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图画书节奏的构成要素探究
2013-12-29简红莲
[摘要]儿童图画书的节奏依托于图文配置。对儿童而言,图文合理配置达到的节奏效果是单一的图画或者文字所无法达到的境地,图画书节奏的把握关系到图画书的可读性、受众面、艺术创作等要素。
[关键词]儿童图画书 节奏 构成要素
节奏是儿童图画书生命的主体,也是图画书的特征。节奏源于音乐,孔颖达曰:“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而如今,节奏走向各种艺术层面,儿童图画书便是受其影响较深的一种,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找到零碎的描述。彭懿指出:“图画书是用图像与文字来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说得抽象一点, 它是通过图像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 互动来诉说故事的一门艺术”。再如,“作为一种以图画为主要表现内容和形式的读物,图画书画面的节奏感产生了贯穿画面始终的一种动势 ”。可见,关于图画书节奏的描述,依然处于被忽视状态。
图画书的节奏依赖于图文配置,即在于“它以图画和文字的复合视觉表达系统组织视觉信息和讲述故事,它们相互阐释,用两种不同的符号语言表达故事信息,并最终形成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图画故事书中的图画与文字各司其职,图画的线条、颜色描绘出文字所无法叙述的意境;文字的清晰语义表达又弥补了难以直观显现的思想及时空变化”,因此,图画和文字通过均衡配置,互为主体,产生共鸣,共同演绎节奏。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图画书的节奏是指以图文配置为基础,通过叙事节奏、形态节奏、其他特殊手法节奏相互整合配置达到的艺术效果,读者通过阅读,内心感受到情绪起伏的曲线。图画书节奏的把握,关系到图画书的可读性、艺术创作、受众面、人文价值甚至商业价值。基于图文配置的节奏追问,是儿童图画书节奏构成要素的一个重要维度。
一、叙事节奏
叙事节奏的起伏是图画书艺术的显著特点之一。 幼儿需要通过图画中的多元情节节奏去感受画面的动感,从而产生内在的情绪节奏。“节奏感审美经验的一部分强烈快感显然是身体性的” ,情节节奏铺垫了情绪节奏的进路,情节节奏和情绪节奏共同引导儿童趋向身体及心灵双重愉悦。叙事架构、叙事技巧通过图画、文字的合理配置构成节奏的整体性要求。叙事节奏的综合系统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比如故事的叙事架构、叙事技巧、显隐线索、情绪起伏的把握等。由此可见,图画书的叙事节奏需要图画书的诸多元素和特殊表现手段共同构筑实现。
(一)情节节奏
情节节奏的产生主要与叙事架构和叙事技巧有关。叙事架构在图画书作品中占主体地位,从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上来看,叙事架构是图画书生命的骨骼和躯干,是故事面貌和风格特征的最重要方面。叙事架构建立强烈的节奏感,通过叙事技巧,故事一般将事件关系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扣住一条线索,以此推进情节展开,结局往往出乎读者意料之外,从而产生跌宕起伏、情景交融的艺术化效果。很多作品在故事开始往往呈现给读者平衡的态势,但随着情节发展,很快出现矛盾冲突,在新的情节推动下,又构成另外的平衡,在矛盾运动过程中,儿童的注意力紧紧追随。通过情节节奏,图画书表达惟妙惟肖、直观的情景,拓展儿童视野,丰富儿童想象力。在故事情节中,通过隐性或者显性的主导线来牵引,这根主导线有时看得见,有时却看不见。例如训练逻辑思维系列图画书《迷迷糊糊的侦探》中的《超市小偷》,画面上始终有一辆超市的推车,这是看得见的线索——真实的小偷使用迷惑人的婴儿推车进行偷盗,推车吸引儿童思考,找到故事真相。婴儿原本不具备偷盗能力,但伪装的婴儿却是真实的大盗,故事试图通过表象、本质的联系与区别引发儿童思考:我们需要关注事物的本质,不要被假象迷惑。在叙事技巧上作者做到线索张弛有度,不全盘托出,有显有隐,这种叙事技巧提高了儿童阅读分析、思考推断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情绪节奏
