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环境下外语视听教材出版创新

2013-12-29常文梅

出版广角 2013年2期

[摘要]产品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视听教材将成为多媒体时代外语教材创新出版的新方向,分析了视听教材创新出版的基础,并提出视听教材的一些创新思路。

[关键词]多媒体 外语视听教材 出版创新

外语教材作为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必备图书,有着巨大的市场,是各外语出版社的“必争之地”。同其他行业一样,产品创新是外语出版社在激烈的教材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必由之路。因计算机发展而兴起的多媒体技术为外语教材的革新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外语出版社通过产品创新引领外语教材出版的契机,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外语教材发展历程中阅读和听力教材的创新出版

对于外语学习而言,语料的输入是先决的,有足够、充分的输入,才能确保输出。外语教学中,语言输入的教学总是放在第一位,其课程量在外语课程设置中占比很大,因而输入型教材占据重要地位,本文所论述的外语教材也主要指语言输入型教材。

在外语教材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了阅读和听力两个较为成熟的阶段。在无线电和录音机广泛使用之前,外语学习的方式非常有限,学习者主要通过阅读来学习外语。教材出版单位根据市场需求出版外文选本、阅读、精读等教材,如20世纪20年代周越然编写的《英语模范读本》、30年代林语堂编写的《开明英文读本》以及60年代出版的《许国璋英语》等。随着收音机和录音机的普及,听力学习成为可能,听力训练成为学习者的必修内容。教材出版商给阅读教材配上录音,同步提高学习者阅读和听力能力,深得学习者喜爱。此外,出版单位还借机适时创新研发了以听力技能为编写主线的听力教材,此类教材的出版标志着外语教材发展新阶段的到来,代表性作品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听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英语听力入门》等。听力教材以其全新的编写理念、内容和形式,给学习者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一出版便受到好评。自听力教材创新出版后,听力课成为外语学习者的必修课之一。

二、多媒体时代全新的视听外语学习方式及视听教材的出版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的技术。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和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产物,被广泛运用于人类生活各领域,对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现在大多数课堂都采用多媒体教学。

语言的基本要素是声音,听力语料更能呈现真实的语言,听力教材因此受到学习者重视和欢迎。但最接近真实语言的是视听语料,因为对现实语言的理解不但包括语言本身,还包括非语言因素,如说话者的表情、手势、背景声音等,这些因素只能通过视频材料来呈现。视听语料的趣味性和真实性是阅读语料和听力语料无法比拟的,它对英语学习者的吸引力也不言而喻。大学生热衷于通过看欧美影视剧、电视纪录片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即可看出视听语料的魅力。

但这些未经专家精心编选的视听语料用作语言学习材料时,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重情节和视觉效果而导致语言呈现较少,常使学生获得的语言输入量不多,对提高语言能力的作用有限;第二,影视剧中非规范表达较多,外语学习者无鉴别能力,接触大量非规范表达对学习标准的外语也有不利影响;第三,系统性不足,学习者无法根据难易度、主题内容的全面性来选择资料,难以实现普通教材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缺乏有效的视听理解练习,学生看完精彩视频后不能对视听理解的程度进行检查,因而无法对症下药来改进视听学习过程中的缺点,提高学习效率。上述不足严重影响了视听语料的使用效果。

鉴于多媒体技术的成熟、视听语料的广泛传播和外语学习方式的改变,外语教材出版社又一次创新研发了视听教材,推进了外语课程设置的改革。目前,视听教材多与培养“说”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等。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英语听说课均已升级为视听说课。视听说教材的出版和广泛使用标志着外语教材发展新阶段的到来。

三、视听外语教材的创新出版基础

随着多媒体技术日益发展和对视听教学认识的深入,外语教学对视听教材更是求之若渴。视听教材的出版不过10年左右,利用已有视听说教材及教学上取得的经验,出版商在视听外语教材的创新出版方面仍有很大空间。视听教材有其坚实的语言理论、科技和运用基础,为外语教材的创新出版以视听为方向提供了保证。

1. 语言理论基础: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发展

随着话语分析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学家们发现仅从语言的角度分析话语已有很大局限性。话语分析中,除了研究语言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还应考虑其他非语言的意义表现形式,如图像、声音、动作等,因为很大一部分话语意义正是由这些非语言因素体现的。基于这样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多模态话语理论研究的深入也给外语教学带来了新思路,在外语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话语理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采用文字、声音和图像三种方式相结合的多模态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充分接收外界信息,帮助学生学习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在内的更为全面的外语。视听教材可以完美实现多模态学习方式,是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具体运用。

