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上飘下来的礼物》阅读训练

2013-12-29刘自学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3年1期

【导读】

中国的社会已进入老龄化,空巢现象将越来越普遍,空巢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对老人守着一套房子还好说,因为他们互相有伴,可以彼此照料,相互交流、倾诉,而当只剩一人时,就真的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了。假如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形,你能否试着找机会、抽时间融入他们或他(她)的生活中,给他们带去一份快乐、一份温馨、一份享受呢?若能如此,相信你同样会获得一份快乐、一份温馨、一份享受。《天上飘下来的礼物》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它让你我感受酸楚的同时,更多的是认同、欣慰,还有那深深的思考。

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孙道荣

收衣服的时候,发现一个衣架子是空的,探身往楼下一看,果然又被风刮到楼下去了。喊儿子,去,到楼下林奶奶家的院子里,把掉下去的衣服拣上来。儿子愉快地答应着,蹦蹦跳跳地下楼去了。

风大的时候,晾晒在阳台上的衣服,常有一两件会被刮到楼下。一楼的林老太太,人有点孤僻,不太好说话。记得刚搬来的时候,一次衣服刮到她家院子里去了,我下楼敲门,想进她家院子拣一下。敲了半天,老太太连门都不肯打开。“你到院子外去拿。”最后,从猫眼里钻出这么一句。我绕到南边的栅栏外,看见掉下去的那件衣服,已经被扔到栅栏外的草地上。看着皱巴巴的衣服,心里真不舒服。

奇怪的是,儿子倒是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那天,又一件衣服掉到楼下院子里了,我看看,离栅栏不远,估计拿根竹竿就能挑出来。我让儿子拿根竹竿下去挑挑看。儿子趴在栅栏边,用竹竿往里钩衣服的时候,林老太太突然走进了院子,儿子吓得不知所措,我站在阳台上,也很紧张,担心老太太会训斥儿子。没想到,老太太弯腰将衣服拣起来,隔着栅栏递给了儿子,隐隐约约听见她说,下次衣服再掉下来,你就从我家进来拿,好不好?儿子点点头。就这样,衣服再被风刮到楼下的院子里,都是儿子去拣。

儿子似乎也挺乐意干这活。每次下去拣衣服,都要好大一会才回来。问儿子,在林奶奶家都干什么了?林奶奶喜欢清净,不要打扰了她。儿子歪着头,没有啊,林奶奶可喜欢我了,跟我说了好多话。林奶奶告诉我,她孙子跟我差不多大呢,可是,她只看过他的照片,孙子在美国,还从来没回来过呢。

关于林老太太,我也听社区工作人员谈起过。他们告诉我,林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在美国,很多年没回来过了。老伴去世早,儿子出国后,老太太就一个人生活。退休后,生活更孤单了,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跟外面的联系,越来越少了,人也变得越来越乖僻。原来是这样。难怪那次我去敲门,她连门都不肯开。社区工作人员说,你们住她楼上,帮我们留意点,也尽量给老人点照顾。我点点头,又摇摇头,真不知道怎样帮这个孤僻的老太太。

日子平淡地过去,风偶尔会将我们家阳台上的衣服刮到楼下去。儿子“蹬蹬蹬”地下楼,又“蹬蹬蹬”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我会问问儿子,楼下的林奶奶,生活得怎么样啊?儿子想想,说,林奶奶看到我的时候,是很开心的啊。

一次,儿子下去拣衣服,回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儿子说,这是林奶奶给的,是林奶奶家的叔叔,从美国寄回来的。儿子还自豪地说,还帮林奶奶念了信呢,是叔叔写给林奶奶的。儿子手上拿的衣服,叠得方方正正。儿子说,我们家的衣服掉下去后,林奶奶拣起来后,帮我们又洗了下,晾干了。我的心里,酸酸的,感动。

我们和楼下的老太太,仍然没有什么来往。儿子“蹬蹬蹬”地下楼,又“蹬蹬蹬”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从楼下林老太太的家里,会传来“咯咯”的笑声,一个童声,另一个很苍老。

