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
2013-12-29张可慧
[摘要]文章分析了在中国数字出版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从网络技术的安全隐患、盗版网站的隐患、版权保护意识与制度三个方面讨论了当前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面临的安全保护问题,以期为科技期刊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合理转型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字出版 科技期刊 版权保护
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流媒体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出版业作为一种新型出版产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虽起步较晚,但其以检索阅读方便、保存便捷、传输速度快等优点,得到迅速的发展。据新闻出版总署不完全统计,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出2006年为200亿元,2007年为360亿元,2008年为530亿元,到2009年已达到799.4亿元。在此背景下,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发展步伐也不容忽视,而伴随数字出版这一新型产业的诞生,其与生俱来的特点以及其从诞生到改进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会给产业本身带来诸多的问题。
一、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特点
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其数字化、多媒体、及时性和交互式传递信息的独特优势,极大地推动了期刊由传统出版方式向数字出版的转化,催生了数字化科技期刊的新形式。所谓数字化科技期刊,是以数字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上,并可通过计算机设备在本地或远程读取利用的科学技术连续出版物,它是现代IT技术发展的产物。由于网络型的电子期刊能够实现编辑出版、发行到订购和阅读全过程的电子化,所以,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期刊。国外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出现得比较早,其发展正趋于成熟;而在国内,其发展还刚刚起步,存在期刊发行形式单一,期刊发行者与电子出版商脱节,网络发行在时间上落后于纸质发行等现象。但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以其独特的时间和空间优势,将会是期刊出版发行的自然发展方向。归纳起来,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具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丰富的科技成果资源。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区别于传统期刊出版的单一性,其数字出版平台可综合多家科技期刊的发行与出版,是学术期刊资源内容的整合,好比是科技期刊的“综合图书馆”,而比传统图书馆优越之处在于其对相关内容的查阅要简洁、便利,只需输入关键检索词,便会浏览到来自不同期刊相关信息的列表。所以,通过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可综合丰富的科技成果资源信息,能整合优质内容资源,在科学细分领域做全面、做专业、做大做强。
(二)信息查询的快捷性。互联网支持的数字化科技期刊,可以将期刊从创立到现在所发行的所有文献都集中地存贮在一个大的数据库中,广大读者可以灵活、便捷地获取不同年份文献的相关信息。而传统期刊出版时期,读者若要查找一些过刊的有关文章,特别是年代久远的过刊信息,就需要联系相关的编辑部,或者到一些特殊收藏的图书馆进行查找,费时费力。同时,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使众多不同学科的科技期刊都集中在互联网这个大的“数据库”中,使读者阅读和查阅相关信息非常方便,对一些跨学科知识的查阅和应用也显得轻而易举,这样,也有利于学科知识的交叉和应用。
(三)使读者阅读更具有针对性。一般的科研工作者会对自己研究领域的文献感兴趣,而不去关注整本杂志所有的文章。因为一般的科技期刊都会涉及不同的学科和研究方向,其差异还是比较显著的。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就可以使读者通过检索自己感兴趣的文献信息而直接下载对应的文献全文,而不是去订阅对应的纸质期刊。这样使读者阅读更直接,更具有针对性。
(四)科技成果内容报道的时效性。科技期刊的传统纸质出版要经过排版、印刷、发行等诸多环节才能将报道的最新科技成果传送到读者手中,而对于数字出版,其通过发达的网络技术,使科技文献从电子信息上传到读者在网页上浏览,也只需几分钟,甚至几秒钟时间。数字出版大大减少了传统出版生产过程中的诸多技术环节,最大限度地缩短了从媒体传到读者的时间。这对于一些时效性比较强,需尽快传播的科技成果无疑是雪中送炭。近年来,国际上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展很快,如Science的Express,Nature的AOP(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Elsevier的Preprint,Springer的Online First等。 优先数字出版是指文章在正式按照卷期印刷出版前,在网络上优先发表,通常比印刷出版提前几周或几个月。学术期刊的优先数字出版,利用网络出版的高效快捷加速学术成果的生产和传播,对促进国家学术创新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此触动下,“中国知网”(CNKI)也建立了“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国内一些刊物也纷纷加入此平台,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文章的出版周期,解决了学术论文发表时滞过长的问题。
