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青年编辑开发选题的思考

2013-12-29罗俊华

出版科学 2013年5期

[摘 要] 结合工作实践,提出青年编辑从公共资源入手、关注身边的人脉、用“脚”跑选题三个选题开发方向,释疑青年编辑在组稿过程中的困惑、难点。

[关键词] 青年编辑 选题 组稿 选题策划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5-0032-03

1 新编辑之“难”

在多元化时代,我国图书品种大幅增长,市场上图书大量堆积,同时每年还有近20万种新书上市[1]。新书品种增多,单品种码洋降低,图书市场竞争可谓惨烈。在这种形势下,找到有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或双效益的书,对图书编辑来说,是一道难题。

对新编辑来说,这道难题更难做。虽然很多出版社对刚入社不久的编辑要求不是很高,有些还有老编辑“传、帮、带”,但新编辑终究要独立面对并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学会寻找选题,成为新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选题来源,是整个选题环节中最初、最难的问题。上哪儿去找既符合出版社风格又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稿,成为困惑不少年轻编辑的地方,也考验着年轻编辑的智慧。笔者从事社科类编辑工作六七年来,也遇到过类似的困惑,有成功也有失败,本文想就这些经验和教训,结合自己的思考,与青年同行一起探讨。

2 开发选题之“道”

2.1 用慧眼在公共资源中发现选题

新入手的编辑,没有积累特别的资源,如一流来稿或者大腕作者,只能在“公共资源”中寻找和发现选题。这些可资利用的公共资源包括书店和各类媒体。

(1)书店。新选题的产生依靠灵感,而没有外部刺激是很难产生灵感的。经常去专业书店和大书城看看新书和排行榜上的书,了解别人在做什么,深入市场、感悟市场、了解市场、体验市场,是编辑能够策划选题的基本条件。

(2)专业学术期刊和出版专业媒体、网站。编辑工作是个性非常强的工作,即使同为社会科学类编辑,每个人的专业、兴趣、方向也可能不同。因此,经常浏览自己专业或感兴趣的专业的期刊、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网站,可以熟悉学术热点、作者,了解讲座、研讨会信息。中国图书出版网、开卷等出版类网站可以了解出版行业内的信息,版权代理公司、亚马逊等网站可以知道版权及外版书的相关信息。

(3)新闻类媒体和网络。新闻类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主要是了解时事热点,有时候一个机缘,就可能产生思想的火花,从而产生好的作品。笔者刚入行时做的第一本书,就是由一则消息入手的。

2006年笔者进社时,基金和股票非常火热,同事闲暇时聊的都是炒股、买基金的事情。趁着这股东风,好几个同事出了和理财相关的图书,一个同事与基金公司合作,推出一本通俗的入门读物——《基金大学堂》,销售情况甚好;另一个同事旧书新做,推出《股指期货100问》第二版,貌似也走得不错。耳濡目染,我渐渐意识到理财类市场“火”起来了。某天早上听新闻,说国家计划开通港股,我心里一动,是否可以在港股上做些文章呢?迅速和领导沟通,论证后觉得这个想法不错,市场上这类书几乎没有,于是物色合适的作者,最后锁定《理财周刊》的专栏作家。几经沟通,出版了《港股直通车》。书出来后,发得非常不错,可惜后来由于国家政策变化,港股直通受阻,先驱不幸成了“先烈”。

由一则消息引发的故事,让我领会到选题无处不在,青年编辑如果能提高自己对市场、选题的敏感度,往往能先人半步,提前和热点贴近,找到好的选题。市场预测能力或者说捕捉热点的悟性对于青年编辑寻找选题非常重要。

2.2 用心积累人脉和作者资源

新入手的编辑,要注重平时的人脉积累,这是选题的坚强后盾。按照六度人脉理论,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六层以内的熟人和其他人连接起来。每个人的背后都隐藏着250个客户[2],千万不要忽视任何一个不起眼的人脉关系。华尔街更有一句流行语: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或做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因此,人脉的积累对青年编辑极为重要。自己的导师、同学、朋友、亲戚,都可能成为组稿的来源。如笔者组稿的《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在世纪集团新编辑学习中认识的朋友介绍的,这本书成为2007年上海书展十大推荐图书。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我策划的好几本书都是同学、朋友介绍的。如果交游广泛,在各行各业中广交朋友,更可以方便地获得组稿线索。