春节,我们一家回老家去了。回来后,听说楼下的林老太太突然去世了,据说是无疾而终。我注意到,儿子的眼圈红了。

人们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看到了一个日记本,记录下了她最后的日子。基本上是流水账,但是,老人在日记里多次提到,从楼上刮下来的衣服以及下来拣衣服的小男孩。老人的日记里,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那是从天上飘下来的礼物。”我心里不由一阵绞痛。

我明白老人的话。那也许是老人孤寂的生活里,最后一点期盼,一点快乐。

(摘自《青年文摘》2011年12月第24期)

【阅读训练】

①从时间的先后顺序看,文章第一段所写的事一定是发生在第几段所写的事后面的?为何要放在文章的最前面呢?这在记叙的顺序上属于哪种记叙形式?

②文章写儿子上下楼用了“蹦蹦跳跳”“蹬蹬蹬”,特别是“蹬蹬蹬”在后文反复使用,这不只是对其动作和节奏的描写,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从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③同样是取衣服,林奶奶为何对“我”和儿子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呢?

④林奶奶对楼上被风吹到她家院子里的衣服,从开始到最后有着怎样不同的对待和处理?发生这个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⑤关于林奶奶,文章有一部分内容是以插叙的形式出现的,请找出来。这些内容让我们明白了什么?

⑥听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要求,“我点点头,又摇摇头”,这“点头”和“摇头”传递了“我”当时怎样的态度和心理?

⑦林奶奶的所作所为前后引起了“我”怎样的心理变化?

⑧当儿子听说林老太太去世的消息后,为什么“眼圈红了”?

⑨林老太太日记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那是从天上飘下来的礼物。”其中“礼物”有哪几重含义?

⑩文章最后写到:“我明白老人的话。那也许是老人孤寂的生活里,最后一点期盼。”这“期盼”都指什么?

【参考答案】

①第三段。放在文章的最前面是为了突出儿子,同时在读者脑海中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何取衣服的是孩子而不是大人。属于倒叙。

②一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活泼、欢快,二是儿子很乐意做这件事,因为他每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能从林奶奶那儿获得精神愉悦,有时还有物质上的享受。

③林奶奶对“我”有抵触情绪,一是她性格孤僻,对成人有一种排斥心理,二是因为别人给她制造了麻烦,干扰了她的生活;对儿子却很友好,因为孩子在生活中常常给人们带来欢乐,特别是老人,最容易接触的是天真无邪、欢快活泼的孩子,那是老人最大的精神慰藉。

④一开始对“我”连门都不开,把衣服扔到栅栏外的草地上,第二次儿子去取,“老太太弯腰将衣服拣起来,隔着栅栏递给了儿子”,并相约“下次衣服再掉下来,你就从我家进来拿”,以后儿子去拣衣服,林奶奶和他有了亲密的交往,到最后,“林奶奶把衣服拣起来后,帮我们又洗了下,晾干了”。

这个变化的原因完全是因为儿子,是儿子给林奶奶带来了欢乐,改变了她的生活,让她孤寂的生活变得不再孤寂。

⑤第5自然段开头到“原来是这样”。它让我们明白林奶奶家庭生活状况以及造成她性格孤僻的主要原因。

⑥“点头”表示答应,“摇头”让我们看出“我”的心理是矛盾的——对于这个孤僻的老人,给予照顾没问题,问题是她能接受别人的照顾吗?

⑦由一开始的“心里不舒服”,到后来“我的心里,酸酸的,感动”。

⑧儿子在多次取衣服的过程中,和林奶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这份感情和交往随着林老太太的去世中断了,儿子心里一定很失落,很难过,因此“眼圈红了”。

⑨一是指从二楼被风刮下来的衣服,二是指被风刮下的衣服给老太太引来的“我”的儿子。

⑩首先期盼风将二楼的衣服刮到她的院子里,随后期盼“我”的儿子下楼去取,这样林老太太就能与孩子接触、交流,享受孤寂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快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