(五)具有超文本链接的特点。由于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依靠互联网这个平台,便可利用超文本链接信息的网络地址,将相关的主题、关键词、作者等信息用指针标记起来,从而指向不同的相关网址,可以与对应的文件相联系。这样从方方面面,我们都可以找到与所查找文献相关的研究成果,通过网络的超文本链接进行追踪,由此及彼地找到所需的更多信息,并且可以直接点击所感兴趣的文献进行下载阅读。
二、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存在的安全保护问题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特征决定了它在安全保护技术上会比传统期刊文献的出版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而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才刚刚起步,还存在着诸多的不完善地方,这样也就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
(一)网络技术的安全隐患。期刊的数字出版是依赖于互联网进行操作的,而互联网上存在的种种安全隐患就会影响到数字期刊的发行与阅览。网络技术的安全隐患主要有:数字期刊数据库的技术漏洞、网络病毒的流行和网络黑客。目前,整个数字出版体系还不健全,各种运营商蜂拥而起,出现了不同规格和开发程度的数字期刊数据库,其在开发技术和制度规范上存在较多的漏洞,一些网站未建立下载权限,一些网站的反复制设定较差,等等。网络病毒是人为的特制程序,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很强的感染性,一定的潜伏性,特定的触发性和很大的破坏性。不同性质的网络病毒,其危害是不同的。如一些病毒只是减少磁盘空间,对系统和数据库不产生影响;而一些病毒会引起数据的大量丢失;一些病毒会盗取用户信息和密码;一些病毒却会使整个系统瘫痪。所以,对网络病毒不能很好防范就会给期刊的数字出版带来极大的损失。
(二)盗版网站的隐患。有研究表明,近年虽然原创网站在不断增加,但增加的数量和百分比都微乎其微,转载网站仍占绝大多数(95.1%),这就为盗版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由于一些转载网站的认同,一些文章会同时出现在原创网站和转载网站上,且运营商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会采取一些损害作者版权的行为。同时,我们也会在一些网页上发现免费下载的文献,这也存在版权保护不规范的问题。有些技术提供商为了获取广告收益,从出版社低价购进版权,然后以低廉的价格甚至免费供使用者浏览、下载;而对于作者,有时很难辨别原创网站和盗版网站,很难对自己的文献实施版权保护权力。同时,我国现在的法律还不是很健全,对于一些在法律意义上很难认定的盗版行为无能为力。
(三)版权保护意识不强,制度不完善。版权保护,又称著作权,最终目的不是“如何防止使用”,而是“如何控制使用”,版权法的实质是一种控制作品使用的机制。在中国,数字产品发展较晚,相关的网络产品版权保护的法律也不健全。现行的《著作权法》对网络作品的保护并没有明确的条例,所以,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一些相关的网络著作权保护案件。在近几年,我国参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并根据国内的一些实际情况,对我国的《著作权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增加了对网络产品的版权保护,从立法层面上解决了网络著作权的保护问题,并在实际行动中,对一些盗版活动进行了大力度的打击,但是,在立法和相关制度的管理上还需进一步完善。而一些著作权人对相关法律保护和个体著作权的保护方面并不很了解,还有一些人没有相关的版权保护意识,即使发现自己的数字产品加入一些盗版网站,也会认为是很正常的宣传。由于我国的期刊数字化出版起步较晚,期刊社在主观上维权意识不强,加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导致近年来侵犯期刊社数字版权的案件层出不穷,如被列为2004年“十大知识产权司法要案”之一的“维普公司侵权案”。
三、数据库信息共享的安全保护
随着数字出版的蓬勃发展,国内相继建设了诸多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如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等。而对于这些数字出版平台,正因为具有上述网络信息的优势特征,才会表现出网络信息的可复制性、可修改性、可重用性、易获得性,而数字化期刊的出版、发行、订购、付款、阅读、使用都涉及信息的使用,使得其数据库信息共享的安全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病毒的防御。建立有效的防火墙技术,通过有针对性的安全卫士工具软件,实现对威胁的辨认和隔离防范,并能及时更新病毒库,有效地防御变形病毒的侵入。
(二)共享数据的安全保护技术。在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建立中,应利用先进的大型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技术、WEB服务作为信息共享的技术手段。通过建立数据共享子系统,在共享数据信息中过滤敏感信息,并将授权IP以及角色控制等认证信息以服务接口的形式对外提供服务,用户通过网页访问数据时采用先认证再接收的模式确保数据安全性。
