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网络编辑的困境与出路
2013-12-29刘荣
[摘 要] 通过对比全国网络编辑技能竞赛与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的规格和规模,分析传统出版社中网络编辑面临的困境,提出网络编辑摆脱困境、实现长足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网编大赛 编校大赛 网络编辑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1-0030-04
2012年6月8日,第二届全国网络编辑技能竞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印刷学院隆重举行,笔者所在参赛小组提交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成立27周年成长回顾专题”获得“最佳文本编辑奖”。时至今日,大赛落幕已五月有余,但由此引发的对出版社网络编辑与图书编辑的地位差异及成因的思考却一直萦绕在笔者心中。笔者试图通过比较全国网络编辑技能竞赛(简称网编大赛)与“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简称青年编校大赛)的规格和规模,分析网络编辑在出版社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探讨出版社网络编辑走出困境的路径。
1 网编大赛与青年编校大赛的规格与规模比较
在中国出版界,网编大赛与青年编校大赛都是全国性大赛。从规格上看,两者旗鼓相当。首届网编大赛2009年10月启动,由中国编辑学会发起主办[1];第二届网编大赛2011年11月启动,由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编辑学会、韬奋基金会、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印刷学院五家单位共同主办。第一届“韬奋杯”青年编校大赛于2007年9月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韬奋基金会协办,每两年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
然而,从参赛代表队数量和参赛选手人数来看,网编大赛(职业组)[2]的规模却远不及青年编校大赛。笔者根据人民网、《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出版网等权威媒体的报道以及大赛组委会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对两种大赛的举办时间、参赛规模进行了统计(见表1、表2)。根据统计,三届青年编校大赛的参赛出版单位都超过80家,参赛人员超过280人。比照网编大赛,以有具体数据的首届网编大赛(职业组)为例,注册参赛单位73家,实际提交作品只有45组;注册参赛人数533人,出版社只有49人;按平均每个参赛小组3位成员[3]计算,注册参赛出版社不到17个。出版社参加网编大赛的规模明显偏小。
为什么?笔者分析,大致有四方面的原因。第一,网编大赛比青年编校大赛晚两年启动,宣传力度、行业认知度与品牌影响力尚不及后者。 第二,网编大赛侧重于网站策划、网页制作及网站推广等综合能力的运用,由参赛人员自由提交基于网站的专题制作及运行推广的参赛作品,参赛作品之间横向可比性不强。青年编校大赛侧重于文稿加工和校对工作中应知应会的知识及运用能力,竞赛内容以语言文字应用为主,兼及出版知识和其他知识,由竞赛领导小组统一命题、印发试卷,试题类型以判断是非、纠谬改错为主,答卷横向可比性强。第三,网编大赛需经历初赛、选拔赛和总决赛三个阶段,所需时间长,对在职人员来说有一定负担;青年编校大赛是考试性竞赛,只需短短几个小时的测试。第四,各地、各单位对两种大赛的重视程度不一样。仅有电子工业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等少数出版单位领导重视网编大赛,并出席颁奖现场。青年编校大赛却受到全国各地出版单位的高度重视,赛前纷纷进行人员选拔和培训,赛后,获奖的团队与选手都会受到表扬与嘉奖。比如,吉林省新闻出版局与出版工作者协会对参加第三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的所有选手和单位、特别是在大赛上获奖的单位和选手予以通报表彰,并要求全省新闻出版单位和从业人员向获奖单位和个人学习,重视编校质量,积极培养造就优秀编校人才,建议所在单位对获奖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将其竞赛成绩作为评定职称、职级的重要依据[4]。笔者所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不仅给青年编校大赛获奖选手追加等额的物质奖励,还给获奖选手晋升一级工资,而网编大赛获奖选手却鲜有这种待遇。
2 传统出版社中网络编辑的弱势地位及成因
网编大赛远不及青年编校大赛那样受出版单位重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出版社中网络编辑的弱势地位。
