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培生集团的经营战略研究及其启示
2013-12-29周爽
[摘要]随着我国出版业发展不断升温,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大有裨益。本文通过对英国培生集团五年内(2007—2011)财务报表的分析与研究,对培生集团及其子公司经营状况与战略目标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从而对比我国出版业现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培生集团 经营状况 战略管理
培生集团是国际著名的出版与传媒巨头,旗下包括全球最大的培生教育出版集团(Pearson Education)、企鹅出版集团 (Penguin Group)和金融时报集团(FT Group)。培生集团在全球70多个国家拥有4万多名员工,总部在英国伦敦,2011年销售额达到58.62亿英镑,其业务主要集中在教育出版、大众出版与商业信息服务,拥有丰富的知识产权与享誉世界的出版物,包括朗文、经济学人、艾迪逊·维斯利等著名国际出版品牌。
一、培生集团经营状况分析
在全球经济状况不佳的今天,其他出版集团的发展进程都有不同程度的减缓,然而培生集团的经营状况依然保持着增长的态势,在众多领域上的发展都可圈可点。
(一)集团经营状况
对比培生集团2007年到2011年5年间的财务报表,培生集团调整后的营业利润和调整后每股收益5年间基本保持稳中有升。2011年调整后营业利润达到了9.42亿英镑,增长了10%(如图1),调整后每股收益达到了最高86.5 便士,增长了12%(如图2)。销售额在2007—2010年间持续增长,2011年由于汇率变动导致销售收入略微减少1.22亿英镑(如图3)。资本回报率5年间有所起伏,2011年的数据为9.1%(如图4)。经营现金流经过2007-2010年的快速增长后,2011年有小幅下降,维持在9.83亿英镑(如图5)。
(二)分集团经营状况
培生集团旗下有三个分集团,分别是培生教育集团、企鹅出版集团与金融时报集团。这三家分集团分别从事教育出版、大众出版与商业信息服务的业务,形成了英国培生集团“三足鼎立”的战略布局。
1.培生教育集团
培生教育集团在整个集团中所占的份额最大,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出版公司,在全球的高等教育、英语教育、专业出版和中小学教育领域都保持领先的地位。根据2011年数据显示,在培生集团“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培生教育集团可以说是“一方称霸”,其销售额占整个集团的74.89%(如图6),调整后营业利润占整个集团的80.15%(如图7)。综合对比5年的数据,培生教育集团是整个集团中经营状况最好的,一直保持迅速增长的势头(如图8)。
培生教育集团又分为北美教育、国际教育与专业教育,其中北美教育所占比重最大,其销售额与调整后营业利润分别占培生教育集团的59%和65%,2011年销售额为25.84亿英镑,营业利润为4.94亿英镑。数字业务已经发展为培生教育集团的一个“重头戏”,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出版业务,由于资金的紧张和高校录取率的紧缩,利润在不断下降。培生教育集团的国际教育业务遍布世界上70多个国家,从2007年到2011年,它的销售额已经翻了一番,达到了14.24亿英镑,运营利润也达到了1.96亿英镑,比2010年增长了15%。专业教育五年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销售额2011年创下了3.82亿英镑的纪录,比2010年增长了15%,营业利润也从2007年的0.27亿英镑增长到2011年的0.66亿英镑。
2.企鹅出版集团
企鹅集团是世界著名的出版公司,也是培生集团下一个重要的分集团。企鹅集团主营大众出版业务,其英语图书销售量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排名第一,在美国和加拿大排名第二。企鹅集团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企鹅集团出版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热销的系列图书。2011年,企鹅集团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波折,与其合作的两大连锁书店——美国的Borders和澳大利亚的REDgroup的倒闭,使得企鹅集团的销售受到一定的打击。2011年企鹅集团的销售额只比2010年增长了1%,运营利润也只增长了5%(见表1)。
3.金融时报集团
金融时报集团主要开展信息服务业务,产品包括《金融时报》及其相关网站FT.com,并拥有《经济学家》50%的股份。金融时报集团2011年的销售额为4.27亿英镑,比2010年增长了6%,运营利润0.76亿英镑,比2010年增长了27%(见表2)。近几年来,金融时报集团已经逐渐把自己的业务重点转向数字产品,2011年,金融时报集团数字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已经占到了整个收入的47%,比起2007年占25%的比例有了大幅的提高。FT.com也在拓展其国际业务,开辟了欧洲、亚洲、美国、英国等多个频道,促进金融时报集团国际化的进程。
二、培生集团的发展战略分析
在快速发展的出版业市场,培生集团认为只有不断的改革创新与科学的战略管理,才能跟上市场和时代的脚步。为此培生集团也提出了清晰的发展战略。笔者总结为四点,分别为全球化、人本化、数字化与归核化。
(一)市场运营“全球化”
