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平凹:我心中的“带灯”

2013-12-29

出版广角 2013年3期

《出版广角》:书中女主人公的原形对《带灯》这本书有何感想?

贾平凹:小说毕竟是小说,原形毕竟是原形。她这个人对于小说好像不感兴趣,反正有些事情写进去了,她说随便你写吧。她这个人也不是追求名利的人,她喜欢看的就是一些杂志,看得最多的是《读者》。

《出版广角》:“带灯”是一名很普通的乡村干部,也是一个很普通的女人。为何您对她的平常生活感兴趣?

贾平凹:她的智慧完全是自身的,她没有更多的欲望,她就是活得自得就可以了。因为是山区,基层工作有基层工作的辛苦,但村庄相对是自由的,早上走了,晚上再回来,这一天都由你来决定。她平常的生活我为什么感兴趣,作为一个女人,那么有文化,很清高的,走的时候背一个书包,装两瓶矿泉水,买两个粽子就走了,这种生活方式其实挺好的,咱们现在在城市生活,顾及的东西太多。

《出版广角》:为何以“带灯”为名?

贾平凹:对于“带灯”这个人物,她原来叫做萤,她在看辞典的时候,里面经常说“腐草化萤”,萤火虫生于草里,她觉得这不好,后来改成带灯。她这个灯是自带的,而不是别人给她的光亮,这样就变成了“带灯”。好像一般人不把“带灯”这个词作为名字,但是这里面有好多意义的东西。比如说在最底层社会环境中产生这样一个人物,因为这个人物大学毕业分配到这,当然她也可以不干,但是在当地来看,乡镇干部一个月挣两三千块钱,这个工作还是比较稳定的,于是她就在那一直干下来。她在这种环境下,要把这个工作干好,一方面她要尽她的责任,一方面她有她向往的东西,但是这些向往的东西有的又完不成,所以这就出现她后面凄凉的表达。

《出版广角》:“带灯”的命运确实耐人寻味,您塑造这个人物其“灯”的本意是什么?

贾平凹:萤火虫的这个灯不是火把也不是日光灯,因为它的光就是微弱的,不可能多亮,它没有太阳的光亮,也没有月亮的光亮,也没有一般的灯亮,最终它的命运是悲惨的。“带灯”就是在黑夜中带了一盏光线很微弱的灯。在作品最后,“带灯”心理受到伤害,脑子也有些问题,出现好多病,脑子不清楚的时候,后来她也上访。而在作品结尾部分,出现了一大片萤火虫,写到这儿的时候我就想,在当今社会,每个人如果都像这个萤火虫一样,靠着自己一点点光亮还可以照亮好多人……这是在当时创作的时候自己想到的一些。

《出版广角》:《带灯》的现实感来源于什么?

贾平凹:确实,在写的过程中,我多是考虑到中国最底层的社会那种现实感。为什么写这种生活?我觉得目前改革开放到这个时期,社会转型到这个阶段,社会基层确实有很多危机,人性的东西也在集中爆发,有许多值得人们关注的地方。而在文坛上写了几十年的一个作家,我受到的教育和我的经历,基本上有传统的东西,原来我受的教育就是“天下兴旺匹夫有责”,而且是“要有担当、有责任”的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在写完《古炉》后的这些年,我一直在下面,跟社会最底层没有断过接触,尤其《古炉》写完以后有一段休息,我跑了好多社会底层的地方,看到好多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让自己也有些忧心,也想把自己的感想表达出来,所以就写了这个《带灯》。

当然这个故事是最现实的,因为没有更多的东西,全部就是现实,这是由作品题材决定的,也是和自己的一些追求有关,我觉得对于一个作家来讲,尤其是面对中国目前的现实生活,要真诚地呈现基层生活,这样才可能把好东西贡献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