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找不到家的土著狗》个性化导读与训练
2013-12-29刘自学
你喜欢动物吗?你养过小动物吗?相信有不少同学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们喜欢它们,豢养它们,不仅因为它们外形可爱,性情温顺,更因为我们懂它们,它们也懂我们。很多动物都是通人性的,所以,在我们与心爱的动物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与它们产生了情感,有了交流,有了默契,于是就有了疼爱与不舍。
狗是所有普通动物中最有灵性、最通人性的动物之一。这一点,养过狗的人特别清楚。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人与人之间有感恩情结,动物与人之间也有很多感恩的故事。从某一角度讲,动物的感恩更能打动人。阎连科的《一条找不到家的土著狗》,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阎连科
有次因故和家人一块去八达岭,回来到沙河那儿,看到一条狗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逆行着疯跑和寻找。我们担心它最终会和某辆轿车的前轮或挡板相遇撞在一块儿。几经周折,我们用食品和水换取了狗的信任,并把它带回园子里。
它是一条黑白相间的花公狗,土著,有40厘米高。从它的体态、胖瘦和它对人的信任来看,可以肯定它不是一条流浪狗。流浪狗的目光都是警觉而又乞求的。而它在吃了蛋糕喝了水后,那目光中的警觉很快就消失了,只剩下一些焦虑和不安。由此可以判断,它是一条有家、有亲人的狗。
把它放在我家院落里,它除了陌生的不安VEKZlCJIgPge8O/mpuIXNYUZcBxRcMXlE6Y0yx+AMAI=外,没有在高速路上对汽车与死亡的焦虑和紧张,看到我们一家人时总是摇尾巴,总是去舔我们的手。看到有同类被人牵着在园里溜达时,它会发出汪汪示好和相邀的叫声。
狗对家是有超强记忆能力的。几年前,报纸上曾登过一则消息说,有一个人用汽车把一条狗从北京拉到几百公里外的唐山,结果那狗过了20多天,又从唐山跑回到了北京家里。由此我推测,土著花狗每天眼睛中的不安和陌生,其实是对主人的思念和怀想。
果然,在我的观察中,这条土著花狗每天半夜都在喝完半盆水后离开我家,走出园子,不知去了哪里。天亮前,它又精疲力竭地回来,卧在我家院里,一脸的失落。
就这样,半月后的一天早上,我起床出门,发现它没有如往日那样疲惫地卧在食盆边上,直到中午、晚上它都没有回来。
从那以后,每天早上,一家人无论谁先起床,都要首先开门看一看,院里的那棵椿树下是否卧着一条土生土长的大花狗……随着时间的昼走夜来,我们对于花狗的记忆渐渐淡薄了。
事情的戏剧性是在一个多月后,秋天到来时。有一天下午,我正在院里摘豆角,忽然听到栅栏外有“汪汪汪”的狗叫声。抬起头,看见那条花狗站起来把它的前爪搭在门上,目光中的热切像寒夜中的两把火。而那狗的身后,是它的主人,一个60多岁、秃了顶的大兴农民,怀里抱着两个巨大的西瓜,累得满脸是汗。
“喂——是你收留过我们家的花花吧?”老人大声地问着我,把那两个西瓜放在低矮的栅栏外。
老人把这条狗从小养到大,两个月前,狗出门去追一条发情的野狗,追着追着就跑丢了。半个月后,有天早上一起床,门一开,它却又突然回来了。
老人今天到世界公园这边卖西瓜。卖着卖着就见花狗不停地要往这个院子跑,跑到院子门口,重又回到他的瓜车旁,回到瓜车旁又心神不宁地朝这院子跑,有几次还咬着他的裤腿朝着院子门口这边拉,弄得他生意都没法畅畅快快地做,最后他忽然想起它失踪半月的事,估摸这院里有人曾在那半个月里收留过它,就跟着花狗到了我们家。
花狗和它的主人离开我家时,夕阳西下,院子里一片彤红温暖的光。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阅读训练
1.作者和家人发现狗后,几经周折,换取了狗的信任,将它带回园子里。这个举动,让我们看出了他们的什么?
2.第2自然段运用哪种写作手法?告诉读者什么信息?
3.从全文来看,如果把第3自然段删去,会有什么不好?
4.土著花狗的感恩,在文中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请具体谈谈。
5.这条狗特聪明,除感恩的举动外,你还发现了哪些细小的内容?
6.狗的主人在通晓了狗的举动后,为何要抱着两个巨大的西瓜去到作者的家?说说你读出的内容。
7.文章最后写道:“花狗和它的主人离开我家时,夕阳西下,院子里一片彤红温暖的光。”你怎样理解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全文,你的内心受到了怎样的震动?
参考答案
1.看出了作者和家人对动物的关爱——他们不希望这条狗遭遇不幸。由此,我们看出了他们心底的善良与美好。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告诉读者,这条狗是有家、有亲人的,只是暂时走丢了。
3.此段概括叙述了这条狗在“我”家的表现:一是没有了焦虑和紧张,只是陌生的不安;二是对我们一家人的友好;三是对同伴的态度与做法。这些,让读者明白,这是一条好狗,是讨人喜欢的,是通人性的。这就为后文写狗的感恩做好了铺垫。如果删去了此段,不仅仅是相关信息的缺失,更不利于完美表现文章的主题。
4.一是落脚新家后对主人的思念和怀想,这一点我们从它每天眼睛中的不安和陌生可以看到,更从它每天半夜喝完半盆水后离开家,走出园子,坚持不懈地去寻找旧家的行动看到;二是找到旧家后,并未忘记曾收养了它的新家和主人,在事隔一个多月后,当它再次发现曾收养了它的新家就在主人做生意的附近时,它用它的智慧与执着唤醒主人的意识,于是它和主人一同来感谢有恩于它的人。
5.一是寻找旧家及其主人。时间:每天半夜——怕引起新主人的不满;还要喝完半盆水——为了防渴,以便保持体力;天亮前又回来——它在未找到主人前,认准了新主人。二是发现曾收养它的新家后,不是独自去看看,而是想方设法带上它的主人去,为的是让主人或家人明白一切。
6.他也是一个懂感恩的人。他是从心底里感谢替他照顾了自己爱犬的人的。
7.景物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温暖的心情。受到的内心震动: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乐于帮助别人,关爱动物,懂得感恩。
相关链接
阎连科,中国当代作家。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78年应征入伍,历任济南军区战士、排长、干事、秘书、创作员,第二炮兵电视艺术中心编剧,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著有《日光流年》《坚硬如水》《为人民服务》等作品。作品屡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