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言的文学人生

2013-12-29颜开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3年3期

倘若用抒写的文字来比喻他的一生,那么他的经历是长篇,他的作品来由是中篇,他的一颦一笑一个表情是短篇,就连他一时兴起说的话,整理整理也是一篇泛着醇香的散文。他就是这样一位与文字有着不解之缘的作家——莫言。

莫言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从一个普通的乡村少年,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与其自身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朴实,是莫言人生中学到的第一课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市的一个偏僻小村落里。村里有个习俗,产妇分娩时,身子下面要垫着一层浮土,婴儿生下来,就落在那层浮土上,应和“万物土中生”的道理。浮土是莫言父亲从大街上扫回来的,这一捧浮土也是莫言与这个世界交流的第一种物质。浮土里充斥着牛羊粪便和野草种子等味道。正是这浮土滋养了莫言的笔端,滋养了他那文学大树的枝干冲天,绿荫匝地,让他这个作家当得挺靠谱。

儿时的莫言不遭人喜爱,他对自己的总结也很不客气:丑、懒、馋。十二岁那年,莫言因为拔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连有着些许世外仙人气质的爷爷也不解地说:“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吗?哪用得着这样打?”但又有谁知道,打在孩子身上,痛在父亲心头。父亲的这番举动只是想让莫言明白做人做事需“朴实”。从此,“朴实”二字莫言牢记心头,这人生中第一次教诲也为莫言日后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1976年,21岁的莫言爬上了装运新兵的罐头车,别家孩子都与亲人流泪告别,他则雀跃得如同飞出牢笼的鸟,满脑子的新疆西藏、天涯海角……未出过远门的莫言对外面的一切事物都是那么好奇和向往。

莫言所在的新兵连的连部设在黄县县城西北角的一座叫丁家大院的豪宅里,那座豪宅在胶东半岛赫赫有名。进去时,首先看见的是一座高大的影壁,上面刻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数十个新兵站在影壁前听一个干部点名。“管谟业。”“到。”“跟着班长进去。”“是。”他随着一个老兵进到一栋雕梁画栋的大房子里,把背包放下。莫言的军旅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虽说未能实现“天涯海角”的愿望,可父亲对他那“朴实”的教诲还是发挥了些作用。就餐时,别的战友一餐吃四个馒头就饱了,可他吃了八个肚子还觉得空,再吃又怕领导觉得自己的思想水平低,于是咬牙不吃了。这份“朴实”让莫言只得饿着肚子站岗,他哪里都饿,腿没溜号脑子溜号了。他幻想那戴着用麦秸草编成的雪白草帽的美丽姑娘——麦秸草编成的草帽是莫言见到的最漂亮最金贵的草帽,家乡的漂亮姑娘都戴这个,不漂亮的戴芦苇编成的斗笠。那姑娘戴着草帽来到美丽的海岛边疆,对在那里站岗的大兵一往情深,日弹钢琴三百曲的优雅的姑娘和能日背唐诗三百首的大兵相会。想到这里,莫言往往咧嘴笑了,忘记了自己的肚皮贴脊梁的现实。

但现实总是现实,跟他一起来当兵的小老乡在梦里还叭嗒嘴,而他的肚子早就叽里咕噜地说话了。青春的饿和肚子的饿让他睡不着了,然后就起床,把站岗的白日梦落在了笔上。漂亮的姑娘、俊朗的容颜、美丽的海岛、坚定的信念——这些都是他缺少的,是他做梦都想的,当然他还渴望写的东西能换来稿费,好让自己去餐馆吃一顿肥肉馅的水饺,就自个儿去吃,让自己吃个饱。也许正是因为他当初的那份可爱的“朴实”,才得以让那份真诚的情感流淌于笔尖,打动所有的人。在他看来,父亲倡导的“朴实”还是蛮靠谱的。

书籍,是莫言的忠实伙伴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少年莫言耳濡目染,尤其在那个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里,莫言对书籍一直有着很深的感情,把它看作自己一生中最好的伙伴。关于读书,莫言还有一个鲜活的故事。莫言和他的兄弟都喜爱看书,他二哥也是个书迷。由于当时农村没有电,夜间只能靠一盏小煤油灯照明,而煤油灯的火苗如同一粒黄豆般大小。夜间,莫言的母亲在锅灶上做饭,也只能依赖这仅有的一盏煤油灯。兄弟俩借着煤油灯那微弱的火光,陶醉在和梦似的书的世界里,直到天黑也不愿放下手中的书本。几年后,莫言家中那道陪伴他夜间读书的门槛也被他踏得明显凹下去一块。至今,每每有人问及莫言“谁是你人生的最要好的朋友时”,他都会会心一笑:“我的书本。”

至于为什么如此痴迷于书本,莫言坦言,没有文化的生活,就如同一潭死水,了无生趣,生活也“荡不起半点涟漪”。书本这个东西犹如一位翩翩起舞的女子,又像一幕气势磅礴的大戏,能把你抓住,能吸引住你。莫言还讲述过他读书的不易。“那时候书非常少,一个村子里有几本书大家都了如指掌。为了看书,我想尽了一切办法,提前拿着自己仅有的几本书跟人家交换,人家不感兴趣就帮人家干活,帮人家推磨,割麦子,换来阅读人家家里藏书的机会。后来,附近十几个村庄的书都被我看完了。十几个村庄也没有多少书,顶多也就是几本经典著作和二三十本杂书。”书虽然很少,但他读书的热情丝毫不减。在莫言的身上还有很多关于看书的故事,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个就是关于莫言能背新华字典。莫言把村里所有书籍看完后就开始看新华字典,枯燥的字典他也觉得很有意思。年少的莫言把字典读得很熟,有时候还能把新华字典的错误找出来。

今天的莫言回忆以往的生活,脸上表露的是幸福和满足。如今,他再也不用借助煤油灯的丁点火光苦读,也不会有书本匮乏的苦恼,他可以畅游在书的世界,让自己的笔尖畅行于洁白的纸面。书成了他一生中最忠实的伙伴,装点着他丰富多彩的人生,帮助他攀上文学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找准自己的位置,是莫言的成功之道

雄鹰只有进入天空才能自由翱翔,小鱼只有进入江河才能恣意畅游,狮子只有进入草原才能尽情奔驰,天空、江河、草原就是它们最恰当的位置。所以,人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莫言也认准了自己的位置。莫言的一生做过农民,当过兵,打过工,但最后还是回到了属于他自己的位置上——写作。然而,这个位置并不是原地不动地等着莫言,而是靠他慢慢地摸索,细细地品读生活,最后才找到的。

找准自己的位置,需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生活有时像个迷宫,我们向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前进时,却因为某些原因迷失自我。无法正确地估量自己。而令我们迷失的原因许多时候都是些细小琐碎的事。

一个人有能力的时候,他会借此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然而,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不同的,我们的举动也应该以自己的能力为基底。因此,我们应当学着如何正确估量自己。

当我们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小有成就、小有作为时,当我们看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时,千万不要因为欲望膨胀而东施效颦,迷失自我而误入迷宫。这时要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用正确的尺度来衡量自己,找到一条走出迷宫的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此外,要多听旁人的意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尤其是自己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在何方时,旁人的意见无疑是黑暗路途中的明灯。

愿每个人都能像莫言一样找准自己的位置,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抒写一段绚丽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