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身活动不宜“自由跑”
2013-12-29金长华
摘 要:有很多教师为了丰富慢跑形式的多样性、突出学生个体差异性和组织教学的简易性,常常把自由跑作为准备活动的慢跑,特别在常态课的教学中,用自由跑作为热身活动慢跑极易出现两个极端现象。
关键词:热身运动;自由跑;现象;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59-01
现象一:不能自我控制慢跑速度,形成相互赛跑
在5分钟自由跑的过程中,学生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自主控制好慢跑的速度和节奏。导致奔跑能力强的学生们相互比赛、相互较量,看谁跑在领先位置和相互排名;奔跑能力较差的学生,一开始被甩到队伍后面,吃力地跟着前面的学生跑,竭尽全力,跑得气喘吁吁。
问题:
1.不符合人体运动的生理学规律,有损学生身体健康。热身运动为了使人体参与运动的肌肉、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适应激烈的运动,慢跑就是调动这些器官、系统逐渐适应运动。体育课,一开始就进行大强度的赛跑,不符合人体运动的生理学规律,容易造成以下几方面的身体伤害:一是易造成肌肉拉伤,特别是冬天,肌肉极易拉伤;突然快速奔跑需要肌肉快速收缩,此时肌肉“冷”,突然快速收缩易拉伤,预“热”之后有利运动,不易受伤。二是易造成呼吸节奏紊乱,呼吸深度不够,肺部气体交换不充分,从而出现胸闷、气喘吁吁现象,甚至,过早出现“极点”现象。三是心脏承受大负荷,易造成心肌缺血。突然快速奔跑,运动肌肉需要大量的血液,这时机体中的大量血液不能很快转移到运动中的肌肉,因而,心脏就要快速收缩,使大量血液流向肌肉,供肌肉运动,此时会造成心肌收缩运动的供血量不足,从而心肌缺血,危害健康。
2.不符合体育课堂教学的运动强度、负荷的递增规律,影响课堂教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运动强度、负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快速奔跑,而过早出现疲劳现象,直接影响后面的教学。一是学生需要自我调整一段时间,不能很快进入下面的学习,影响基本部分的教学和教学过程的衔接,出现断痕现象。二是一部分学生出现肌肉酸胀、四肢无力,无法主动、积极参与基本部分的学习,而是被动跟着老师上课,效果极差。三是易造成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的想法。一上课就把学生累趴下了,久而久之,学生感觉上体育课非常累、无兴趣可谈,造成厌恶上体育课的心理。
现象二:跟不上跑在前面的学生,干脆不跑
在自由跑的过程中,部分学生钻老师规定的空子:“根据自己的能力控制慢跑速度。”不跑,冠冕堂皇的在后面边走边闲谈,5分钟下来大气都不喘。
问题:
1.未达到热身的效果。这样的“自由跑”,对这部分学生没有起到热身的作用,在后面的运动中,易造成肌肉拉伤。
2.给学生偷懒的机会,养成懒惰的习惯。一个好的开端,预设着好的结果;体育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偷懒的机会,时间一长就会养成懒惰的习惯,上课过程中,有点累就不能坚持下来,找各种借口不参加运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就会借口生病不到操场上来,就是来到操场也不愿意参加运动。
综合上述现象和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自由跑不适合作为初中阶段和龄年小的学生的热身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