出版社的网站建设与运营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末,现在绝大部分出版社都有自己的网站,其中一些出版社还在本单位网站上开辟了网上书城,开展纸质书、电子书等产品的销售业务。但总体而言,出版社的网站业务始终不如传统编校业务那样受单位领导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除人民卫生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等少数出版单位外,目前鲜有出版社能通过网站获取重大收益。
目前国内多数出版社从本单位网站获取直接收益的部分主要是在线销售纸质书、电子书等带来的销售收入。然而,随着当当、卓越亚马逊、京东等电子商务网站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电子商务渠道从网上购买图书,因为价格比出版社网站更低。由此,本来点击率、访问量就不高的出版社网站又失去了价格优势,导致网站销售收入在出版社销售总额中可有可无。以笔者所在单位2010年版皮书销售为例,以网站销售为主的读者服务部销售额仅占销售总额的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没有作为何谈地位,因此,在多数传统出版社中,相对于图书编辑,网络编辑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与边缘境地,与图书编辑的价值与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从人数配置上看,出版社的网络编辑人数远远低于图书编辑。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全社五个编辑部门共百余名图书编辑及助理编辑,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外网、中国皮书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英文网三个社管网站[5],仅外网有一名专职网络编辑,英文网站编辑由国际出版分社版权经理兼任,中国皮书网的内容更新与维护工作由笔者承担,但笔者的主要工作是皮书评价与研究,笔者的职务上也没有“网站编辑”字样,薪酬待遇也不同于网站编辑。
从人员构成看,出版社的网络编辑有的来自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有的来自商业网站,有的来自计算机行业,熟悉图书编校、精通网站编辑、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娴熟、富有营销意识的综合人才并不多见。人才匮乏,导致网络编辑一直难以在出版社挑起大梁。
从学历、职称构成看,网络编辑的学历、职称普遍低于图书编辑。笔者所在单位实际从事网络编辑工作的三位工作人员中,只有一名硕士,且只有一人获得国家出版专业职业技术中级资格证书。而一百余名图书编辑及助理编辑中,有十余位博士,大多拥有国家出版专业职业技术中级资格证书。
从人员管理看,对网络编辑人员的管理较为分散。笔者所在单位的三位工作人员,分属数字资源运营中心、国际出版分社、皮书评价研究中心三个不同的工作部门,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此外,由于出版社有关网络编辑的职称、职务晋升方面的制度设计尚不完善,考评机制不成熟,出版社网络编辑的发展路径也不明确,难以吸引优秀人才。
上述各种因素的相互交织、作用与反作用,使网站建设与营运一直没能在出版社成为主流业务,网络编辑也难以在出版社中获得应有地位,处境尴尬。
3 出版社网络编辑走出困境的方向与路径
客观地说,出版社网站是衔接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重要支点,是发布出版社产品信息的重要平台,也是展示出版社形象的窗口和名片,网站建设与运营不仅关乎出版社的社会影响,更关乎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升级[6]。从应然上看,出版社网络编辑的重要性毋庸赘述。但传统出版社的网络编辑要摆脱困境、实现长足发展,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能力建设。
第一,网络编辑自身要练好内功。网络编辑的职业特点要求网络编辑必须终身学习。出版社的网络编辑应将加强业务学习视为第一要务,不断提升编校能力、网站策划与编辑水平、计算机操作技能、营销推广能力,从内容架构、文字表达、页面布局、美术设计、用户体验、运营推广等方面下工夫,练好内功。
