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中国最美的书”的一段因缘

2013-12-29李振荣

出版科学 2013年1期

[摘 要] 《让我们共同面对灾难:世界诗人同祭四川大地震》,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一本双语诗集,专为纪念四川大地震而作。此书甫一面世,即于当年11月荣膺“中国最美的书”称号,之后又连获上海装帧设计奖、银鸽奖两项大奖。本文从三个方面回顾此书的编辑经过。编辑缘起:国家之殇,诗人之恸;编辑过程:苦心研磨,砥砺精品;编辑感悟:因为感动,所以最美。

[关键词] 中国最美的书 编辑 因缘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1-0026-04

《让我们共同面对灾难:世界诗人同祭四川大地震》(以下简称《让我们共同面对灾难》),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一本双语诗集,专为纪念四川大地震而作。此书甫一面世,即于当年11月荣膺“中国最美的书”称号,之后又连获上海装帧设计奖、银鸽奖两项大奖。忝为本书的责任编辑,笔者很早就想写下若干文字,略述其出版的来龙去脉及编创者的心路历程,但延宕多时都未动笔。个中缘由,洵如刘勰所说,殆因“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1]之故。去岁春杪,某杂志编辑致函笔者,告知他们拟做一个历届“中国最美的书”的纪念专辑,要我提供相关资料。在整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渐次开启,策划、编校、制作此书的历历往事涌上心头。虽时隔四年,却清晰如昨。佛家最讲因缘。我与“中国最美的书”的此番遇合,作为笔者编辑生涯中一件深具意义之因缘大事,颇值得记上几笔。是故,便有了这篇文章。

1 编辑缘起:国家之殇,诗人之恸

发生在四年前的那场大地震,至今想来令人犹有揪心裂肺之感。汶川,这个在地图上不大容易找到的地方,在2008年5月12日的那一瞬间,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顷刻里,曾经的秀美山川、温馨家园被夷为平地,只剩下残垣断壁唤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陡然间,楼宇崩毁,房屋倒塌,数万条鲜活的生命被深埋于地底。横亘在罹难者与幸存者之间的,唯有百转千回的不舍与眷恋,天人永隔,生死殊途。这是中国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所遭受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消息甫一传来,举国悲恸,举世震惊。各地的救援队、志愿者纷纷赶赴灾区,献上他们的一片爱心;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基于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或致电慰问,或捐款捐物。全人类的爱心在彼时彼刻汇成一股巨大的暖流,涌向灾区,涌进灾区同胞的心里。

作为一家以出版外语教材和学术专著享誉全国的出版机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地震伊始,就积极伸出援手,迅速组织全社捐款捐物。不过,我们总觉得这样尚不足以完全表达对灾区同胞的情意。如何结合自身作为精神产品策划者、组织者、生产者的社会角色,为他们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始终是萦绕在我们心头的一个问题。此时,全国许多出版社已经行动起来。一些科技类出版社,以最快的速度出版了防震与防疫的图书,并在第一时间发到灾区,对灾后重建工作起到很好的作用。一些人文社科类出版社,纷纷出版有关四川大地震的报告文学、新闻报道作品,对人们深度了解此次地震中涌现出来的真情大爱,提升民众抗震救灾的信心助益颇多。那么,作为一家外语出版社,我们应该而且能够做些什么呢?

俗语云:皇天不负有心人。恰值此时,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向我们提议,可以考虑出版一本纪念四川地震罹难同胞的双语诗集。聂教授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资深作者,双方有过良好的合作。他曾留学英伦,身兼《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务,在学界颇具影响,是主编的理想人选。经过仔细磋商,出版社决定延请聂教授担任本诗集的主编。他欣然应约,并迅即紧锣密鼓地展开组稿工作。西谚说:“爱能感动世界”(“Love makes the world go around.”)。是四川大地震,这场人类史上罕见的浩劫,将中外诗人的心紧紧地联在一起。组稿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短短一个月,就有多位诗人惠赐大作。