培生集团已经扩张到全球70多个国家,覆盖欧亚、北美、澳洲、印度等各个国家与地区,并且试图继续扩张自己的国际影响力。目前,北美地区依然是培生集团的最大市场,但是近年来,发展中国家表现出明显的市场潜力,培生集团在这些国家的销售额逐年大幅增加。2011年培生集团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中获得了10亿美元的收入,占总销售额的11%(如图9),这也使得培生集团开始将国际拓展的重点放在中国、印度、非洲和拉美的市场。
以中国市场为例,培生采取合资战略,坚持“本土化”的路线,致力于与中国出版社的合作。几年来,培生教育集团通过与吉林出版集团的合作,利用其全国七个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的政策优势,将产品快速便捷地打入市场来扩展市场份额,拓展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同时培生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了《新概念英语》《朗文当代英语辞典》《Side By Side》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英语书籍。在北京申奥成功后,企鹅集团为配合国人学习英语,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了英语学习片《北京出租车赴伦敦》。FT中文版也逐渐成为中国财经资讯的知名品牌,做得有声有色。
(二)企业文化“人本化”
根据培生集团201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培生集团共在70多个国家拥有41000名员工。培生集团非常注重对员工个性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注重员工的激励和需求。培生集团以“终生学习”为座右铭,把自己的企业文化描述为“人性化的利益保障”,鼓励员工努力学习新的技能,并且能在至少一方面有所建树。为此集团推出了一系列的奖励机制,例如员工的配股分红计划使普通员工有机会参与全公司的分红和购股储蓄计划,能够切实体会到企业的成长与成功为自己带来的切实利益。培生集团另一个特色在于,它能够满足员工的个性需求,善于发掘人才与使用人才,鼓励创新,努力为员工开辟一个自由的工作环境与和谐的学习环境。
(三)产品服务“数字化”
数字化是培生集团一直追求的目标,从集团的发展史上就能证明这一点:1999年培生成立了技术集团;2000年培生公司购买了教育考试公司美国全国电脑系统(NCS);2007年,培生教育并购了E-College、砺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的哈考特评估测试公司(Harcourt Assessment)。培生集团意图通过数字科技将服务融入产品内容,先后推出了有声读物和网上学习平台,FT.com的推广也是数字化战略的一大亮点,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这些数字产品和服务,培生集团获得了更大市场和发展空间。2011年,培生集团数字产品的收入就达到了20亿英镑,占集团总销售额的33%(如图10)。数字化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方面,在培生集团的运营效率上也有所体现,从2007年到2011年,整个集团的效率获得了大幅提升。
(四)投资选择“归核化”
“归核化”是指培生集团的战略选择由原来的分散型发展为现在的核心型。几年前,培生集团除了拥有出版业务以外,还包含蜡像馆、主题公园、银行、电视制作等多方面业务。自从1997年CEO玛乔丽·斯卡迪诺及其团队上台以后,推出了集团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且把集团的业务规划为教育出版、大众出版和信息服务“三足鼎立”的战略布局,与此不相关的业务则大胆出售。1998年,培生并购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Simon & Schuster)教育出版部,然后与艾迪逊·维斯利·朗文集团合并,形成了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的培生教育集团,在美国教育出版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培生集团实现了差异化经营与特色化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教育出版、大众出版和商业信息服务的战略布局。
三、对中国出版业的启示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热度持续升温,转企改制与集团化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我国出版业逐渐形成了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和中国科技出版集团三家国家级出版传媒集团并行的格局,但是与培生集团这样的国际大型出版集团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学习借鉴培生集团的成功经验,必将为我国出版业带来一些灵感与启发。
(一)塑造竞争特色,避免贪大求全
