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刊体制改革中,高校学报编辑应强化的四种意识

2013-12-29

出版广角 2013年3期

[摘要]在不断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中,高校学报编辑对发展形势要有前瞻性的认识,尽快适应市场化带来的冲击。该文将探讨在报刊体制改革背景下,编辑需要强化四种意识:危机意识、主体意识、市场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只有通过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才能迎接新的挑战。

[关键词]体制改革 高校学报编辑 四种意识

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高校学报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无疑给新形势下的高校学报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不断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中,高校学报编辑已不能再观望和等待,而是要积极地参与,并且尽快地适应市场化带来的冲击,与时俱进,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本文将探讨在报刊体制改革背景下,高校编辑需要强化的四种意识:危机意识、主体意识、市场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危机意识:学报发展之生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科研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国高校学报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数量上来看,我国高校学报多达1600多种,就社科学报而言,占据了中国社科学术期刊的半壁江山,蔚为大观,涵盖学科齐全。但是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学报问题不断呈现——内忧和外患,甚至被诟病为“学术垃圾生产场地”,堪为人忧。

(一)学报学术影响力小,缺乏竞争力,适应市场能力差。这跟高校学报体制、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不无关系。高校学报的管理体制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管理分散,编辑理念、思维习惯落后。其一是封闭性、内向性。教育部办公厅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明确界定了 “展示”本校教学科研成果,长期以来用稿上封闭性、内向性,导致学报学术视野和稿源范围狭窄,限制了学报学术交流和争鸣,总体学术影响力小。其二是拼盘式的综合性影响了学报学术水平正常提升。高校学报没有发挥出综合性的长处,只不过是像一盘散沙,同质化严重,结果是多数学报未能办出应有的水平和特色,而是“千刊一面”,低水平地互相重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期刊为占领读者市场各显神通,将给高校学报带来巨大的冲击。其三是高校学报集约化程度低,力量分散,具有“全、散、弱、小”的特点。从国际视野来看,国际出版日益集团化、垄断化,世界著名出版集团采用国际化策略,由于中国高校学报集约化程度低,在国际上少有话语权,国内优秀科研成果大量在国外科技期刊发表,大量的优秀稿件流失,就2009年SCI-E收入的期刊刊出我国医学论文20777篇。朱作言院士也强调:“中国期刊多而不强,优秀稿件外流严重,我国科技期刊远远不能为我国科研成果提供有竞争力的交流和展示平台。”跨国出版集团加大对优秀稿件的争夺,国际大出版公司占有了主要出版市场,我国学术期刊面临着内外夹击、日益严峻的生存竞争局势。

(二)学术评价体系带来的压力和形成的负面影响。1.高校学报还没有建立起针对自身的、适合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套用一般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这些评价体系都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使得原本没有“生存压力”的高校学报也将面临激烈的竞争,优质稿源外流严重,稿源差,整体质量上不去,形成恶性循环。2. 高校学报功能的弱化和异化。门户之见等原因使得学报的公信力下降,读者减少,学报的学术交流与争鸣虚有其表,弱化了自身功能。学术评价的扭曲,“以刊评文,以数据论英雄”等助长了浮躁的学风。许多学报只为评价数据努力,沦为本校教师评职称的工具,损害了学术环境,影响了学术声誉。

