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是怎么变清的
2013-12-29钟晗
莱茵河全长1300多公里,近一半在德国境内。“莱茵”一词在古德语中就是“清澈、明亮”的意思。今天人们所见到的莱茵河的确像它的名字一样——清澈、明亮。其实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莱茵河也曾遭受严重污染,被冠以“欧洲下水道”的恶名。那么,后来莱茵河是怎么变清的呢?
从“上帝赐福之地”到“欧洲下水道”
在欧洲的传说中,欧罗巴是生活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美貌少女,天神宙斯对她深深迷恋,因此化身为牛来偷偷地和她约会。这样一个美丽的神话被无数诗人写在笔端,并通过莱茵河流淌到了全世界。
在莱茵河两千年流淌不息的神话中,一直贯穿一个美丽的名字——罗蕾莱。 罗蕾莱是莱茵河中游宾根峡谷中一块能发出回声的悬岩,在民间传说里,罗蕾莱曾是一个美丽的少女,因情人背叛而投河化身为女妖,在此岩石上用歌声引诱船夫触礁沉没。这个爱情悲剧成为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笔下动人的诗句后,被德国作曲家弗里德里希·西尔歇尔谱曲,从此广为传唱,也成为无数游客心系之地。
罗蕾莱岩石所在的五十公里莱茵河河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两侧沿途布满尖顶教堂、金色的风信标和整洁的村庄,峡谷和山丘之上蔓延葡萄园。它是德国诗人梦中的人间乐园,歌德誉之为“上帝赐福之地”,剧作家克莱斯特则称之为“大自然的乐土”。每年有数百万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慕名至此,在莱茵河的柔波中追古抚今。
莱茵河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是沿途国家的饮用水源。在20世纪50年代初,莱茵河水还很清澈,人们可以在河里游泳、钓鱼,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德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工作,大批能源、冶炼企业同时向莱茵河抽取工业用水,同时又将大量工业废水排进河里。莱茵河水质因此急剧恶化。在莱茵河水污染最严重的上世纪70年代,城市附近的河水中溶解氧几乎为零,鱼类完全消失。莱茵河失去了原有的风采,被称为“欧洲下水道”“欧洲公共厕所”。
河水污染还让旅游业、葡萄酒业也遭受重创。一位在莱茵河畔经营酒厂的企业主不无感慨地说,那时候连酿造葡萄酒的水也必须从国外进口。
莱茵河流经国联手治理污染
为了治理莱茵河水污染,1963年,包括德国在内的莱茵河流域各国与欧共体代表,在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范围内签订了合作公约,奠定了共同治理莱茵河水污染的合作基础。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制定了相应法规,对排入河中的工业废水强行进行无害化处理。为减少莱茵河的淤泥污染,还严格控制工业、农业、生活固体污染物排入莱茵河,违者罚款,罚金50万欧元以上。保护委员会下面设置若干个专门工作组,分别负责水质监测、恢复重建莱茵河流域生态系统以及监控水污染源等工作。
莱茵河水污染治理的成功,是因为莱茵河流域各国的有效协调合作才达到的。莱茵河由莱茵河保护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席由各成员国的部长轮流担任,但这却是一个民间组织,从来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现在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仅仅12人。但就是这样一个松散的小组织,却有条不紊地管理着莱茵河。
这12人之所以能够管好莱茵河,一是由于各成员国对莱茵河水污染的认识都很明确;二是决策会议少,执行会议多。莱茵河委员会的最高决策机构为各国部长参加的全体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决定重大问题,各国分工实施,费用各自承担;三是每隔两年,保护委员会还将就每个国家实施建议的情况作一个报告,这是对成员国施加的一个无形力量;四是管理制度通过精心设计,虽然主席轮流转,秘书长却总是荷兰人。因为荷兰是莱茵河最下游的国家,在河水污染的问题上,荷兰人最有发言权,最能够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说话。更重要的是处于最下游的荷兰,受水污染危害最大,因此,对于治理水污染最有责任心和紧迫感。
