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摘

2013-12-29

红旗文稿 2013年13期

老黎:网络不是“化外之地”

1932年,当看到《文学月刊》第四期上一篇诗文中有辱骂恐吓,还有无聊的攻击时,鲁迅写下《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一文。他批评:“一言不合,便祖宗三代的闹得不可开交”,“骂一句爹娘,扬长而去,还自以为胜利,那简直是‘阿Q’式的战法了。”这些话如今看来仍有现实针对性。一些网站上的文章及其跟帖、博客和微博中,过度情绪化的表达导致辱骂恐吓等现象不时可见,其偏执有时比当年鲁迅所说的还甚,让人不免瞠目结舌。倘若这种风气在网络上蔓延,于社会环境、于个体发展,无疑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以至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沼。敲击键盘,拿起手机,网络上的发言虽然形式上可以“想说就说”,但正如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样,不能没有底线和约束。任何个人的自由总是相对的,总是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为前提的,这是保证社会有序运转的前提。网络可以降低发言的“门槛”,但不是“化外之地”,不该突破公序良俗,不能逾越法律界限。只有遵守这些基本规则,网络才能健康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

高波:“网络民意”背后的三种面孔

网络声音被很多人认为是民意的体现,但都是些什么人在网络上表达“民意”呢?一是寻找“存在感”的网络批判者。此类人有较多的时间泡在网上,在现实中往往又较少“话语权”,说话没人听。于是在网络上发言,成为他们体现自身存在的重要途径。他们总是就一些社会贪腐现象进行网络批判。二是谋求某种具体利益的“水军”。如今在网络上,付点钱可以为你的微博增加粉丝数,为你的博客增加点击量。同样,只要付钱,也有专门的公司或团队为你就某个话题进行策划,为你组织“水军”在网络上造势。三是“公知”名人等“意见领袖”。只是有些“意见领袖”的“意见”,实在让人看低。改革开放30年了,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让中国人民深深受益,这些“公知”名人,本身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可在谈及国家的发展道路时,他们还是唯西方马首是瞻,一点新意都没有。“网络民意”的背后当然不是只有这几副面孔,但这几副面孔肯定是其中较活跃的。知道了是些什么人在网络上表达“民意”,对他们所表达的“网络民意”,我们即不难把握其实质,也就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来源:《环球时报》2013年5月31日)

谢新洲:网络社会更需要理性和阳光

互联网从进入中国以来,就一直承担反映“民声”的作用,网络民意成为其社会舆论表达最充分、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当社会化媒体出现,极大地激发了民众潜伏已久的话语表达欲,成为发表言论、政治参与以及建立社会网络的平台。当人人都拥有了麦克风,未必会带来信息福利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还有表达权的滥用、谣言、信息欺诈和隐私泄露。不加限制地强调网络言论自由及网络话语权很可能形成与公民权利、国家权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而网络谣言的大规模、迅速扩散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舆情瞬息万变,真相和谎言交织成为了新特点。网络谣言和网络话语权总是相伴相随,在赋予普通网民内容生产和传播权力的同时,谣言生产机制也就此诞生,而有组织的网络水军及其谣言无疑更可怕,他们混淆视听,裹挟民意,甚至伤害整个社会最柔软的那部分良善机理。面对喧哗的舆论,我们更需要理性的判断。我们必须看到,通过网络话语权释放的网络舆论具有两面性。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通过立法、加强行业自律、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外,疏导社会舆情还要诉诸网民心中的阳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正能量”。网络需要正能量,这是除了冷冰冰的技术,我们人类在使用、交流和传播信息时最宝贵的东西,需要网络之外的全社会共同营造和维护。

(来源:《光明日报》2013年6月8日)

北京日报:面对发展并不平衡的网络世界,处于弱势的国家如何保护自身权益?

“棱镜”事件之所以触目惊心,不仅因为涉及美国国民,也因为其他国家被卷入其中。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控制着互联网的大部分域名根服务器,拥有一大批互联网跨国公司。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在网络空间的优势甚至高于现实世界。然而与此同时,互联网早已成为全球亿万人共同使用的重要基础设施,要保持互联网的“公益性”,防止其成为被利用的工具,恐怕不能依靠美国一国的“自觉自愿”。如今,互联网已成为全球亿万人共同使用的重要基础设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符合全世界的共同利益。因此,除了自建网络产业,竖起严密防线,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来自网络的威胁。比如通过联合国这一主渠道,推动建立公正、民主、透明的互联网国际管理机制,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杜绝权力的滥用,让世界各国的民众在安全的环境下共享互联网带来的便捷。