(三)出版和传播技术变革的巨大挑战。首先,技术变革给传统出版带来影响。目前出版业技术变革的重心问题就是数字出版,国际主要出版市场已数字化、网络化,而中国高校学报数字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高校学报还是以传统纸质媒介为主,如何推进数字出版流程的改革,并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与数字传播有效地链接起来,还没找到切实可行的方式。其次,学术期刊把关人角色的重新审视。信息技术发展,新的媒体出现乃至多元化发展,是对传统媒介权力垄断的一种否定。传统把关人面临新的困惑和挑战,那么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新的审视,学术期刊编辑不仅仅是“把关人”,也是学术传播过程中的引领者,兼有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视野。而且学术界许多不正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复杂化185ae5c117ddcbe5fb2c79b82122d93fce79712c2f9b643b18797aaa24b563ac,而且期刊内部缺乏有效的管理、约束机制,规范化建设不够。“守门人”角色的学报编辑处于尴尬局面。再次,学报人的职业怠倦。学报依附于高校,经费来源于高校,其“出身”便决定了并不“负重生存”,而是“衣食无忧”。这种内向性使得学报编辑目前根本不考虑市场发行如何,主办单位往往也不太重视编辑队伍建设,人员普遍待遇不高,职称和学术评定滞后,严重挫伤了编辑的积极性,造成编辑人员学术意识淡薄,危机意识缺乏。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编辑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新时期编辑仅靠原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编辑业务知识已不适应工作需要,转企改制对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报刊体制的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无法否认高校学报已深陷困境之中的事实,而走出困境还得靠学报自身。当务之急,唯有强化危机意识,通过改革才能脱胎换骨、 凤凰涅槃。

二、主体意识:学报发展之主导

在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和版式设计等各个环节,编辑处于主导地位并发挥核心作用,这是编辑主体意识的体现。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学报编辑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失,表现其一:编辑只为作者服务,较少考虑读者。编辑行为主要是一种单纯的生产性的编辑,缺乏读者意识和市场意识。如坐等来稿,不愁“无米下锅”,手头上有什么稿件就用什么稿件,担当“贫女”的角色,单纯为他人作“嫁衣裳”。表现其二:主动策划意识淡薄,栏目设置无创新、无重点、无特色。对文稿学术价值的鉴别主要依赖审稿人,编辑缺乏学术鉴别能力。表现其三:在展示本校学术成果的过程中,学报被看做是本校的自留地,因为学术本位不足,行政干预过多,造成编辑的独立性不足。主体意识的缺失是中国高校学报生存与发展陷入普遍性困境的原因之一,新形势下迫切需要重塑编辑的主体性意识。学报编辑是学者、教育者、发现者、传播者和协调者,担当着多重角色,工作具有综合性、中介性和成果潜隐性等多种特性,所以发挥其主体性要以优化编辑主体能力、强化学术意识为基点,推动学术创新,在竞争中打造自己的优势以生存、发展和壮大。

首先要提高编辑素质,捍卫编辑独立性。编辑的独立性要求工作要有主见、有独立的人格,不屈从、不忘从,讲原则。独立性的发挥可提高编辑对期刊的内容的自主选择权力,对学术问题可作出独立的判断,并坚持学术公平,保证学术质量。当然这有赖于编辑的学术能力的提高,“大文化 、大媒体、大编辑”正是新时期对学术编辑素质的要求。

其次要树立服务读者的理念。根据读者的需求刊发稿件,强调读者本位意识,改变只重作者而轻读者的导向,开发出能真正迎合读者品味的选题或者栏目,占据读者市场。

再次是要主动策划。策划是编辑过程的前期重要环节,也是编辑过程中最具创新性的意识,它体现了编辑主体意志对出版流程全方位的动态把握和介入。主动策划要求编辑首要关注读者市场,重视调研和信息收集,同时要注重与作者交流,稳定作者队伍,善于网罗与培植更多知名的作者,扩大稿源。前瞻性选题策划,有助于提高期刊选文的创新含金量,从而提高期刊的学术权威性和影响力。学报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必须要在栏目设计上下功夫,通过发挥编辑的主导作用,使栏目设计总体上有主有次,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并展示出刊物的创新性、独特性和对作者的引导性以及对读者市场的占有性。

三、市场品牌意识:学术传播之动力

(一)树立营销意识。高校学报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不参与市场竞争的政策性导向使得学报编辑长期以来市场意识淡薄,重作者而轻读者,学报市场功能脆弱,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学报的本质是为了学术交流,传播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所以第一要务是要扩大学报的覆盖面、传播力和影响力。那么高校学报编辑只有站在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对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进行有效传播,注入市场营销观念,才能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

