例会三更,众人齐聚,汇总死救伤扶。愁心孤独,言悲处、男儿痛苦;天欲负人尽负,不忍命归尘土。墙下残伤,如我亲故,甘替伤员做主。集思谋虑,细筹划、明天救助。

词句里,含着多少焦急和焦虑呀!

在卷二“人间奇迹”里,作者在《念奴娇·孤独》里写道:

湖尾风寒,小湾清烟慢,纸火无力。一曲羌笛愁情满,泪洒凄凉白衣。跪卸尘墟,手轻心细,恐惊土中妻。断骨悲眼,忍看风雨同凄……

词句里,含着多少同情和心疼呀!

在卷三“大爱无疆”里,作者在《河传·老翁获救》词里写道:

见状,情重。人愁僬,心似烈火燃烧。难忍老翁苦煎熬,思着,救人出土壕;墟中侧身人靠拢,轻轻动,劝把君外送。过尘堤,有人依,就医,治伤入关西。

词句里,全是关切和关心呀!

在卷四“羌山永昌”里,作者在《蜀葵花·羌绣》词里写道:

窗外山羊白,深嵌红枝叶。赏景几织女,长放线,织秋色。把红绸千针,绣上今年时刻。再现崭新羌山家园……

词句里,对羌族人民又过上新生活有着多少宽慰和欣喜呀!

《羌山天难》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书。

2.美味螃蟹

——读谷代双《我欲因之梦寥廓》

谷代双送来刚刚写完的《我欲因之梦寥廓》,初看书名,以为是一部散文,开卷细读,方知是报告文学。一旦开读,竟不能罢手,其报告的文学味如此浓,我还真没有想到。若不是一位长于打磨的老工匠,怕是出不了如此精致的作品。读这本书,我还真有了一份收获:对螃蟹有了新的认识,对养蟹人和卖蟹人生了感情。

记得多年之前读到一篇文章,说澳洲红蟹成灾,我那时就想,澳洲人要是像中国人一样知道吃螃蟹,焉能成灾?我后来到多个国家去游览,发现世界上不吃螃蟹的地方还真不少。看来,还是中国人胆大,敢于吃螃蟹;还是中国的高淳人胆大,敢于把养蟹卖蟹当作一件富民的大事来做。

螃蟹,是什么样的动物,此书已经说得很详尽。我只是想说,用螃蟹做主角写文章,而且能写出如此长的文章,还得到几任领导的支持,这恐怕是少有的事。

在中国的官场,后任不理前任事,这很常见。哪有前任做了不起效的事,后任接着干下去的?出了成绩,人家会说,前任留下来的底子,让他捡了个漏。出了事,人家会说,都是他不行,如果前任在,一定不会这样!这种官场病,扎根于我们脚下的土地,一时难去除。当然也有特例。那就是本书作者所写的高淳县的三位书记:臧正金、刘正安、吴卫国。他们三个人接力长跑似的抓螃蟹经济,指导和动员着县农工委、宣传部,还有农业局、商务局、工商局、建设局、文化局、文联,群策群力,认认真真地研究和推进螃蟹经济,用十几年的时间,硬是干出了成绩。

高淳的百姓和领导耐力可嘉!

作者谷代双从螃蟹年年爬上寻常百姓家餐桌写起,一直写到螃蟹经济成为高淳县的“大景”,成为一县文化的标志,胆气十足!

三千多年前,今天的江苏境内曾出过一位大人物,他就是被称之为“千古一相”的管仲。管仲那时就提倡在发展农业经济时,一定要学会动脑子、用“手段”,以增加农副产品的价值。据传,他曾主张在农家卖给富人的鸡蛋上做文章。让养鸡人在要卖的鸡蛋上描出花草图案,煮熟后,富家孩子拿在手里会欢喜无比,他们有钱,自然愿意出高价来买这些描上花草的鸡蛋!类似这样的点子,管仲还想出了许多。也因此,他主政的齐国很快就成了强诸侯国。

谷代双发现,今天的高淳县领导也很智慧。他们不仅仅提倡养蟹致富,而且引导养蟹人在如何使螃蟹丰脂富味上下工夫,让螃蟹保持源于自然的本味,真正成为人们尝不嫌烦、食不厌倦的佳肴美餐,从而使高淳出的螃蟹能在市场上占据更大的销售份额。他觉得这些事值得书写。为了写作此书,他很早就开始做准备,仔细观察,四处采访,日积月累,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尔后才开始创作。因是厚积薄发,所以书写得十分生动,可读性很强。

谷代双也用这部书展示了他对家乡深切的爱意。

书中有个情节,说是一位叫史团结的人,为了提高高淳螃蟹的知名度,创作了一首《固城湖的螃蟹之歌》。

让螃蟹成为歌的主题,过去没有过。

螃蟹作为一种美食,人们食罢之后高歌一曲,确也快哉!

高淳人好有福啊,有福年年尝螃蟹,而且靠养螃蟹富了起来,也真是值得高歌。

谢谢谷代双,你用你的文字让我们知道江苏有高淳这样一个出美味螃蟹的地方!

