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与消弭

2013-12-29高俊

摄影世界 2013年11期

摄影是大众情人,因为它可以记录影像,显现过去……不过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陈述或许只是摄影的表象。从另一个角度看,摄影更像是创造消失的魔法师,它是既擅长记录又专于消弭的媒介,而且消弭所摄之物似乎是它的宿命。

将摄影与消弭联系到一起已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新话题。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论及了摄影中主客互反的“消失”;英国批评家、作家和艺术家约翰·伯杰(John Berger,1926~)以及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都提及“被拍摄的”同时影射“未被拍摄的”亦是一种消失。本文试图从我在摄影实验中的一些研究和发现进一步揭示摄影中存在的另一个“消失”—即从时间和语境的角度看摄影中影像呈现与影像本质之间的悖论。

瞬间曝光中的语境剥离

美国摄影评论家和摄影家约翰·萨考斯基(John Szarkowski,1925~2007)曾说过:“所有的照片都经过了或长或短时段的曝光,每张都记录着截然不同的时间。”曝光时间是形成影像的基础,也是决定何种影像被记录下来的动机。这个动机必须经由时间,“截然不同的时间”或许呈现“截然不同的意义”。

在摄影中,曝光时间大体可以分作两类:瞬间和延时。现代生活中,围绕在我们周围的影像基本上是瞬间曝光摄影的产物。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瞬间或者一个清脆的快门“咔嚓”声似乎已经等同于摄影(起码等同于摄影行为);大多数人已经不假思索地将瞬间当作摄影曝光的必然。萨考斯基认为对摄影师来说,定格时间的碎片,已经成为他们沉迷的根源。在这个沉迷的过程中,他还发现了其他东西:分解时间的尝试具有一种快意和美感,这和当时正在发生什么没有太大的关系。他只是很想看到此前被动态掩盖的那些瞬间的线条和形状而已。瞬间是追求效率的当代生活和资本社会的特产,同时,相机瞬间观看与肉眼观看似乎走得更近。法国哲学家保罗·卫瑞里奥(Paul Virilio,1932~)在分析影像和速度时曾强调,因为眼睛和大脑处理影像的时间是每1/20毫秒一帧,因此,肉眼观看也是建立在瞬间基础上的。

瞬间截取的影像经常被当作对特定时空的记录。伯杰将这种被记录的瞬间区分为两种:私人用途和公共用途。他认为“个人使用摄影时,瞬间记录下来的语境被保留,照片存活于进行时中的连续性中”;公共照片则被剥离出它原本的语境,被任意专断地使用。摄影家让·摩尔(Jean Mohr,1925~)在与伯杰合著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中提到了他曾经做过的实验:他拿出一些相片,请不同背景和职业的人来描述他们从中看到了什么信息。结果是不同的人对同一张相片提出截然不同于他人的猜测和描述。实验结果暗示,单幅瞬间摄影影像没有具体的意义,像浮尘一般,可以落在并依附于不同的语境中。

尽管用于公共用途的照片中的瞬间游离于特定的语境之外,但是,某些瞬间仍然暗示某种连续性,这种瞬间的延展取决于摄影影像所暗示的语境,例如报刊中一幅展现百米冲刺时的照片。这类照片的功用和目的是显示(凝固)瞬间—第一名、第二名……所有冲向终点线的运动员都像雕塑一样凝固在跑道上。观看者目光落在这些无法继续向前冲的运动员身上,但是,潜意识中却有着关于这一瞬的前10秒钟赛跑情形的想象。这种主观意识中的延时与观看者对于比赛(及运动员)的知识和经验有关,红色跑道、白线、绿地等,都刺激经验跳出来去消化这一瞬间影像。然而,观看这一冲刺照片时,不管是脑海中响起的欢呼声还是运动员飞奔的英姿,都是观看者以往经验的重现。照片中的运动员将永远被曝光瞬间给凝固在跑道上,但在观看者的意识中,他们已经冲过了终点线。伯杰认为摄影中的类似情境,延长的不是时间而是意义。

