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术类期刊编审质量的对策
2013-12-29程靖
[摘要]学术期刊所刊发文章的质量与其学术高度有很强的相关性。文章以《华东经济管理》为例,简要阐述了如何优化审稿流程、缩短审稿周期、保证学术期刊的编审质量。
[关键词]学术期刊 编审质量 对策
《华东经济管理》创刊于1987年,为2008—2009年度,2010—2011年度,2012—2013年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北大图书馆遴选首批“中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第四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其“华东经济”栏目在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评比中被评为“特色栏目”。
多年的办刊实践表明,要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从海量稿件中遴选出优秀稿件,第一是需要一批治学态度严谨、具备较强科研能力、审稿仔细认真的高水平审稿专家;第二,需要提升责任编辑的学术眼光,把好初审关;第三,需要优化审稿流程,缩短审稿周期,加快学术信息的传播。
一、 不拘一格选择审稿专家
审稿专家是审稿的核心环节,高质量的编审人员一定是在某一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其科研经验、洞察能力、判断能力、追踪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能力强。同时对审稿工作有兴趣,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学术道德。
1. 审稿专家遴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知名度高、职称较高的专家,社会事务多,工作繁忙,审稿周期长而且审稿意见不具体,影响论文的审稿质量。这些专家往往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经验,见多识广,许多人在学术上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但由于工作异常繁忙,对于审稿意见往往是“可以刊发”或“不宜采用”等简单的几个字,缺乏具体而可操作性的审稿意见,导致编辑部和作者无所适从。
第二,年龄偏大的专家追踪新知识的热度不强。特别是目前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知识刷新速度加快,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相互渗透、融合,许多前沿理论需要借助相关检索工具查询,一些年龄大的审稿专家,相对于年轻审稿专家对新知识的认识与接受速度慢,难以对新观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做出正确评价。
所以,实际工作中审稿质量与审稿人的职称和行政职务并无直接关系。
2. 选择审稿专家的途径
《华东经济管理》的审稿专家选择途径有三个:
第一,从作者群中选取。《华东经济管理》的文章采稿率不足5%,能够刊发多是重点院校有基金项目支撑的文章,这些稿件的作者本身是从事相关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在相应专业领域的研究深度与广度均超越一般作者,有一定学术造诣,有工作的激情和热度,除了能从宏观上把握学术发展趋势,还能从微观上了解论文中所涉及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
第二,从投稿系统“推荐审稿人”处选取。目前《华东经济管理》建立了独立域名的网站,采用投稿系统投稿,在作者投稿时,有一个需要作者填写的“推荐审稿人”,这可以作为编辑部遴选审稿人的另外一个途径。编辑部根据作者推荐的审稿人,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其相关的学术背景,作为某学科的备选审稿人。比如,在中国知网的首页上,有这样一栏:
输入作者姓名,出现该作者的相关学术背景:
从中可以看出该作者发表文献的数量、时间、被引用及下载情况。
第三,由现有审稿人推荐。现有的审稿人熟悉了解的同行也可以推荐给编辑部作为备选审稿人。
目前《华东经济管理》的审稿专家人数有150人左右,这些专家的年龄层次集中在35—55岁;学历背景:均为博士或在读博士;职称:教授、副教授占90%以上,讲师也有少数,大多数没有行政职务;区域分布:全国各地。
3. 建立审稿人管理制度
规范的制度是审稿质量的保障。
第一,向初选的审稿人发放审稿人登记表,请其填写详细的学历、学位及职称获取时间,擅长或喜欢的研究方向、主要学术研究经历。通过返回的审稿人登记表,编辑部根据其专业方向,确定其为某学科的审稿专家。
第二,与审稿人签订《审稿人权利义务书》。成为知名学术期刊的审稿人有助于提高专家在业界的知名度,但这种荣誉是与其社会责任及义务紧密相关的。《审稿人权利义务书》中明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告知审稿人刊物的基本情况。审稿人对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可能了如指掌, 但对期刊却未必深入研究。所以,编辑部需要将期刊的历史沿革、办刊宗旨、栏目设置、期刊文化、读者对象等及时告知,使审稿人对刊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其审稿提供辅助的判断尺度。在审稿系统中制定合适的稿签,制定一个统一规范。让审稿人从内容的创新性、方法的科学性、表达的准确性、数据的真实性、实践的指导性、目前与过去研究的关联性进行判断;对研究设计、分析方法及结果的表达和解释等进行评估。通过几方面规范其审稿的方式方法及注意事项,方便编辑部处理稿件和作者修改稿件。