3.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读陶克《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

在癸巳年春节的鞭炮声中,我读完了陶克先生的新作《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

雷锋这个名字,对于五十年代出生的我来说,真是太熟悉了。也是因此,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对阅读的收获,并不敢抱太大的期待。毕竟,关于雷锋,已有太多的书籍出版,该说的好像都已说过,再想写出新东西很难了。

可出乎意料,读完这本书,还真是收获很多。

收获之一,是对雷锋这个人的认识更全面了。过去,我读过雷锋的传记,读过雷锋的故事,读过雷锋的日记,照说对雷锋也算很了解了,可读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雷锋和当年的我一样,也是一个文学青年,也做过美丽的文学梦,对走进文学殿堂充满了憧憬。只活了二十二岁的他,不仅写过诗歌、散文,还写过小说,如果他不是以身殉职,我们也有可能成为同道。这一下子拉近了他和我的距离。也是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雷锋是很爱美的,他不仅穿衣讲究干净整洁,还喜欢时尚,有一件漂亮的皮甲克,有料子服,而且喜爱照相。我觉得这才符合一个年轻小伙子的心理,这才是一个正常人,我们都有年轻的时候,男人年轻的时候,谁不喜欢自己看上去很帅呢?还有,我是在看了这本书以后才知道,雷锋对于爱情,是有一份向往的,他和那位叫易秀珍的姑娘,因一床花被子的棉芯,起过微妙的感情波澜。这让我感到,雷锋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子汉。在文革时期的宣传中,雷锋成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好人,成了一个离我们很远需要我们仰视的好人。陶克先生的这本书告诉我们,雷锋是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平凡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人,是一个我们可以效仿和学习的好人。这本书披露了很多我们过去不知道的事情,让我们了解了真实的雷锋,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雷锋本人的尊重。尽可能地复原一个曾经活过的生命,这是所有写已故人物传记的作家都在做的事情,陶克先生做得很认真努力,值得我一个写作者尊敬。

收获之二,是知道雷锋的事迹已在世界上造成了影响。对雷锋在中国的影响我是知道的,他差不多是一个家喻户晓式的人物,受他精神的影响,无数中国人产生了向善的行为。可我并不知道,雷锋作为一个平民,一个士兵,一个只活了二十二岁的中国人,还会在世界上造成影响。我是在读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之后才晓得,美国朋友詹姆斯曾说过:雷锋是一滴特殊的油,能覆盖整个海洋,使世界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平静。才晓得法国人施兰曾感叹过:如果我们都能像雷锋那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该多好呀!才晓得英国的克奈曾评价过:雷锋的事迹是很具启发性和鼓舞人心的。才清楚德国人何曼珠介绍说:在德国,大家都很喜欢雷锋这样的人。要是全人类都像雷锋倡导的那样彼此爱护,那该多好呀!才晓得俄罗斯人甘纳季说过:在西方人眼里,雷锋就是神,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并不知道一些国家的领导人是谁,但他们都知道雷锋,从小就开始知道。才晓得日本人池上彦芳表示过:要让更多的日本青年到中国学习雷锋,学习他高尚的道德品质。才知道在美国西点军校有一年的招生广告上,曾印有雷锋的画像,画像的旁边展开着一面中国国旗。才知道1994年三月的一天午夜,沈阳军区总医院的孙桂勤曾接到国际广播电台转过来的一个国际长途电话,一位美国西点军校的学生问她:中国到底有没有雷锋?你见过雷锋吗?才知道澳大利亚人江思远,曾到湖南向中国人介绍他学雷锋的体会。这本书,帮助我们在更广阔的地方去观察雷锋精神的影响力,去看雷锋精神怎样演变成了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作者的襟怀和视域空前开阔。

收获之三,是对雷锋精神的实质有了新的理解。陶克在《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这本书中,还对雷锋精神进行了新的解读和阐示。我们知道,自雷锋的事迹被传扬开以后,雷锋精神曾被作过多种解读,有说雷锋精神是一种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有说雷锋精神是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有说雷锋精神是坚持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继续革命的精神;有说雷锋精神是一种扩大了的行善精神等等。陶克这本书,没有重复过去的说法,而是对雷锋精神作出了自己的解读。他认为,雷锋精神是一种全人类都需要的“大爱”精神,雷锋的全部言行,可以归结为三个字:为了爱。你渴了,他就是一碗水;你饿了,他就是一把粮;你感到了寒冷,他就是一缕阳光。我觉得他的这种解读很好,我很愿意接受。人类能在幼年时期从荒蛮的山林走出来,直到走进流光溢彩的城市;人类能由最初很少的几个部落,繁衍出几十亿人,靠的就是这种“大爱”精神。每当地球上的某一个地方出现了地震、海啸、洪水、山火等自然灾害,全世界的人都会给予关注并伸出救援之手,就是这种大爱精神的展示。雷锋身上呈现出的这种大爱精神,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是我们整个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陶克写报告文学,特别愿意选择重大题材,特别愿意走进别人不愿意进入的题材领域。《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是他的最新尝试,他又一次满载而归,作为他的文友,我为他由衷地高兴。

责任编辑 郝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