照片中瞬间的不确定性或者无意义性,是由瞬间自身的特质决定的。意义来自事物的发展,时间的绵延。时间给意义以方向。瞬间拍摄的相片如同将一个(或一组)音符从一部音乐作品中截取出来,脱离了时间,也就脱离了旋律,这些音符原有的意义被剥离,剩下的是等待被放入其他时间流中再次获得意义的机会。例如,霍克尼提到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在1945年拍摄的两张照片所讲述的故事之外的不确定性。在这两张照片中,一名在二战中受到创伤的妇女用暴力对另一个曾向盖世太保告密的妇女泄愤。霍克尼认为这是故事的片段,很难就此对这位妇女将要做什么下结论;或许,在愤怒发泄完后,她又会动怜悯之心。时间的发展中究竟会发生什么?这张照片的观众会描绘出不同的情节,故事会完全不一样。

因此,公共用途的瞬间使影像成为悬浮在时间之外的谜,它们的前后语境只能通过瞬间影像提供的暗示进行猜测。换句话讲,这种不确定性恰巧令被截取的瞬间之前后的整体时间从其原本的语境中消失。相片的语境也是甄别其身份的基础,没有了身份,如何被辨认?

瞬间使影像凝固并脱离于时间整体之外,瞬间曝光的单幅相片,其语境由于拍摄这一切割行为被迫变得模棱两可,以致最终消失。长时间曝光是否会展现一定的语境?是否会挽留些许时间流中的影像,从而拯救其语境终将消失的命运?

相片再现相机的观看

在通过长时间曝光挖掘摄影更多可能性的伊始,我曾经兴奋不已,似乎自己已经独辟蹊径,可以为单幅摄影影像确定新身份。在这些影像中有“开始”和“结束”,有许许多多浓缩的故事。长时间曝光摄影关注的是一段经历、一个现象或者一个事件,它试图展示这里某段时间内曾经发生过什么。这些长时间曝光影像同时还整体显现了我们经历过,但无法观看到的过程,例如,花的一生,一幢建筑的诞生和太阳运行的轨迹等等。在其中,影像暗示时间的轨迹,讲述时间流逝的故事。

然而,冷静下来,发现自己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找到了摄影影像围砌自己语境的构件。因为这种摄影方式只是以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讲述时间的故事,它记录的是不同于我们经验的经验,肉眼所见的影像被长长的时间涓流给洗涮掉了。例如,在《布鲁克兰到波士顿的日落》(本文题图)系列作品中,长时间曝光的相片记录了太阳在几周内运行的轨迹,并暗示出天气的变化—这是我们肉眼无法概括地进行观看的;同时,本属于这段城市空间特点的熙攘的车流人群也随之消失了—这是不同于我们经验的观看。在这一系列照片中,我们的观看经验(甚至体验)几乎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最基本的城市结构和肌理。从一定程度上讲,长时间曝光的影像所拥有的视觉语境是相机自身观看的时间语境,作为拍摄者的主体已经从其中消失了。那并非是“我”在看,而是相机在看。

整体来看,不管是瞬间还是延时曝光都是相机的观看,我们假设那是主体的观看,久而久之,我们对这一假设渐渐信以为真,错当作我们在看。我们的感知和认识是在时间中搭建拍摄客体的语境的基础,然而,相机所缺失的正是主体拥有的诸多感知能力(即人脑感觉物理刺激,以及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组织和阐释的能力)。故此,无论是瞬间还是延时拍摄,得到的影像都是以主体的消失为代价的影像自身,是无法拥有完整语境的影像,因此,也就没有确证的或完整的意义。

从时间与语境的关系看,主体性在摄影影像中的消失,使摄影难以摆脱它是一个表面上能够记录和呈现存在,而本质是创造消失的媒介。

每次将相机架好,打开快门(更确切的讲应是慢门)后,我便从拍摄现场离开,只剩下相机自己在那儿聚精会神地凝视着它的拍摄对象。通过这些年的摄影实践,我逐渐意识到我更像是那些相机的助手,长时间曝光摄影的影像都是相机的观看,我无法通过它们的方式观看,我所知道的只是它们看到了什么—那就是相片(仅此而已);而且,我无法从这些影像中清楚地获知“消失的”究竟是什么。摄影将时间的整体性从所模拟的现实中抹去,现实慢慢褪色,生成了谜和故事—由相机书写的关于存在和消失的故事。

瞬间与延时是相对的,快与慢,虚与实,消失与呈现,多么简洁而有力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