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年鉴图书出版刍议
2013-12-29覃喆
[摘要]年鉴图书多为政府、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组织编写,是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该地域、行业、部门发展变化的资料性工具书。在党的十八大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分析广西年鉴图书出版之现状,积极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年鉴出版发展的可行之策。
[关键词]广西 年鉴 综合年鉴 行业年鉴 统计年鉴 数字出版
年鉴的出版对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积累与传承、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这一报告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也为出版行业打造精品年鉴图书提供了良好契机。
一、广西年鉴图书出版概况
广西年鉴图书出版目前呈现出繁荣景象,地方综合性年鉴、行业年鉴及统计年鉴均有一定数量,而且部分品种在全国年鉴图书评选中有过不俗的成绩。在2010年11月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届年鉴评奖中,《桂林年鉴(2009)》获得一等奖,此次全国获奖年鉴共459部,广西有13部年鉴图书获奖。在迄今为止几次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广西年鉴》均名列省级年鉴组总分第一,蝉联“特等奖”。
截至2011年,从广西区图书馆入藏年鉴调查中发现,全区年鉴约有120个品种,其中地方性综合性年鉴48种,包括市级年鉴14种,区县及县级市年鉴34种。
行业年鉴共47种,包括《广西社会科学年鉴》《广西政法年鉴》《广西招生考试年鉴》《柳州社会科学年鉴》《南宁市财务年鉴》《广西财政年鉴》《广西教育年鉴》《广西建设年鉴》《广西企业年鉴》《广西旅游年鉴》《广西审计年鉴》《广西工商行政管理年鉴》《广西交通年鉴》《广西卫生年鉴》《广西邮电年鉴》《广西电信年鉴》《广西科技年鉴》《广西农业年鉴》《广西物价年鉴》《中国-东盟年鉴》《广西微波通信局年鉴》《广西民族大学年鉴》《广西师范大学年鉴》《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吴冠中作品年鉴》《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中国美术年鉴》《广西电力年鉴》等。
统计年鉴共22种,广西14个地级市中基本都有统计年鉴出版,而110个区县及县级市中仅不足10个有统计年鉴出版。
广西年鉴以地方性综合年鉴为主,此类年鉴由各地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业人员编纂,体例上较为规范、统一;同时由于资料供稿主渠道也是各级政府部门,资料信息较为权威、可信。其他两类年鉴也都以翔实且极具地方特色的信息为各研究者、行业部门提供了有益参考。
广西年鉴的出版单位除了年鉴行业出版社,也包括了广西五大出版社。其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自20世纪90年代即有年鉴图书出版,现已出版年鉴20余种,其中《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05》《广西教育年鉴》等都属于行业年鉴中的精品,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201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积极探索新的出版资源,优化拓展年鉴图书选题,与桂林市的年鉴编辑部门合作出版了一些较具影响力的年鉴图书,包括《临桂年鉴2011》《桂林年鉴2012》等。广西人民出版社则发挥自身地缘优势,在广西的地方综合年鉴出版上优先占领了一定的市场。
二、广西年鉴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西年鉴图书出版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品种数量仍然较少
目前广西地方综合年鉴出版数量还有很大空白,有76个区县及县级市没有地方综合年鉴出版,且各地区年鉴发展不平衡,原因包括相关机构职能尚不明确、人员缺乏、经费匮乏等。广西行业年鉴对比全国其他省区同类产品在数量更是不足。
(二)内容单薄,实用性较弱
广西地方性综合年鉴官书色彩浓厚,普适性较弱,缺少现实感和生活性。地方综合年鉴的供稿主渠道为各级政府部门,具有明显部门痕迹及政府部门色彩,没能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从而影响了综合年鉴的全面性和丰富性。行业年鉴及统计年鉴也存在类似问题。
(三)缺少有效营销,连续性差
广西地方综合年鉴印数普遍较低,发行面窄,发行量小,社会影响不大,未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很多综合年鉴和统计年鉴仅限于政府各部门内部存阅,缺乏市场意识。一些行业年鉴因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良好的发行机制和完善的发行渠道,造成本来内容质量不错的图书无人问津。另外,由于出版发行不稳定,一些年鉴难以为继,无法得到连续出版。
