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洛娜 兹瓦克:女摄影师的独特婆媳相处之道

2013-12-29博尔得

摄影世界 2013年11期

婆媳关系,相处好了算是前世修来的福分;但若相处不好,就成了问题,而且是千年的老问题。而所有亘古不变的老问题,都有它自身的复杂性,就像婆媳问题,是绝不能靠一顿饭一个红包就可以轻易解决的。

其实,每一对婆媳都在细水长流的多回合紧密交战中,磨合出其既定的相处之道。但是,伊洛娜·兹瓦克(Ilona Szwarc)跟她婆婆的相处方式非常独特,绝不属于你想象中的任何一种。对于“独特”二字,兹瓦克这样定义:“并不像是传统的波兰婆媳关系,也不是美国式的婆媳关系。这是一种建立在我的摄影项目基础上的关系,我几乎没有办法拿它和其他的关系做比较”。

作为一名女摄影师,兹瓦克充分延展了镜头的十八般武艺,她用图像建立了跟婆婆之间的独特关系。她所说的摄影项目叫做“安娜”(Anna),而安娜就是她婆婆的名字。从2008年起, 兹瓦克花了3年时间,拍摄自己的婆婆。

通过镜头沟通

1984年出生的兹瓦克,跟她的婆婆安娜一样,都是波兰籍人,目前都生活在美国纽约。在2008年跟丈夫结婚一起到美国之前,婆婆安娜在兹瓦克的生活中还只是一个想象,她们从未见过面。安娜早在1990年代就只身从波兰到了美国,为了移民,她从那时就开始了一个人在美国的生活。

兹瓦克这样形容见到婆婆的第一印象,“我被她丰富多彩的个性迷住,有一种很想要更多了解她的感觉,所以我当下决定,将她作为我的拍摄对象”。当然,除了对婆婆这个人感兴趣,作为人妻的兹瓦克也免不了自己的私心,想要从婆婆那里更加了解自己的丈夫,“在整个拍婆婆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跟她建立一种关系,以期望对我丈夫的成长背景有更多的了解。了解后我才知道,原来我的成长背景跟我丈夫的有很大不同”。

兹瓦克已经结婚5年了,而在婆媳关系上,她非常有自信,这都得益于她对婆婆多年的拍摄,从2008年拍摄开始至接下来的3年她都在专心拍摄这个主题,“几年拍摄下来,通过镜头建立的婆媳关系,比更多人的婆媳关系都要好”。现在的婆媳关系,并没有一个标准和传统可言,所以,她并不清楚波兰式的婆媳关系,更不清楚美国式的,只是找到了自己跟婆婆之间的独特相处之道,那就是通过镜头来进行沟通。

对婆婆安娜来讲,拍摄要达成什么目的,她根本就不在乎,“她很享受婆媳之间通过镜头相处的过程”。兹瓦克觉得,每当安娜看到自己的照片时,觉得自己虽然“普通又无趣”,但却是真实的。安娜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绪,都被捕捉在了兹瓦克的镜头中。兹瓦克说,婆婆个性非常开朗,很爱被拍。但是在开心的情绪之外,也流露出了片刻的孤独。这种开心和孤独的情绪并置,就是兹瓦克想要表达的安娜。

面具与移民

严格说来,这个系列的第一张照片,是在兹瓦克向婆婆说明自己要拍摄这个项目的提议时, 安娜随手举起了一个威尼斯风格的面具,并把自己藏在了面具后面。对于婆婆当下的反映,我们可以理解为对即将要处于镜头前因紧张而自然流露出来的“少女般”的娇羞,但兹瓦克却不这么看,“那张照片绝妙地反映了婆婆的个性,她大多时候开朗爱笑,但并非所有的照片里她都在笑。那面具就像一个隐喻,既隐喻身份,也隐喻女性的美丽和外貌”。

的确,面具在这个系列里出现了好几次,它们或者是戴在安娜的脸上,或者是挂在安娜家的墙上。兹瓦克在拍摄过程中,反复通过面具这个符号,来让主题得到更为深刻的理解:安娜的身份认同。在家里,安娜是婆婆;把范围再往外扩展,安娜是住在美国纽约皇后区的波兰移民。