情绪节奏是图画书的情感基调,它贯穿图画书的始终,在图画书的图文静止状态中,儿童心理感受其内在的动感,从而形成情绪的强度和速度。以《我去找回太阳》为例,在情感节奏的设计上,使用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调动了儿童的情绪。皮迪克是卡门和卡梅利多的骄傲,皮迪克的工作是负责叫醒太阳,两个孩子一直崇拜父亲;突然一天,让皮迪克再也叫不起太阳了,长久的阴雨连绵,皮迪克陷入了深深的自卑中,卡门和卡梅利多祈祷父亲能呼唤太阳升起,但无济于事,卡门和卡梅利多也因此陷入了深深的失望,太阳似乎已经失落。此时,故事的情节节奏陷入低潮,读者略带忧伤。而且此时,他们遭受了鸡舍里面的阴谋政变,以前对他们友好的朋友群起而攻之,卡梅利多被打得鼻青脸肿,故事的发展推向高潮,故事的情节节奏突然变得更加紧张急促,读者的情绪骤然紧张,此刻,卡门挺身而出,用机智的方法拯救了卡梅利多,读者的情绪稍微放松。在极度压抑痛苦的困境中,两个孩子终于清醒,他们有能力承担对父亲的责任——他们决定帮助父亲找回太阳。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们历经艰辛,特别是在蒙特哥菲尔兄弟的厂房遭遇危险,节奏感突然增强,最后他们帮助父亲找回“太阳”,读者的情绪节奏重新回到故事的原点,达成新的平衡。
二、形态节奏
形态节奏在图画书艺术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静态的画面表达动态的心理感受效应。培利·诺德曼 (Perry Nodelman)指出,“我们在一系列的图画中游移时,实际上所看到的是一些静止的时刻……插画者对于特定时刻的选择,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节奏,这种节奏是连续画面的特质”,图画的运作方式借形状、色彩、方位、比例等形态,推进剧情发展。事实上,“图画书中的画不是用来观赏、从外部眺望的,而是给予他们走进故事世界的线索和希望……在图画书中,从图画到图画,其连续性非常重要,这种连续性支撑着故事发展。这种连续性就是故事的节奏发展”,可见,故事节奏的展开和建构依托图画的形态。同样,紧凑的剪接图画也可以增强故事的戏剧化效果,并像标点一样控制故事的节奏。具体说,一本图画书的图画或书页的形状、颜色或大小的不断变换也会成为敦促幼儿读者阅读的动力。图画书的形态呈现给儿童直观情景,通过图画和文字形态配置,儿童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其节奏之美。
(一)点、线、面铺垫形成的节奏
点、线、面的变化,形成多样的画面结构形态,其形状奠定图画形态节奏的基础。在构建画面中,点相对稳定,线富有动感,而面则呈现一种缓慢的渗透感。这些相对静止的、缓慢或快速的元素形成节奏感。画面中点、线、面的节奏感既表达了故事本身的形态,也表达出作者、阅读者的情感依托。其中,点、线、面的节奏主要源于线条的独特魅力:线条的轻重缓急、粗细疏密和干湿浓淡的变化体现形态节奏的厚重或轻盈;线条勾勒的运动和结构方式的张力,表现不同物象的量感;线的虚实、强弱、布置走向显示物象的空间存在。画面上线条的形状,直接体现着作者的种种感觉。比如,培利·诺德曼 (Perry Nodelman)认为“线条令人愉悦,因为它们的重复性创造出一种视觉效应,我们称之为节奏,就像音乐和诗的特质。这种重复的视觉形状可能或续或断,其作用可能跟诗或者音乐中或续或断的节奏感是一样的”,很明显,线条在图画书中彼此呼应,物象的形状和肌理铺垫了故事的节奏。此外,图画书每个画面的视觉角度非常重要,图画形态在图画书中的布局以及它们对控制整本书的节奏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克利斯提昂·约里波瓦创作的《我能打败怪兽》为例,有一个描述卡门逐渐接近怪兽城堡的画面,进入城堡的阶梯占用了纸张三分之二的画面,而且作者使用了三幅画面刻画阶梯,高密度的线条刻画登上城堡的阶梯之多,以此营造接近怪兽的紧张节奏。再有,怪兽逼近兰斯洛特骑士的情景,怪兽面对的方向是从右到左,兰斯洛特骑士在画面的左下方的边角,这与读者阅读整本图画书的视觉顺序是相反的;怪兽的身体占用了两个页面的面积,而兰斯洛特骑士仅仅只占左边页面的十分之一左右,体积相当于怪兽一条腿而已。以上种种都营造了紧张节奏,儿童感受到故事情节的恐怖气氛,面对强大的敌人、几乎不可逾越的势力,正义的力量如何战胜它?静态的画面营造了完美的节奏动感。
(二)光影、色彩配置形成的节奏
光影对比,色彩变化也可以加强节奏,在画面中的运用更是变幻莫测。法国艺术家普辛说:“在一幅画中,色彩从来起着一种吸引眼睛注意的诱饵的作用,正如诗歌那美的节奏是耳朵的诱饵一样。”可见,色彩具备诗歌一般更动、回旋的节奏、韵律之美。光影、色彩力求模拟自然、接近直观真实的情景,并激发读者无穷想象。在图画书的光影、色彩创作中,为了追求强烈的节奏感,强、弱、中加以任意排序组合,利用不同的变化形式,或渐变,或反复,或自由铺设来满足画面的需要,削弱或加强画面的视觉效果,调节画面的节奏,色彩的节奏在画面中得到充分表达,产生多种感觉对比,从而形成富有生命力的节奏感。以《我要救出贝里奥》中怪物寻找金羊毛的面画为例:除了月亮、怪物的脸庞、相当于怪兽一只手的体积的蝙蝠、四只微小萤火虫使用金色等暖色,连接在一起的整整两个页面都使用黑色和黯淡的深蓝色等冷色,黑色的背景衬托出怪物的拜金价值观,冷暖色增加对比度,给人恐怖的气氛,加强了紧张的节奏。这个占用两个页面的特写给相对平静的故事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从而成功地抓住了幼儿阅读的兴奋点。
(三)方位、比例等整合形成的节奏