我国目前市场上的图书产品差异化程度比较低,可模仿性也比较强,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直接决定了出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培生集团产品特色鲜明,80%左右的份额都放在了教育出版上,保持着与竞争对手差异化的竞争。我国的出版集团与培生集团不同,普遍存在着贪大求全的问题,集团规模庞大,产品种类繁杂,内容含金量不足,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必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因此,对于我国的出版集团来说,应该借鉴培生集团特色突出、差异化竞争的做法,从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出发,做大做强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而不是一味地“扬长补短”,才能实现出版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经营管理,提升企业软实力
从规模上来看,2011年培生集团的销售额接近60亿英镑,几乎等于整个中国出版业的销售额,即便是作为中国出版业“航母”的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也只有56亿元的年收入,与培生集团这样的国际出版巨星相比,我国的出版业才刚刚起步,实力差距甚远。究其原因,培生集团今天的成绩一方面归功于其资金的物质支持,一方面离不开其多年来塑造的企业软实力,其中包括培生清晰的战略目标与内部的经营管理。我国出版业对企业软实力的重视程度欠缺,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企业战略定位模糊,市场营销不佳,人才资源匮乏等问题。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国出版业要学习培生集团的经营管理方式,首先明确自己的战略方向与市场定位,制定详尽可行的战略计划与实施方案;其次要加强内部的运营与管理,建立长期有效的员工激励政策,注重品牌的打造与维护,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宣传,拓展业务的创新,从而提升出版企业的软实力。
(三)尊重市场规律,加强资本运作
培生的发展史无疑是一段并购史,通过不断的资本运作,推动企业的战略转型,对我国出版企业的资本运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尽管目前我国出版业加快了转企改制的步伐,几大出版传媒集团也在摸索着上市筹资,但是我国出版业离资本运作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具体来说,我国出版业还停留在传统的企业内部经营的阶段,几乎从未进行过资本运作,缺乏资本运营的基本观念,单靠行政力量组建几个作为市场主体的出版集团,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纵观世界各行业的大型集团与企业,无一不是靠多年的资本运营逐渐发展起来的,单靠自身的利润经营远远不够。如何能实现由传统的产品经营转向资本经营,是我国未来出版业市场化运作要思考的问题。
(四)强化技术研发,加快“数字化”步伐
培生集团在数字出版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数字出版已经是培生的一个主营业务,年收入20亿英镑,占总收入的 33%,并且几年来稳中有升。与培生相比,我国数字出版几乎是靠着几个以IT为背景的公司硬撑局面,大多数出版单位在数字技术研发方面都非常薄弱,缺乏复合型人才,对于技术的研发投入和积累都微乎其微,仅有的技术人员多半也是负责公司的日常信息系统维护,技术薄弱已经成为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的瓶颈。为此我国出版企业要向培生集团学习,适应市场需求,明确经营模式,创新数字产品,加强技术研发,引进复合型人才,从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传播方式和经营方式等各个方面全面实现出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五)提升国际知名度,实现出版“走出去”
我国《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对我国的出版业提出了一系列“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培生集团国际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培生集团作为一个总部在英国的出版传媒集团,其业务重点在北美地区,在全球70多个国家都有分公司,并且近年来不断拓展在发展中国家的业务,其秘诀在于培生集团高品质的出版物,享誉全球的出版品牌以及完善的资本运作。我国出版企业要想真正实现国际化,也要从这几方面努力:一是要推动产品走出去,丰富产品的形态,提升产品的内容,特别是要加强数字产品的质量,由数字化推动国际化;二是要做好版权走出去,改善进出口比例,做好出版品牌管理,提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三是要加大国际投资力度,通过资本运作拓展海外市场,探索全球化经营的道路。(文中图表均由培生集团2007—2011年年度报表整理得出)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1]培生集团财务报告(2007-2011) http://www.pearson.com.
[2]刘益,赵志伟. 培生集团的经营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09(12) .
[3]刘益,刘寿先. 培生集团财务状况与财务战略研究[J]. 中国出版,2010(24).
[4]李冬梅. 当今世界著名出版集团资本运营实证探析[J]. 科技与出版,2008(9).
[5]谢清风. 培生集团的并购发展战略分析[J]. 现代出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