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史,凡优秀的诗人,多为时代的歌者,时代脉搏最敏锐的感受者。唐代诗人白居易尝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四川大地震,这场给人类带来巨痛的灾难,不会不在诗人的心灵上留下印迹,不会不对他们的情感有所触发。以诗歌的形式哀悼死者,抚慰生者,在中外诗歌史上源远流长,其例不乏。中国有哀辞,西方有哀歌。在中国,哀辞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邶风·绿衣》与《唐风·葛生》。自此两篇开启端绪,流风余韵,绵延不绝,遂演变为中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类别。西方文学中的哀歌,以密尔顿的《科西达斯》为滥觞,后出名篇有雪莱的《阿东尼斯》、丁尼生的《怀念》、莱蒙托夫的《诗人之死》等。《让我们共同面对灾难》一书,亦是赓续了以上中外文学的优良传统。

笔者甫读初稿,心灵即被抓攫着、激荡着;所收获者,不唯审美上的愉悦,复兼灵魂上的洗礼与升华。诗人们饱含真情大爱,驰骋诗思,各展才华,以不同的诗歌样式,或歌咏之,或嗟叹之,读来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手足之情,同胞之爱,是中国诗人咏叹的主音符。诗人雷抒雁深情吟道:“我们怎能忘记/这些和我们共享祖国山水/共享一轮太阳/同宗同脉的父老乡亲姊妹弟兄。”地震中的罹难者,不少是嗷嗷待哺的幼童,或是正在读书的花季少年,他们的夭折早逝让我们尤感痛彻肺腑。米歇尔·兰金斯写道:“像清水中的珍珠/离开了贝壳/孩子们的灵魂/离开了妈妈/向着太阳飞去/像白鸽衔着金色的丝带/翱——翔——/在地球的/废墟之上/然后在云间/找到栖息地。”以“清水中珍珠离开了贝壳”作喻,象征纯真烂漫的孩子们的早夭离世,读之令人悲不自禁、泫然涕下。“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诵罢这些情意深挚、柔肠百结的诗章,作为责编的笔者,不禁油然生出一种强烈的冲动与使命感,一定竭我绵薄之力将此书编好、做好,使其成为精品。

2 编辑过程:苦心研磨,砥砺精品

获“中国最美图书”称号,于编辑而言,委实是一项殊荣。不过,这既非我们出版本书的初衷,亦非最终目的,至多,是一个无心插柳的结果。此项创意之萌发,实缘于我们作为出版人的一种文化情怀,以及对灾区同胞的一片赤忱。故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把它当作寻常书对待,而是立志将其打造成精品。同时,吾侪亦深晓,欲达成这一愿景,光靠决心殊为不够,如欲遂愿,非得苦心研磨、沉潜砥砺方可。回溯整个出版过程,责编与美编无论在基调确定、整体设计、文字润饰,还是宣传推广等方面,都可谓绞尽脑汁、费尽思量。可以说,追求精品的意识贯穿了编辑工作的每一环节、每一细节。

2.1 基调确定

基调是一本书的灵魂,是一本书有别于他书质的规定性。在确定基调的过程中,责编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首先,责编连着作者、美编两端,既要将作者的意见传达给美编,也要将美编的设计意图告知作者,实现双方信息的无缝对接。复次,责编并非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要对作者和美编两方的意见进行过滤和筛选。最后,责编还要从受众的维度来考虑问题。主编聂珍钊教授是外国文学界的知名学者,学殖深厚,对外国诗歌有深湛的研究。作为组稿人与作者之一,他对本书已然“胸中有丘壑”了。笔者先同他进行仔细商讨,吸纳他的想法,又结合自己审读初稿的印象,最终将本书的基调定为“悲而且壮,哀而不伤”,并将这一构想告知美编,请他在作整体设计时予以遵照、参酌。