(来源:《北京日报》2013年6月14日)

秦安:网络空间成为社会最大“利益汇合点”

“棱镜门”事件在深层次上显示:网络空间事关生产力、国防力和文化力,成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大的“利益汇合点”。首先,网络空间承载着先进的生产力。“棱镜门”折射出美国从软件系统到硬件设施完整的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网络空间铸就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世界正以网络空间为纽带,形成一个巨大的“经济共同体”。其次,网络空间蕴藏着新质国防力。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全新的作战领域,“棱镜门”折射出美国拥有的网络资源和技术优势对整个世界的控制能力,威胁到整个世界的安全。不同于美国当年在广岛、长崎扔核弹,在伊朗释放“震网”病毒,不仅让德黑兰的1000多台离心机瘫痪,而且感染了大半个世界。第三,网络空间催生出新的文化力。网络空间已成为人类社会生存的“第二类空间”,“棱镜门”折射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的道德水准和文化品质,事关人类社会的文明。网络空间不再是实体空间的附属品。它前所未有地拓展了人们生存的深度、宽度和广度,并承载了大量的私密信息,催生了网络文化,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乐园。

(来源:《环球时报》2013年6月27日)

斯壮:网络安全拒绝“双重标准”

中国的互联网管理,从不奢谈“绝对自由”,任何人的网络言行,必须约束于法律允许的框架之内。但在这种务实的原则之下,我们充分尊重公民的合法表达权利,高度重视个人信息的保护。在我们看来,那种一边高呼取消网络管制、力倡“信息自由流动”,一边暗中监听监看公民隐私;一边以受害者的姿态非难别国发起网络战,一边又组织跨国网络攻击的做法,不仅十分虚伪,而且居心叵测。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安全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在维护公共安全和保护公民隐私之间求取合理的平衡,对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个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只会陷入道义的困境,面对有口难言的尴尬。襟怀坦荡,彼此尊重,加强沟通,平等合作,才能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6月21日)

田闻之:“棱镜门”折射出什么道理

一直以来,美国都把自己包装成最崇尚自由、最注意保护公民权利的国家,甚至常常摆出一副教师爷的姿态,挥舞着道德大棒敲打他国。不料想,突发一个“棱镜门”,把这些虚伪的面纱彻底掀开了,并向世人折射出一个道理:什么“民主”、“自由”,什么“人权”、“法制”,在美国眼中,实实在在的只有“美国利益”。对自己有利的,哪怕是“监听”、挖隐私,都可以贴上“反恐”、“安全”等冠冕堂皇的标签;对其不利的,即便没有确凿证据,也要捕风捉影,大加指责和打压。说到底,这其实就是美国价值观的体现:只要有利可图,只要能掌控全世界,就敢撒弥天大谎,就敢践踏一切人类良知、道德和法律。据斯诺登曝料,即使在G20峰会这样重要的国际场合,美国情报人员也曾大搞监听。斯诺登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安全合同工”,就能曝出这么多内幕,而在庞大的“棱镜”、“主干道”、“码头”、“核子”等计划背后,不知还隐藏着多少罪恶。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不少人迷信美国这一套,死心塌地拜倒在美国编造的各种谎言和幻景之下,下场往往很难看,着实可悲得很。

(来源:《北京日报》2013年6月21日)

马俊:美国借三种途径收集网络情报

尽管目前外界还不清楚美国网络监控的技术细节,但通过斯诺登的爆料,能梳理出美国在网络情报收集领域的几种手法。首先是通过类似攻击清华大学主干网络的方法,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情报。这类网络往往受到严格保护,但由于各国网络使用的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很多都严重依赖美国,不排除美国在这些设备中安置“后门”的可能。通过这些“后门”,美国能够轻松绕开安全防范措施。美国近年来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一再渲染中国华为、中兴公司提供的电信设备可能有“后门”,将借机窃取美国机密。反过来想,美国的态度可能正好说明他们做过类似事情,所以才对别国电信产品如此敏感。其次,美国也可能利用强大的网络攻击能力直接渗透别国网络。目前美国已成立网络战司令部,统辖来自各军种和情报部门的网络战精英,包括伊朗遭受的“震网”病毒攻击皆出自美国网军之手。第三,美国也能通过互联网巨头,直接查找全球用户信息。

(来源:《环球时报》2013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