2. 科技基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

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条件和环境。现在多数大中小学的教室均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投影仪、计算机等,有的学校甚至为学生配备了电子书包、平板电脑等移动阅读设备。这些设备均可播放视听材料,使课堂上进行视听教学有了可能。此外,这些设备均有强大的功能,可以运行以视频资料为基础的多媒体软件,如视频配音软件。这些功能大大延伸了视听教材的创新空间。网络传输性能的提升则为传送视频作业及进行视频交流提供了条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视听外语教材和教学的全面推广条件已经成熟,将引发外语教学的革命。

3. 运用基础:视听测试的推广

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也促进了外语测试的革新,如听力教学的推广曾导致听力测试的形成。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外语测试理念又一次发生变化,国际上一些主流英语考试机构开始推出基于网络的考试(IBT,即Internet-Based Test)。IBT与传统的纸质考试相比,其优点之一就是为测试学习者的视听能力提供了可能。因视听能力更能全面反映一个学习者的语言理解能力,所以得到了全球外语教学界的广泛关注。视听测试的推广为外语教学目标提供了方向性的引导,要求外语教学把视听能力培养作为目标,从而促进视听教材的发展。

四、视听外语教材创新的一些设想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深入研究、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以及视听测试的逐步推广,为外语教材的编写创造了新条件,也提出了新要求。从上述语言理论、科技、运用基础的分析可知,视听应是多媒体时代创新型外语教材的发展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和超前的预见力,开发实用的视听外语教材将会使出版社在外语教材出版方面占据领先地位。

1. 传承成功传统产品的优势。比如广受国内学习者喜爱的《新概念英语》,具有选文幽默、短小精悍、难易梯度合理、系统性强等特色。又如,以情景会话为特色的《走遍美国》,情节感人,人物发音标准,体态语言丰富,内容涉及美国各地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融合了歌谣、说唱、卡通等知识呈现方式,是体现最新交际法的上佳视听教材。上述成功教材的特色在开发全新的视听教材时,可以参考借鉴。

2. 与其他语言输入学习模式结合。视听资料的出现增加了一种外语输入方式,已有多个出版社推出了供高等院校使用的视听说教材,这些教材虽以视听为核心,但为了与“说”技能培养配合,主题内容多囿于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无法很好地体现视听材料丰富多彩的特色。因此,可以开发结合视听、阅读、听力等多种输入模式的教材,增加视听输入量。比如视听和阅读的结合,利用传统阅读教学优势和全新的视听教学特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阅读系列教材》就是视听和阅读创新结合的有益尝试。再如,课外读物与视听结合,开发视听读物,其优势将会大大超越以文字为主的传统读物。

3. 与培养输出技能的教学内容结合。外语学习需要培养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在视听教材的设计中,除了开发与读或听这两种输入技能结合的教材,也可开发与说、写、译技能培养结合的教材。比如,将视听与翻译结合起来,可设计让学生看视频进行口头翻译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又如,将视听与口语结合,学生看视频后,为视频配音,训练口语表达。

4. 多种话语模态的融合。充分利用视频可以同步展现字幕特点,设计多模态教学活动。比如:字幕采用完整呈现、关键词呈现、译语呈现等方式,通过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语言模态的结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循序渐进掌握语言,提高理解能力。

5. 与电子教材同步开发。电子教材的最大特点即学习的多模态化,能够便捷、完美地展示视听教材。iPad掀起了平板电脑革命,平板电脑可能会大大推动电子教材的普及。在开发外语教材时,可以利用这一良机,同步开发视听电子教材,设计实用的学习功能。比如:在电子教材嵌入视听资料的同时,整合词汇游戏、正音软件等程序,构成以多媒体为特色的互动外语电子教材。

6. 多层次开发。目前,视听教材主要集中在高等英语教育上,为基础阶段英语教育开发的视听教材相对较少。因此,开发基础阶段的视听外语教材更具必要性和可行性。比如:开发初中、高中阶段的视听英语,将大大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外语教材的革新是教材出版社发展的动力,在多媒体时代,开发视听教材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方向,若能结合平板电脑的功能同步开发互动视听电子教材,则必将引领外语教材的出版。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