(二)打造品牌,传播品牌。学报品牌综合体现了一个学报的营销策划和整体形象,随着报刊出版业市场化、产业化步伐的加快,高校学报只有建立品牌经营理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打造品牌首先要实现从内向型办刊到开放型办刊的转变,进行品牌的定位与设计。其次通过主动揽稿、内外兼修,使刊物的特色品牌化。特色化包含多种要素,必须通过特色栏目展示出来,以特色栏目为平台可构建学术研究共同体。这共同体需要有国际化视野,寻求读者、作者及编者国际化和内容国际化之路,加强国际间的战略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彰显自己的个性,扩大学报国际影响力。

(三)创新市场品牌运作模式。把学报脱离高校的依附关系,独立出来,集约化、企业化运作,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建立高校学报品牌,跳出一校一刊、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将给高校学报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具体改革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多种利益产生冲突,需要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但在发行模式上许多学者认为可进行尝试性的改革,以推动品牌建设。根据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无论是公益性还是经营性出版单位,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企事分开、转换机制、加强服务、改善经营。那么高校学报的发行模式改革需借助市场经济理念,编营分离被认为是中国学术期刊发行体制改制的有效方案,借助数字技术,构建全国高校学报网络平台,发行实行企业化,使出版和发行分离开来,加速学报品牌的传播力,达到学术价值传播最大化,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创造出经济效益,使高校学报“产、供、销” 长期分割开来的三个环节统筹联系起来。这不仅仅为了提高发行量,更多的是对学术观点、对科研成果展示的营销。这样不但可保留原有的事业性和公益性质,又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众所周知,目前学术出版商集团化和垄断化经营,使高校学报的网络化传播利润几乎是零,全国高校网络平台的构建,可扩大学术资源共享,推动多元化发行模式,为读者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

四、创新意识:学报发展之灵魂

数字时代,学术编辑要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探索学术期刊发展的路径。编辑过程就是创新过程,新形势下。出版业面临着复杂的市场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编辑的角色在不断地嬗变,编辑将成为多元信息的选择者,创意产业的策划者,一方面编辑要有深谋远虑、远见卓识;另一方面编辑要身体力行,知识创新、善于改革,提高学报学术传播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打破传统办刊理念,改革办刊模式,致力刊物的学术创新,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创新就需要不断地改革,才能有发展。高校学报必须树立现代出版的理念,在办刊模式、管理模式、发行模式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中明确,“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这就是一个明显信号,就是要充分发挥出报刊的经济属性,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新形势下要求高校学报编辑对当前的改革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树立前瞻意识,在体制上要有所创新。

首先是对出版流程进行革新。出版流程的革新依赖数字技术,高校学报要加强数字创新意识,建立网络编辑新平台,从编辑制作到传播营销各个环节全面实现数字化,建立学报在线互动、订阅、下载等服务方式,探索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移动出版等多元化的数字出版模式。其次是办刊模式的改革,走多元化道路。随着我国出版管理机构的改革及高校学报的发展变化,高校学报管理体制上最明显的缺陷是业务管理与人事管理脱节,学报的主体意识难以发挥出来。高校学报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的创新就显得非常迫切。以数字技术为依托,高校学报的办刊模式改革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即集约化发展模式、专业整合发展模式、联合办刊发展模式、栏目共建发展模式、特色化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模式等。在经营管理上引入市场理念,在人事管理上实行人力资源社会化保障,发行模式上实现读者阅读的多元需求,依托各自优势,细化定位,政府主导,使高校学报布局与结构走向合理化,实现理想中的“专、特、大、强”。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1] 付晓霞,李贵存.SCI收录期刊对我国医学期刊的影响:2000-2009年我国在SCI期刊发表的医学论文数据分析[J] .中华儿科杂志,2011,49(4) :276-281.

[2] 齐芳.自强啊,中国的科技期刊[N] . 光明日报,2010-08-30(12).

[3] 游苏宁.捍卫编辑独立性[J].编辑学报,2007,19(5):321-322.

[4] 王琳.科技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可行性选择之一:编营分离[J] . 编辑学报,2011(1):45.

[5] 张耀明.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