兹瓦克跟婆婆都面临移民的问题,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来自东欧国家波兰的她们如何确定自己的身份认同?是融入美国文化还是要保有自己的独特性?面对这些问题,她们每天都要做出决定。而且,这种决定绝对不是回答“是”和“不是”这么简单。

文化是一种基于长期环境养成的生活形态和习惯,任何两种文化的切换和互相取代,都是一种自我的内心撕裂和蜕变。我们可以在兹瓦克的影像中,窥视到安娜所经历的一角,虽然画面都是日常生活的某个瞬间,但却饱含着对婆婆的理解和疼惜。

安娜在1990年代背景离乡,只身离开波兰到美国,目的只是为了让家庭有一个更为可期待的未来,可是安娜为此付出了极高的代价。当时,安娜不能让她的儿子,也就是兹瓦克的丈夫随之到美国,不仅如此,安娜的丈夫也没有到美国,虽然生活在美国多年,却一直没有拥有完整的家。

这无疑是残酷的。安娜的生活状态,就像兹瓦克在照片中所展示的,其实是长长的孤独。

这个系列里,猫常常出现在画面中,安娜在沙发中熟睡,猫在椅背上走动;安娜在沙发上坐起,猫窝在一旁静静陪伴。不仅如此,它还竖起尾巴在厨房窜来窜去,俨然主人的样子。而原本家庭团聚的热闹圣诞节,在兹瓦克的画面里却是安娜一个人窝在沙发上睡觉。

我相信兹瓦克在3年的拍摄中,捕捉了不少温暖开心的画面。但是,她最终所选择的照片,更多的是凭自己的直觉,是凭照片流露出的情感。这不仅是兹瓦克对婆婆的情感,同时,她大概也在拍摄的过程中回顾到自己本身同为移民的境遇。虽然,兹瓦克是跟丈夫一起到美国,相比于婆婆她有一个完整的家,但是,这多少都基于婆婆一直以来的牺牲和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系列中有一张照片并非兹瓦克所拍。安娜站在自由女神像前的照片其实是安娜的丈夫在安娜刚到美国后不久拍的。兹瓦克特地选了这一张照片放入这个系列,就是为了让安娜跟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形成某种共鸣。它代表安娜想要实现的愿望,就是期望拥有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这不仅仅是安娜的身份认同问题,其实也迎合了所有移民的共同心声。

认同与理解

这些照片,看似日常的琐碎片段,但就是在这些细小片段里,兹瓦克流露了对婆婆的理解与自我的身份认同,移民生活的翻腾与挣扎,尽在画面之外。所以,“通过镜头建立的婆媳关系,比其它大部分的婆媳关系都要好”,兹瓦克的确有自信说出这句话。

兹瓦克是非常典型的女性摄影师,她的选题一直都非常微妙,从女人的直觉出发,采取独到的视角。一直以来,她都将自己的镜头放在美国的文化语境下,来探讨性别、身份及文化的认同。

这个微妙的视角,也让她获得了2013年“荷赛”(World Press Photo)的肖像类单幅三等奖。获奖的作品,出自兹瓦克的《美国玩偶》(Ameican Girls)系列。为了完成玩偶系列,她花了2年的时间横跨美国,拍摄了数百个美国女孩。拍摄的每个女孩,虽然外表、成长背景和经历都不尽相同,但她们都拿着自己最珍爱的木偶娃娃,而且那些娃娃都量身打造成女孩的模样。

兹瓦克通过美国娃娃系列的拍摄,来探讨美国女性身份的建立。不仅如此,兹瓦克也从一个东欧摄影师的视角,来探讨美国文化中强调的成年个体独特性的成因,而玩偶就是一个表达个性审美的典型载体。这种娃娃在美国非常普遍,女孩们的成长过程中,会将自己的形象投射到玩偶上。

嫁为人妻,作为人媳的她,绕不开的都是女姓的身份。而兹瓦克跟安娜之间建立在摄影项目基础上的婆媳关系,不仅独特,而且充满了认同和理解,在这个基础上的婆媳关系,还能坏吗?

如今,虽然这个项目早已完成,但这早已经成了兹瓦克和安娜之间的相处之道,“我仍然会时不时地去看看她,顺便拍拍她,这大概会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