图画书的节奏发生在其所有的形态之中,其不仅包含了形状、颜色形成的节奏,也包含方位、比例等各种要素精心整合,以不同格局演绎的故事节奏。方位和比例能有效在画面中建立一种动感,设计出一种张力,增加情节的紧迫感,激发阅读者对故事的兴趣,期待下一幅图画的情景。比如,我们在《小兔彼得的故事》这本书里,看见麦格雷戈先生追赶小兔子彼得的情景,读者俨然屏住呼吸,期待小兔子逃脱追赶。这张经典的图画,使用方位和比例的错位手法,在图画之间产生一种时间停顿的效果,有效分割或减缓了故事之间的时间顺序,俨然变成故事的紧张节奏。其一,兔子的体量原本较小,但被作者画得与人的面积相当甚至超越其体量,如此,我们特别注意兔子彼得,其比例暗示了它与环境的关系。其二,追赶的方向也直观传达出强烈的速度和紧张感,兔子奔跑的方向向左下框边缘,这种视觉效果逆转了我们的思维习惯。一般来说,当我们把物象置放于图画的左边缘,这个对象就像离我们很近,备受怜悯;当我们把物象置放于图画的右边缘,感觉此对象就像离我们而去,增加陌生感。画框左下角的方位,暗示兔子正奔跑靠近读者,此情此景衍生出我们对兔子强烈的保护欲。其三,我们看不到花园的任何背景,除了兔子和麦先生两个物象。此画面舍弃其他所有形态,创造直观的悬念,整合出这个画面的焦点和节奏。 此外,在图画与图画之间,方位和比例通常建立一种关联,承载故事节奏,读者在阅读中不断感受其艺术美感。
三、特殊节奏
在图画书中,还需要特殊手法表达节奏,比如留白、重复、细节、悬念等。值得注意的是,因其受众的特殊性,儿童在12岁之前基本没有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儿童图画书节奏的构成元素和手段较之其他艺术门类可能更为复杂,一切图文节奏的配置必须以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直观思维能力为前提。因此,图画书内部其他各元素的组合关系,如留白、重复、细节、悬念的组合关系也同样重要,给儿童产生如电影般的直观节奏,形成一个视觉欣赏和听觉感染的相互交汇、融为一体的完整表现。因此,图画书架构的参与元素较多,因而需要更复杂、更精细的节奏技巧来讲解故事。
(一)留白
通常被大量使用,在特定的画面,作者通过留白来控制故事的节奏,创造儿童发挥想象的空间。留白可以渲染故事的意境,控制故事的节奏,使其松紧有度,富含艺术之美,也拓展儿童的想象力,延伸和扩展叙事空间留白处与实处的互相映衬,才形成不同的意境和情调。如《月下看猫头鹰》,这个故事的画面之一是一片广阔的森林,墨绿的雪松,皑皑的白雪,形成实体对象之间的空隙与对比;白雪占用页面的大部分空间,使用广角大视野的表现方式,将冬天静谧冷沁的感觉呈现出来,更把父女相互依存及传承的感觉表现无遗。“我”走得跌跌撞撞,因为步伐不稳,与父亲保持距离,但是没有喊累,出去看猫头鹰,就得坚持,画面显出小主角的执着精神。白雪、雪松,线条简单,画面显得空灵、清秀,对于渲染主角的品格而言,一切繁杂的背景都显得多余。从画面结构上说,那些线条简洁、流畅,背景单纯,人物突出,甚至有大片留白的图画最能吸引儿童的目光, 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或者饶有兴趣想象或者神经高度紧张,探寻思考故事的后续情节。
(二)重复
在视觉媒介中,节奏指线条、形式或色彩的重复。 可见,节奏的设计依赖重复的技巧,比如朗朗上口的重复文字呈现出图画般的意境,文字简洁精练,符合儿童阅读特点。比如司南《春节的故事》:“每到腊月,人们就赶紧做好准备:粮进仓、菜装坛、鸡进窝、牛回圈。备刀枪、练弓箭、准备对付‘年’。”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儿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愉快轻松,获得完整语境的节奏感,对抽象的传统文化有了直观认识。 此外,通过画面重复来阐述故事也提供给儿童节奏之美,这类图画书通过听故事或者看图画就可以预测故事发展,但是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因此,通过看似重复简单可以预测但出乎意料的结果可以完美地控制节奏。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1] Sven C. Voelpel. The wheel of business model reinvention: how to re-shape your business model to leapfrog competitors [J]. Journal of change man-agement, 2004 (3).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3] 阳谷松.出版集团转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策略分析[J] .出版发行研究,2008(11).
[4] 邓明然.资本运营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