除了已有的人脉,慢慢地积累作者群,也是非常重要的。已经结识的作者可以让编辑结识更多的作者,作者是可以滚雪球的。这就涉及如何和作者交朋友的问题。与老编辑相比,青年编辑在和作者打交道时,容易给人一种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印象,在面对大家、名家时往往心生畏惧。笔者曾经去参加过一个自己很感兴趣的讲座,讲座的老师是这方面的权威人士,但因为没有准备,不敢贸然和对方交谈而失去了一次沟通的机会。因此,青年编辑一定要克服胆怯心理。与作者打交道,不能打无准备之战,提前做好功课非常重要,比如了解讲座、研讨会的内容,演讲者的学术成果、个人风格等。在和作者沟通时,作为晚辈后学,谦恭好学的精神非常重要,这样,即使有些东西不懂,没有老编辑熟练,但青年编辑为人的诚恳、态度的真诚,相信还是会打动不少作者的。尽量做到胆大、心细、态度好。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说,越是大家、名家,越看中编辑的智慧,如果在和他们的交流中能给他们哪怕一点点的启发,或者我们的坚持(如对稿件质量的要求)让他们看到我们对工作的认真,也可以感化他们,让他们信任我们,放心地把稿子交给我们。

2.3 用“脚”跑出新选题

新编辑“一穷二白”,因此在业务中应时时留心,寻找突破口或者自己的兴趣点,这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选题。

作为一个新人,我曾经向老编辑请教组稿的诀窍。老编辑说,好的创意是走出来的,找选题也一样。一个好编辑的基本要求是脚勤,愿意去走访作者,和高校的老师聊,跑研讨会、科研处,知道他们最近的课题和教学研究工作中的需要。这需要经常关注学科信息,特别是相关科研院所发布的信息。带着半信半疑的心态,我在看稿间隙,厚着脸皮拿着工作证去科研单位做陌生拜访。我想,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最多就是没有稿子吧。在跑了好几家高校一无所获正在疑惑老编辑的“法典”之时,到上海社科院办事,没想到他们有一套纪念浦东开发开放20周年的书要出版!7本在浦东开发开放20周年前同时推出,时间紧,任务重,放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当然最合适。在和对方达成初步的合作意向后,我持续跟踪选题的进展情况。书稿来了之后,在诸位老师帮忙下,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我们的专业和专注也赢得了浦东宣传部和社科院相关老师的认可,和他们交上了朋友,由此打开了一个缺口,策划了一系列书,如《理论热点大碰撞》《上海社会报告书》《当代中国青少年研究文丛》等。

3 开启成功之“门”

对青年编辑来说,用心和认真是成功的必须。不管是发现市场、积累人脉还是跑选题,用心都是前提条件。图书之所以好卖,必定有其原因,有时候原因匪夷所思却又合情合理。《野外生存手册》在都市里卖得最好,因为满足了都市人猎奇的心态;《上海老房子》长销,因为可以增加读者吹牛的本钱;《钝感力》大卖靠的是渡边淳一和“钝感力”三个字。经常用心分析畅销书的畅销要素,解剖排行榜上的“麻雀”,慢慢就能体会到书的好坏,可以体会市场热点,提升对选题的判断力。

交朋友,更要用心。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在交往过程中以诚相待,办事守信用,说话得体,总会有机遇敲门的。荀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却不怠慢他人,有原则却不伤害他人,善于雄辩却不与人争吵,明察事理而不偏激,品德正直却不盛气凌人,坚定刚强却不凶暴,柔顺温和却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并能宽容大度,这样就叫德行完备[3]。对作者,我们应该做到这样。理解作者,真诚地为其服务,用心打磨书稿,将作者写的“合格”或“良好”的书稿,打磨成“良好”或“优秀”的水准,作者会由衷地感激我们,如得到作者的首肯,有稿子的时候能想到你,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当然,用心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广结善缘,这点对于刚出校门的青年编辑尤为重要。大学的专业分工往往使新编辑知识结构“专而不博”,跳不出专业的圈子。但作者可能是基于市场需求寻找的,和编辑的专业相去甚远,因此,编辑除了核心知识外,需要充实相关知识,如社会科学类编辑,社科人文类相关领域都要有所涉猎。

用慧眼去选公共资源,用脚去策划新的选题,用心积累人脉,时时做有心人,处处认真做事,用专业的精神、真诚的态度赢得作者和朋友的认可,加上对图书市场的感悟,在实践中的不断磨练和积累,青年编辑的路自然能越走越宽,终将开启成功之门,赢得别样的精彩。

注 释

[1]新闻出版资料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69523种,其中初版书207506种,总印数77.05亿册,总印张634.51亿印张。见 中国出版年鉴2012[M].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12:1021

[2]李维文.六度人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3]原文为:“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见 荀子(缩印古逸丛书本)[M].上海:商务印务馆,1937:14

(收稿日期:201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