2.2 整体设计

基调这个“纲”定好之后,接下来的“目”是整体设计。格式塔心理学的美学原理告诉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审美是对对象完整结构的领悟与把握,人的知觉结构具有将残缺对象加以完形的功能,人的心理场与事物的物理场若有“同形同构”关系[2]。“世界最美图书”金奖得主、中国装帧设计家吕敬人说:“一本好书不仅在于设计的新颖,更在于书的内容编排与整体关系贴切,能让读者十分清晰地读到内容。”[3]可见,整体设计绝非搞搞字体字号、版式体例那么简单,而是要结合书的体裁类别、题材内容、读者群甚至特定的舆论氛围作全方位的美学考量。我们设计《让我们共同面对灾难》,主要从开本、版心、版面的空隙间隔、颜色、封面、印刷工艺等几个方面着手。

开本的选择。按照装帧设计的通例,诗歌的语言凝练简洁,句式以每句一行为主,故开本应以窄长为宜。但《让我们共同面对灾难》一书有所不同。本书是汉英双语版,读者群兼及中外。确定开本时不能只考虑中国读者,外国读者的审美心理也应顾及。这方面,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年来同国外出版社合作的经验,使我们对国外读者的审美心理有较深的了解。《让我们共同面对灾难》最终定为787×1092的大16开本。这一开本在国际上甚为流行,很多知名的出版机构,如培生教育集团、麦克米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讲谈社的主打出版物都采用过。

版心的确定。德国装帧设计家契肖特,通过研究《圣经》的多种版本得出一条金律,较为符合人审美心理的版心标准为:地脚大于天头,外边口大于订口。《让我们共同面对灾难》的版心是这样定的:天头2.5厘米,地脚4厘米,外边口4厘米,订口3.5厘米。样张出来以后,我们感觉整个版面大方疏朗,阅读时舒惬适意。而且,空白部分留得很足,既契合本书作为诗集富于形象思维、能触发读者联想的特点,又深得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计白当黑”的美学三昧。

版面的空隙间隔设计。空隙间隔在版面设计中非常关键。间隔合理,能使文字突出、版面美观,有利于集中视觉与注意力,读者阅读时有轻松舒畅之感。最初,我们并无在书中加放插图的设想。真是机缘巧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其时正在与《文汇报》社合作出版一本四川大地震的报告文学集,里面收有大量《文汇报》记者在地震一线拍摄的照片。我们一看到这些照片,就深感震撼。脑海中闪过一念,何不把它们也放到诗集中,发挥其最大效用呢?在征得《文汇报》社同意后,我们将它们作为插图编入诗集中。这些照片与书的内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对诗集起了烘云托月的作用,着实增色不少。

颜色的选用。做整体设计,颜色的选用也煞费周章。本书面向的是中外读者,在中西两种文化中,颜色背后所具的文化含义相差甚远。譬如,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成功、进步;在西方,它却多与流血、残暴联系在一起。白色的情况刚好相反。在中国,白色是禁忌色,往往同死亡、肃杀等不祥概念相联系;在西方,白色却象征着纯洁无瑕。为兼顾东西方读者不同的审美心理,我们将本书的主色调定为红黑两色。黑色,“使人得到稳重、安静、庄严、庄重、坚毅之感,在艺术视觉中是一种可贵的颜色”[4],并且它与本书“悲”的主题相呼应;红色是中国人非常青睐的一种颜色,用在本书中,寓“坚强不屈、昂扬向上”之意,与本书“壮”的基调相契合。

封面设计。封面是整体设计的“魂”,是最应浓墨重彩之处。《让我们共同面对灾难》的封面,整体以黑色打底,中文书名“让我们共同面对灾难:世界诗人同祭四川大地震”置于右上方,着以红色;英文书名“Our Common Sufferings:An Anthology of World Poets in Memoriam 2008 Sichuan Earthquake”紧贴其下,着以白色。红白对比十分鲜明醒目,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中间的图片是从一百多张图中精心挑选的:在一张大比例的中国地图上,四只手捧着花瓣与纸条,一起献到标有“汶川”字样的地方。装帧设计家张进贤认为:“象征寓意的手法是艺术表现最得力的语言,往往用具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情调。”[5]我们以地图、花瓣、纸条、手等具象来构图,意在营造一种“悲而且壮,哀而不伤”的整体氛围,紧扣并突出全书的基调。

