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创意魅影
2013-12-29卢国斌
想知道一本书火不火,只要看书名的主谓宾定状补是不是够眼熟就好。此话怎讲?且说3年前,蒂娜·齐莉格的成名作《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在中国出版后大卖,其后的短短一年中,国内竟出现了数十本冠以《真希望我×××》《20几岁了,×××》《×××应该知道的事》的职场和励志书籍,其山寨林立的盛况令人叹为观止。
齐莉格的书为啥这么火?这当然离不开她传奇性的高端求学和职场经历以及由此带来的阅历和智慧的积淀,但更重要的则是她天才的创意理念。在《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书中,最令读者震撼的是,齐莉格在创意课上先就某个问题让学生们分别提出解决方案,接着由大家集体票选出“最烂方案”,最后她要求全体参与者突破原先的思维局限,以“最烂方案”为蓝本,竟在实践中将之化腐朽为神奇地转化为意想不到的妙案。读罢让我不得不服膺她的观点:虽然很多想法看上去很傻很天真,却也往往蕴涵着很强很牛的潜在的精彩构思。
可想而知,齐莉格这种近乎“毁三观”的颠覆性思维,对于陷入西西弗斯神话般重复、乏味、僵化的流水线上的国人是一种怎样的冲击?齐莉格在中国掀起的创意风潮,与其说是一种职场机巧和成功经验,倒不如说是对深陷整齐划一大众语境的“存而不在”的人性解放,对寡淡因循生活方式的公然反叛。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意本质上是对生命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尊重和彰显。
齐莉格的新书《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以下简称《创意课》),延续了她前作活跃发散的思维模式和理据充足的务实风格。与前作相比,书中减少了诸如“甲之砒霜,乙之熊掌”“事情的失败不代表个人的失败,失败只是外在的东西”之类的警句,更多地以大量鲜活的案例阐述创意思维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从《纽约客》的“漫画标题竞赛”,到IDEO的工作室,从Twitter的“约束催生创意”,到愤怒的小鸟的“及时反馈制胜”,齐莉格在《创意课》中用众多精彩的实例,将读者再次引入一个五彩斑斓的创意世界。
有趣的是,对于我这样笔头疏懒的写作者,齐莉格也给出了颇为靠谱的“拖延症”治疗良方。谈到创意的鼓励机制时,她提道,在“Written? Kitten!”写作网站的一款应用程序中,用户在写作时,系统会自动统计字数,当字数达到100时,系统会自动弹出一张小猫的照片。对于那些喜好萌宠的人来说,这种正性反馈可以鼓励他们坚持每天写作。与此相反,同样是为了督促写作,“Write or Die”写作程序则专唱黑脸。该程序内置了一个倒计时工具,同时提供了几种不同的惩罚模式,如果在写作过程中出现偷懒行为,“温和模式”“正常模式”“自杀模式”将分别给出足够让你抓狂的腹黑惩罚。此外,《创意课》中对规则、压力、失败、负性情绪等传统意义上阻碍创意发挥因素的正面效用,用实例作了详细论证。
齐莉格的个性中似乎总有一种“天无绝人之路”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心态应该不是她的专利,每一个在生活中充满奇思妙想的人都或多或少带有这种洒脱有趣、自信达观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讲,齐莉格宣扬的不仅是创意,更是一种自由不羁的生活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