安全认证是保证数字出版系统安全的关键性技术。一般情况下,当业务用户提出WEB请求后,通过服务层调用服务接口进行安全认证,认证通过后将各功能服务任务交给各子系统,进行下一步的信息服务处理。首先,设定系统服务的权限是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的一种很好的选择,对不同等级的用户和服务子系统设定不同的登陆、检索和查询、下载、更改信息等权限,并对不同性质和不同级别用户进行权限区分,使其登录网页和地址均有不同的限定,这样可避免非法用户访问数据元服务。其次,在设定用户权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高级安全设定,即IP验证。这可以针对不同用户进行设定有效或无效。再次,对于一般性用户,要实现密码保护,设置用户名和密码,用户名和密码输入正确方可进入系统进行操作,若用户名或密码连续三遍输入错误,需进行系统解码操作或再次认证,这样可以做到基本的防范。
除了以上安全认证技术外,数字证书技术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安全认证技术。目前数字证书和移动数字证书在银行业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安全保护效果较好。从长远角度考虑,研制新一代的网络协议将是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安全保护技术的一项有效策略。
四、数字出版中科技文献的版权保护
在数字出版时代,数字信息具有传输快、获取方便、易复制等特点。目前,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刚刚兴起,对于数字期刊还没有形成十分明确的、专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如何做好科技期刊文献的版权保护,使科技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健康,显得至关重要。
在西方,由于实行严格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与传统纸书相等同的内容,在数字出版市场较为看好。所以,在我国要想使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能够健康顺利地发展起来,就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中从出版到发行、从作者到读者、从出版社到网络发行商所有细节进行明确的法律行为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规范网络行为和网络传播途径,保障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同时,在立法内容上,可借鉴西方成熟的数字出版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出版物性质和国内实际情况进行规范和修订。
科技期刊是科学传播的一种有效方式,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健康推进会促进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对于科技文献知识产权的保护,如果忽视作者的权利,不利于科技文化的繁荣和成果宣传的公平;而如果过分偏重于作者权利的保护,就会不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播,所以,在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中,既要保证科技文献的广泛传播,又要保证作者的知识版权不受侵犯,就必须在作者、出版社和技术运营商之间签署知识版权保护协议。要严格按照“先授权,后传播”的方式,合理合法地使用数字版权。各方应该诚实守信,严格遵守协议规定内容。若一方违约,其他各方有责任追究其相关的法律责任。在此过程中,作者应树立版权保护意识,真正做到维权和保护。
在学术道德上对科技文献版权进行规范和约束,是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的一种新思路。在这方面,CNKI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AMLC以CNKI的学术文献网络数据库为基础,对数字文献进行全文对比检测,发现其与其他数字文献的重复率,以实现对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现象的检测,而对一些具有学术不端现象的文献,拒绝网上发表,这样从学术道德上保护了原作者的知识版权。目前,一些期刊社也使用了该系统,对来稿进行学术不端的检测,抑制了一些学术不端现象,更大限度地保护了原作者的版权。
在以上措施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对数字期刊版权的技术保护,包括权限限制、加密、数字签名、数字水印等技术。相信随着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整个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相关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水平的提高,数字出版市场必将走向更加理性和有序。
(作者单位: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
[1] 钟边.编辑要十分关注数字出版[J].中国编辑,2010(6):1.
[2]曾建勋.数字化期刊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3]网络病毒的传播途径. http://www.ch
inatat.com/new/201011 /ti557633543962110
10229998.shtml.2011-11-30.
[4] 张博,张卫,杨立东,等. 浅析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现状及其对策[J]. 出版发行研究,2010(4):58-60.
[5] 版权保护. http://baike.baidu.com/vi
ew/2896961.htm.2011-11-30.
[6] 陈进元. 科技期刊著作权讲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Ⅷ-Ⅺ.
[7]任荣政,肖元春. 科技期刊开拓数字出版市场的基本策略与原则[J]. 编辑学报,2010,22(5):392-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