经过莱茵河流域各国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莱茵河水污染治理终于取得成功,莱茵河恢复了生机。2002年年底调查表明,莱茵河已经恢复到“二战”前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从此,莱茵河水污染治理成为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
莱茵河水污染治理给我们的启示
其一,河流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人为地去改变它的生态构成要素,比如修水泥河底和水泥护坡去取代河流泥底和植被护坡只能导致河流变成死河,使它失去自净能力。
据了解,国内不少城市现在兴起一个“时尚”:给河流修水泥底和水泥护坡。尽管从外观上看河流两岸整齐了,但由于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河水变得浑浊发臭,让两岸居民不敢开窗。
但在德国,一方面德国政府投入1万亿欧元的巨资治理河流污染,并立法保障河流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德国民众有良好的环保意识。我们在德国许多城市经常会看到一些市民把河边的垃圾捡起,放入随身携带的垃圾袋。
其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企业界看来,污水处理都是一种成本负担,因为要处理污水,就势必要采购大量设备和仪器,增加用地并且建设工程,还要长期配备人工和电力、物力,可谓投入不小。然而,对于德国的企业来说,处理污水却并不意味着增加成本负担,而是一种能够获得回报的产业投资。
以德国最大的内陆港——杜伊斯堡市里的两家大型药品厂和一家造纸厂为例,这三家企业都没有在自己的厂区兴建污水处理系统,而是合建了一家污水处理厂,这是一家独立的股份制污水处理厂。药品厂和造纸厂共占其中的67%股份,政府占其中的33%的股份,污水处理厂由政府派人管理和监督。这样一来,原先是由三家企业各自承担的一套完整污水处理系统,就变成了三家合力承担。接下来,附近有新的企业成立或者有企业准备新建污水处理系统,政府就会向他们提议不必自己兴建,只需要挖一条管道把污水排进那三家企业合力开发的污水处理厂就可以。虽然这些企业今后每年得要交一笔为数不多的费用,但与兴建处理系统所需要的经费比起来,实在是不值得一提。而污水厂所收到的这笔费用,就是它所创造的效益了。同时,那些处理干净的水又会被三家企业循环利用,或者按照需求,用低于地下水的价格出售给当地的园林和绿化部门,以及一些企业和庄园,作为工业和农业用水,这又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同样以杜伊斯堡市为例,这座拥有53万常住人口的城市,每年要产生约数千万吨的生活污水,如果这些生活污水直接排进莱茵河,相信莱茵河水将很快变成黑色。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杜伊斯堡的市民生活用水也是要进入污水处理厂的,科学合理的地下管道,会将整个城市的生活废水引向各个污水处理厂。
当然,市民并不是无偿地享受这个待遇,他们在缴纳水费的同时,还得根据各自的使用量交纳50%的污水处理费,对于这笔有明确用途的增收费用,德国境内无一人提出反对。而这个增收的费用,又成了污水处理厂的收入。
因为有利可图,所以德国的企业都非常乐意兴建污水处理厂,再次以杜伊斯堡市为例。到2010年,全市范围内已经有30座大型污水处理厂,还有更多的企业申请兴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政府只能下令暂停污水处理厂的审批!
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处理方式下,结果也变得迥异和有趣:许多国家的企业把污水处理当成一种负担(事实上也的确是一种负担),能拖就拖,能瞒就瞒,甚至有不少企业在建了污水处理系统后,仍要悄悄挖一条管道把污水排进江河;而德国的企业却把这看成一种赚钱之道(事实上也的确能产生丰厚的利润),非常积极地去做,甚至是相互争抢着去做!
杜伊斯堡市长阿道夫·绍尔兰德曾经说过:“如果一提公益就意味着你将为之而付出巨大的代价,显然这不是真正的公益,因为最起码你已经为此而承担了损失!所以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呼吁人们主动去做公益事业,也不是施加更大的压力逼迫人们去做,而是用我们的智慧去规划和部署,让公益事业也成为一种利润事业,从而实现真正的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