第二,加强出版社网站建设,完善电子书生产、营销、发行平台。出版社网站是出版社网络编辑的生存平台,只有加强出版社网站建设,增强其在线销售功能,网络编辑的地位才可能提升。目前,电子工业出版社旗下的华信数字出版网(http://www.hxpress.com.cn/)是在电子书销售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出版社网站。华信数字出版网是基于电子工业出版社自有资源建设的电子书发行平台。该平台依托2010年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支持,采用版式文档联盟标准,提供约8000种具有代表性的图书的电子版本,内容涵盖信息科技的各个专业分支以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大众生活、少儿科普等领域,是一个集版权保护、在线查阅与下载阅读、多平台分享、POD按需印刷、在线支付为一体的全方位数字服务平台[7]。电子工业出版社组建了专门的服务团队,负责图书内容的加工、发布和更新,利用自身内容优势为广大读者提供周到的服务和良好的阅读感受,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三,创新盈利模式,提升网站地位。出版社网络编辑应不断创新出版社网站的盈利模式,扩大网站的收入来源,提高网站经济效益,提升网站价值。只有这样,网络编辑才可能在出版社获得优势地位。
从出版社网站现状出发,目前可以考虑的盈利方式,一是创办特色增值服务,二是网络广告。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卫人网(http://www.ipmph.com)在创办特色增值服务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卫人网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推出的远程在线考试培训网站,旨在为购买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考试系列图书的读者提供优质的远程增值培训,打造国内最权威的医学考试辅导平台。卫人网远程辅导项目包括执业医师资格、卫生专业技术资格和执业药师资格三大类考试,涵盖内科中级、外科中级、妇产科中级、儿科中级和执业药师等25种考试类型。网站在提供视频讲座、期刊文献数据库、图表数据库等优质资源的同时,还开设同步练习、模拟考试等模块,帮助考生查缺补漏,顺利通过考试。此外,还设置有专家答疑、资源下载、考生论坛等板块,为考生之间、考生与专家之间搭建交流沟通平台[8]。这些增值服务,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仅卫人网在第二届网编大赛中的获奖专题——“2012年护士资格考试辅导招生简章专题”,就产生了数百万元的经济效益。网络广告是数字出版产业重要的营收来源,但目前靠互联网广告盈利的出版社极为鲜见。笔者所在单位的中国皮书网在全国新闻出版业网站年会上两次被评为“最具商业价值”网站,但至今依然在向“聚人气”“汇流量”“引广告”努力。怎样才能做足功课、做好服务,挖掘网站商业潜质与价值,吸引专属读者,开展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广告营销,是值得出版社网络编辑研究的课题。
4 结 语
在数字出版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社开始重新审视并日益重视网站建设与运营业务。笔者所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数字资源运营中心之外,还专门成立了信息化与数字出版工作委员会,由社长亲自挂帅主持工作,网站建设与运营便是其中业务之一。与此相应,网络编辑的待遇也在原来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有的已高于传统图书编辑。种种迹象表明,传统出版社正在数字化出版浪潮引领下阔步前进,这是网络出版的幸事,也是出版社网络编辑的福音。
注 释
[1]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后期也参与了举办。
[2]全国网络编辑技能竞赛分为“学生组”和“职业组”两个类别。学生组面向全国高校新闻出版相关专业在校专科生、本科生及研究生;职业组面向从事数字出版、网络编辑的人员。
[3]网站专题制作及运行推广一般包含栏目策划、页面设计、内容编辑、技术支持、运营推广等工作,其中,页面设计、技术支持、内容编辑不可或缺,故本文按最少需要3人来计算。
[4]吉林省人民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关于表彰第三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获奖单位及人员的通报[OL].[2011-11-22].http://www.jl.gov.cn/xxgkml2011/zfgkml/auto363/auto369/201201/t20120116_78161.html
[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还辖有独立运营的中国救护网、皮书数据库、古籍线装网等网站。
[6]王扬.2011全国新闻出版业网站年会在京召开[OL].[2011-11-29].http://www.chuban.cc/yw/201111/t20111128_97410.html
[7]华信数字出版网[OL].[2011-11-29].http://www.hxpress.com.cn/Shop/SiteBottomDetail.aspx5
[8]卫人网.“关于我们”[OL].[2011-11-29].http://exam.ipmph.com/dbxx/201110/t20111024_25873.htm
(收稿日期:2012- 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