二、 提高责任编辑的学术水平,把好初审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类期刊专业分支越来越细,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相互融合渗透。因此,在稿件送审过程中,编辑对于所送稿件所属学科及审稿人的专业方向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减少无效审稿和审稿迟滞现象。初审是学术期刊编辑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敏锐捕捉到热点而敏感的选题依赖于编辑的眼界与学术水平。这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来了解学科热点,把握学科进展,还要关注业内高水平的相关期刊的稿件发表状况,提高判断论文学术水平的能力。另外,编辑可充分利用审稿专家库和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加强与专家的沟通与交流,从而获悉学科研究趋势和学科研究热点,这样才有利于编辑在稿件初审游刃有余地筛选稿件,提高初审质量。
《华东经济管理》面对大量的稿件,初审需要有一定原则。笔者将这些初审的原则分为重要性原则和辅助性原则。重要性原则首先是文章的创新性。创新性可以通过通览全文来大致了解,此外可以从标题、摘要、关键词、结论和参考文献上找寻文章创新性的依据;其次是基金论文比,由于基金论文比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评价指标之一,所以基金论文比是初审的第二个重要性原则。衡量文章内容的辅助性原则,比如栏目文章的配比状况,《华东经济管理》目前采用的投稿系统,在作者投稿时对投稿栏目就进行了界定,目前可供作者投稿的栏目有35个,执行编辑初审时,根据每个栏目的文章配比状况对文章进行筛选;文章的作者群院校分布、区域分布、学历职称也是初审的辅助性原则。
三、优化审稿流程,提升作者投稿热情
高效快速的审稿流程有助于提升作者的投稿热情,强化信息传播的时效,提高编辑部的声誉度,加速审稿周期。其实,《华东经济管理》实行的是四审制,即执行编辑初审,审稿专家外审,编辑部复审,主编终审。只要界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日,还是可以达到缩短审稿周期的目的的。
第一,执行编辑初审阶段。要求10个工作日完成。《华东经济管理》由三位执行编辑值班,负责稿件初审工作,每人值班10天,根据全年采稿率5%来计算初审通过率,一般按15%计算通过,统一送指定责任编辑,由其送外审专家。
第二,明确规定外审审稿时限,一般要求15个工作日返回编辑部。对于审稿专家退稿、不宜采用的由指定责任编辑及时告知作者。作者对审稿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再提请其他专家再次审稿。如果对于两位专家的审稿意见分歧,编辑部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根据栏目整体情况和自己的学识做出判断,提出客观公正的见解,必要时需要在审稿会上提出来进行讨论。
第三,对于审稿专家审稿通过的稿件,在半个月内召开稿件复审会议。由编辑部门主任、执行编辑参与,主要是针对专家审稿通过的稿件,再根据期刊的风格和读者需求等再从编辑部的角度做一个判断,最后将由专家评审意见和复审会议确定的稿件意见均交给主编终审。两者意见作为稿件能否刊发的重要参考。
第四,月底召开终审会议,确定稿件刊发期数。终审会议对于把握当期杂志的质量和水平有重要的意义,会议由主编、编辑部主任、执行编辑参与。终审会议将确定各期的稿件刊发及文章的栏目设置,对本期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和规范性,作者群体的区域分布、基金论文比、编审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和问题做出解释说明,同时对审稿专家的审稿质量做出评判。
编审质量是学术期刊学术质量的核心,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对编审过程的每一环节不断进行动态优化和调整,适应学术的发展,选择适合期刊的编审方式,才能不断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
(作者单位: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华东经济管理》杂志社)
[1] 游苏宁.国外生物医学期刊审稿研究的进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5(4):4-7.
[2] 汪华侨,庞水法,林影,杨晓玲.重视医学科技期刊编审工作提高论文的学术质量[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3):30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