印刷工艺的选择与应用。一流的设计方案,须有一流的印刷工艺作保证才能实现,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为了确保本书的印制质量,我们选择美国当纳利印刷公司作为承印单位。该公司有146年的历史,位列美国财富500强,在业界享有盛誉。《让我们共同面对灾难》采用的是数码印刷,这在当时还是比较超前的。纸张选用的是85克的微黄色轻质纸,既利于读者阅读,携带也很轻便。“世界最美图书”评选有一条重要标准,非常强调书籍的物化之美,对质感与印刷水平的要求很高。《让我们共同面对灾难》的印制非常精美,能获得眼光苛刻、见多识广的评委们的一致青睐,绝非偶然。

《让我们共同面对灾难》的获奖评语是这样写的:“该书是纪念汶川大地震的诗集。从外观封面深沉的色彩,到全黑的蝴蝶页,营造出一种闷不透气的氛围,加之以黑红双色处理双语版面,并在文字间有节奏地穿插地震纪实图片,增强了阅读的层次感和气氛。纸张的选用,适度地掌握了视觉与情感的表达。 ”[6]可以说,这一评价是恰如其分、切中肯綮的。

2.3 文字润饰

作为责任编辑,文字润饰是我的职分。本诗集所收诗歌形式多样,有抒发哀悼之情的挽歌,表达善良愿望的哀歌,拟中国古代词牌而作的填词,还有语言诗、图像诗等很先锋的作品。编辑倘无一定的中外诗歌的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审读本诗集是有一定难度的。审读之外,我还为本书撰写了出版前言,并请人译成英文。

2.4 宣传推广

新媒体时代,宣传推广极为重要。常言道:皇帝女儿也愁嫁,酒香还怕巷子深。诗集出版两个月后,主编聂珍钊教授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了诗歌朗诵会。作者们悉数到场,现场朗诵自己创作的篇什,反响热烈,效果极佳,在湖北乃至全国文学界产生了相当的社会影响。在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将本书作为重点图书展出,引起各方关注,多家国内重要媒体如《文汇报》、新浪网都作了报道。受宣传活动的带动,本书的销售成绩颇为不俗,2100册印数半年即告罄。

3 编辑感悟:因为感动,所以最美

十余年的出版从业经历,使笔者于此深有体会:出版是一项须将知、情、意、行高度结合的职业。知者,感知也;情者,情感也;意者,意志也;行者,践履也。所谓情,是指出版者作为主体,在面对出版的客体对象——图书时,一定要融入与贯注自身的情感。这种情感,很大程度上会成为调动与激发主体内在动力乃至能量的决定性因素;相应地,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客体的最终结果与质量。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包含这层意思在内。这种体会,在编辑完《让我们共同面对灾难》一书后尤感强烈。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段时间里,全国民众所迸发出来的同胞情谊和无疆大爱,使当时的笔者深为感动、铭刻在心。至今念之,犹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这种情感,在编辑《让我们共同面对灾难》时,旋即幻化为一股奇异的力量,促使、鞭策自己竭尽所能,务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美学家蒋孔阳曾说过这样的话:“美向着高处走,不断地将人的本质力量提高和升华,以至超出了一般的感受和理解,在对象中形成了一种不可企及的伟大的神圣的境界,这时就产生了崇高。”[7]

因为崇高,因为感动,所以才美,所以最美,这是我编辑《让我们共同面对灾难》一书所获得的最深切的感悟。

注 释

[1]刘勰.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94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580

[3]岑边,吟春.承其魂,拓其体,从“装帧”迈向“书籍设计”:访书籍设计大家吕敬人[J].中国编辑,2011(5):21

[4][5]张进贤.书籍装帧设计教程[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59,232

[6]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编.中国最美的书2006—2009[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113

[7]蒋孔阳.说丑:《美学新论》之一[J].文学评论,1990(6):31

(收稿日期:201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