(四)装帧及版式设计理念不够新颖,风格陈旧单一
虽然年鉴图书有其严格规范,但并不排斥追求形式上的创新与美观,现有的诸多品种封面设计因循旧例,缺少创新与突破,内文版式上也缺乏个性创新。
(五)编校及印制质量有待提高
部分年鉴作者队伍较弱,图书没有完全消灭政治性错误,知识性错误及语言文字不规范之处也多有存在。年鉴图书对纸张选择、印制及装订都有较高要求,部分年鉴由于交由经验欠缺的印制单位出品,其印制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广西年鉴图书出版的发展方向
新时期广西年鉴图书出版日益繁荣,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出版社应从如下两个方面把握年鉴的图书出版方向:
(一)在提高现有品种质量时,横向拓宽年鉴图书品种与数量
1. 出版社加强与区、市、县三级地方志办公室合作,加强与各年鉴编辑部门的合作,编纂出版品质高、影响大的系列年鉴精品
各出版社在多年年鉴图书的出版工作中都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面对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出版社必须整合各类资源,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真正建立起服务意识,不断深化与各级地方志办公室、各年鉴编辑部、各行业的合作与互助,促进年鉴编纂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专业化。
出版社在自身年鉴图书产品的策划之外,应特别重视为专业年鉴编纂部门做好服务工作,发挥出版社自身专业编辑团队优势,为年鉴图书编辑出版做好编校把关工作。对于每一本年鉴,出版社在装帧和印制上都应按照精品图书的要求去做。在发行营销环节,出版社更要利用自身渠道优势扩大年鉴年发行量,增加年鉴图书的社会效益,将年鉴精品推向范围更广的读者群体。此外,出版社还要多元化挖掘年鉴图书的出版资源,和各年鉴部门共同开发相关的衍生出版物,共同打造系列年鉴出版物品牌。
2. 继续保持与行业部门的合作,提高行业年鉴的学术品位与专业性
针对行业年鉴和统计年鉴数量多,出版周期长,编纂水平不一的特点,出版社要有针对性地联系一些有能力持续出版、需求旺盛的行业部门进行合作,并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拓宽领域,深化合作。出版社要充分发挥其丰富的出版经验、专业的编辑队伍、完善的发行渠道等优势,为相关行业部门提供优质的出版服务。
3. 积极探索与广西大型企业合作,开发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年鉴
广西有不少大中型企业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但在年鉴出版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年鉴是企业各方面信息的展示与汇总,对企业自身形象能起到很好的宣传,同时也能起到传递信息、保存历史等的作用。目前,广西的企业已经逐渐重视对自身经验的积累和形象的宣传,在此背景下,出版社应增强服务地方的意识,联系知名企业,为它们提供专业的年鉴编纂指导,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让企业的既有成果和成功经验得以固化和广泛传播。
(二)纵向挖掘,加快年鉴数字化、网络化出版进程
年鉴的数字化、网络化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将年鉴的文字、图片、表格等诸多信息转化为数据存储,然后通过互联网与读者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流的过程。在年鉴的数字化进程中,年鉴信息以电子文本、图片表格、音频、视频、3D多维动画等形式通过专门的网站及其他电子媒介向更大的读者群传播。崭新的电子化阅读时代,年鉴的载体不应只是单纯依赖纸张,而是更多存储在电脑、手机、PDA、光盘等用户端上。数字化、网络化年鉴将是年鉴阅读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方式,也是扩大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的有效手段。同时,数字化年鉴出版不仅要求生产技术采用电子技术手段,而且要求其最终产品也是电子形式。因此,出版社应致力于对电子年鉴、音像制品、数据库、网络年鉴出版物等数字年鉴的开发,增大非纸质年鉴的销售份额。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许家康.广西年鉴二十年[J] .年鉴信息及研究,2005(3).
[2] 廖晓云,谢莉萍.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新编广西地方志及年鉴入藏调查与研究[J] .图书馆界,2009(2).
[3] 莫声光.广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存在问题[J] .广西地方志,2011(5).
[4] 许家康.从年鉴的功能作用看其编写特点[J] .广西地方志,2008(2).
[5] 陈忠.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年鉴[J] .年鉴信息及研究,2005(5).
[6] 张铮,熊澄宇.媒介整合的未来[J] .河南社会科学,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