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移民局坚持驱逐“自己人”

2013-12-29WillianFinnegan

今日文摘 2013年20期

“生活一团糟,就像是生活在地狱里。”马克·利特尔说。他戴一块镶着假钻的大手表,不时吸一口烟。

2012年10月,他终于和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达成庭外和解,在被错误地驱逐出境后,得到了来自后者的17.5万美元的赔偿。

如今,马克和母亲一起生活在佐治亚州。尽管驱逐令被解除,但他整个人都变了。他总会回头看有没有人跟踪他,恐惧和痛苦还时刻环绕在他的四周。

错误百出的信息表

2012年,美国有40多万名非法移民被驱逐出境,创下了历史新高。然而,致力于研究不公正驱逐案例的杰奎琳·史蒂文斯教授表示,被ICE驱逐的人中,有1%竟是美国公民——马克·利特尔就是其中之一。

现年35岁的马克出生在北卡罗来纳州的莱恩县。7岁时,他被托马斯和珍妮·利特尔夫妇收养,从此离开了孤儿院。但好景不长,由于躁郁症、认知障碍等问题,自青春期起,马克就频繁地和教养院、精神病院及监狱打交道。

2008年8月,正在州立精神病院治疗的马克再次被关进监狱。这一次,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另一种变化。

一切都源起于一张表格。马克在服刑时,监狱的工作人员为他填写了一张错误百出的信息表。马克·利特尔成了他的别名;“人种”一栏填为“其他”;“种族”是“东方人”;由于他的棕色皮肤,他的“出生国家”被填成了墨西哥,“国籍”则被填为“外国”。

当马克想和家里人联系时,不幸的是,记下家人电话号码的小本子丢了——家人甚至无从得知马克被投入狱。

很快,表格上那些“刺眼”的“外国”、“墨西哥”等字眼令马克进入了移民局的视线。

移民局负责驱逐的官员达姗塔·法西特对他进行了审问,在未进行指纹核对的情况下,就坐实了他非法移民的身份——本名是约瑟·托马斯,出生在墨西哥,三岁时非法进入美国。

此外,法西特还使用了一种误导的方式,使马克乐意接受一趟墨西哥之旅:他以为似乎要去墨西哥度假了,还问法西特能否收到女友的来信。

移民局选择性地忽略了马克的签名一直是“马克·利特尔”,而非“约瑟·托马斯”,忽略了他对美国公民身份的坚持,一点也不会西班牙语。就这样,他被紧锣密鼓地送上了驱逐的轨道。

尽管移民局官员坚决否认,但2010年的备忘录中却有一个极为“蹊跷”的数字。领导告诫下属,千万不要忘了“驱逐40万人的目标”——就这样,美国人马克成了其中的一个零头。

一纸驱逐令

2008年10月,马克服刑结束后,被转移到了佐治亚州偏远的斯图尔特拘留所。那里是美国最大的移民拘留中心,由私营监狱公司美国矫正公司(CCA)运营。

从各方面看,拘留中心都像是关押战争罪犯的监狱,医疗卫生条件、食物都极为糟糕,空间拥挤,看守的态度也很恶劣。数据显示,2007年,斯图尔特拘留所的犯人被驱逐率高达83%。

被转运至此后,马克似乎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他多次向移民局官员发誓说自己是美国公民,但都无济于事。在一份记录中,他母亲的名字被篡改了,也没人愿意听他说弟弟在军中任职的事。

最后,他只剩下签署姓名的权利。在愿意被驱逐的文件上,他签下了“马克·利特尔”,在声称是约瑟·托马斯的文件上,他也签下了“马克·利特尔”……

其实,移民局也给罗恩县方面打过电话,但被告知无法查找马克的出生证明——“马克”这个名字是他被领养时养父母取的。

驱逐程序仍在继续。

期间,马克的家人一直试图联系医院、监狱,甚至查看讣告,寻找儿子的消息。

法官卡西迪的最终落槌,决定了马克被驱逐出境的命运。拘留所里有一间没有窗户的小房间,被当做移民法庭。身在亚特兰大市的卡西迪远程办案,要求反对驱逐的人举手示意,现场只留下了录音,卡西迪当即表示无人反对。

审判时,马克的资料就摆在卡西迪面前,还有一份移民局关于马克声称自己出生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文件。但他没有对此发出问询,只注意到他曾犯下重罪,就警告马克说:“由于你的犯罪记录,你再回美国之前需要特别批准才可以。”

几天后,12月18日,戴着手铐的马克被送到德克萨斯州的国际边境线上。他被命令走过桥,而过了桥,就是墨西哥暴力活动最猖獗的城市之一雷诺萨市。

马克穿着绿色囚服,口袋里只有3美元,手上是一份名叫“约瑟·托马斯”的人的驱逐令。

直到2012年,一位复审马克案的联邦地区法官表示,“驱逐”用在马克身上并不合适——美国公民是不能被驱逐的。并且,移民局没有权利对美国公民下手,逮捕、囚禁他51天,或许“绑架”这个说法更为确切。

移民局再次出手

在被驱逐的四个月里,马克恐惧、饥饿、孤独,他想要走回祖国,却屡屡被边境巡逻人员赶了回去。

艰难抵达墨西哥城后,马克一度被当地警察驱逐到了洪都拉斯。随后,他又先后流浪到了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有时候他坐公车,有时候搭别人的卡车,而大多数时候是靠两条腿行走。别人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他也搞不懂别人在说什么。事后,马克说:“我再也不想到第三世界国家去,除非你很富有,否则你什么都不是。”

经历了诸多磨难后,2009年4月中旬,马克终于等到了回家的曙光。那时,危地马拉城的警察发现了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马克,交谈后发现他是美国人。于是,警察把他送到了美国使馆。

使馆的副领事玛丽亚·阿尔瓦拉多听马克操一口美国口音,就问了些问题,打了几个电话,很快就找到了马克的弟弟托马斯·利特尔上士。很快,托马斯又传真来了马克的出生证明、社保号码,还汇来了一些钱,帮助哥哥购买回国的机票。

在阿尔瓦拉多的帮助下,马克拿到了护照。几天后,他登上了返回祖国的飞机。

然而,正热切等待着哥哥的托马斯却没能接到马克——移民局又出手了。

他们将马克拦在了机场,称他的护照是骗来的,对他的再三解释依旧不感兴趣。移民局再次将马克押送到了监狱,等候他的,是一纸即刻驱逐令。

幸运的是,马克的家人联系到了经验丰富的移民律师奈尔·拉姆巴纳。他和搭档将马克的困境公之于众,媒体也开始频频介入此事。最终,移民局在亚特兰大的律师才同意查看马克的出生证明等资料——他的驱逐令被解除,重新获得了自由。

尽管如此,杰奎琳·史蒂文斯教授一直对此忿忿不平。她采访马克及其家人、发表文章、查阅相关资料、出席卡西迪法官的移民法庭……她的举动引来了更多人对马克的关注。或许正因为此,移民局才展开了内部调查,但结果却是,没有任何人犯错,甚至连当时审问过马克的法西特都已经升职了。

如今,庭外和解意味着律师们再没有机会在法庭上质询移民局那些不负责任的官员,而马克想和解,因为他需要钱。“我喜欢车。”他说,“但我买不起。我梦想有一辆道奇突击者。州警察开着他们真是太拉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