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牌出版单位的人才强企方略

2013-12-29樊希安

出版广角 2013年3期

一、我国品牌出版单位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出版品牌大体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经过长期培育、在新中国建立前已形成的出版品牌,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等;二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近六十年发展形成的品牌,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等;三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成立、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品牌,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这些出版品牌大都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总计百余家左右,占全国图书出版单位总数约1/5。众多品牌出版单位历史悠久、产品众多、影响广巨,在我国出版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繁荣我国出版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人才在品牌出版单位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品牌出版单位的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使用息息相关,品牌出版单位所以成为品牌单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拥有一支不同凡响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在事业发展中起着领军作用、支撑作用和传帮带作用,从而使品牌单位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才在品牌出版单位事业发展中的具体作用为:

(一)领军作用。放眼我国出版品牌单位,一般都有一个或几个重要的领军人物。这些领军人物自然是本单位的魁首翘楚,一些人在全国也颇有影响,是本行业的风云人物。他们有思想,有远见,既能战略谋划,又能具体操盘,把事业干得风生水起。一些出版集团和一些品牌单位业绩一流,归根结底是有一流的领军人物。近几年中宣部“四个一批”、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韬奋出版奖、政府特殊津贴等各个人才方阵中,都汇聚了一批这样的精英人物。

(二)创新作用。创新是思想的产物,是思想火花的闪耀,而拥有一流人才,才拥有一支有创意的队伍。无论是老品牌在新形势下的拓展,还是新品牌的破茧而出,都有一流出版人才的重大贡献。

(三)支撑作用。光荣历史的延续,事业的发展壮大,品牌出版单位都在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事是人干的,高楼大厦是要有四梁八柱的。随着事业的拓展,深入的领域更加广泛,更加需要众多人才的支撑。而品牌出版单位的人才各显身手,使事业发展有了有力的支持。

(四)人才的传帮带作用。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因为拥有一批人才,这批人才又起着良好的“传帮带”作用,这就让品牌出版单位人才济济、兵强马壮。出版是一个传承性行业,品牌出版单位又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名编大家在传授技能的同时,也传承了传统,使品牌出版单位拥有一支体现自己特色的人才队伍。

三、品牌出版单位的人才“困境”

品牌出版单位具有培养使用人才的优越条件,但在新形势下也存在人才“困境”。

具体表现为:

(一)人才分布的不均衡性。品牌出版单位绝大多数从事传统出版业,人才结构、人才本身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和传统产业相匹配,而对新业态、新领域明显不适应,普遍缺乏新媒体出版人才、跨媒体出版人才和资本运营运作人才等。

(二)人才流失状况加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用人机制发生变化,一些人才受“高位重利”引诱离开品牌出版单位另觅“高就”,或自创新业。虽然仍在行业内创造效益,但毕竟给原品牌单位造成了损失。

(三)人才的闲置和浪费。因良巢引凤故人才众多,加上自设高门槛,故品牌出版单位拥有一批让人羡慕的高端人才。如果这些人才不能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就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大材小用,“高射炮打蚊子”的现象,在品牌出版单位并不鲜见。

(四)跨行业引进高端人才尚存困难。随着新技术的强力推进,出版业态正发生和将发生重大变化。“一业为主,多元经营”是面对市场的必然选择,品牌出版单位因应新局须跨行业引进高端人才,但因经济实力所限和体制机制等原因,具体操作效果不佳。

四、三联书店的人才兴业战略

邹韬奋先生等前辈一贯重视人才工作。三联书店发展到今天,和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分不开的。韬奋先生等三联书店主要创始人,就是当时的一流人才,而他们也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韬奋先生身体力行,他说:“我们要注意教育干部,使他们的天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他有十分才干,我们要他的十分才干都发挥出来;他有百分才干,我们要他的百分才干都发展出来。我们要不让他的天才有一分一毫的埋没掉。”为此他还制定了人才主义的用人政策,用人唯贤,不把私人和任何关系作为用人的标准,认为这“是本店事业所以得到相当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按照三联前辈的嘱托,也是着眼于三联书店发展的实际需要,我店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2009年1月,店领导班子调整后,明确提出实施“品牌战略、人才战略、企业文化战略”,研究制定了《三联书店人才发展规划》,人才战略作为重要战略之一,得到了认真的实施和落实。

具体做法是:

(一)着力培养高端人才

高端人才是店里最重要的人才资源,在事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采用实践锻炼、热心荐才、向上托举、支持他们在行业内授课和参加学术活动等方式,使一批高端人才脱颖而出。目前有1位同志入选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4位在职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人入选集团公司第一批人才梯队专家和专业人员,1人获得了韬奋出版奖。我们还拥有一大批优秀的图书和期刊编辑、记者、美编、校对、版权、印制、市场营销等方面人才。

(二)注重培养管理人才

因为历史原因,领导班子成员年龄偏大,缺少中青年成员,存在青黄不接的隐忧。为解决这一问题,经店领导班子推荐,最近集团任命一名仅有34岁的优秀中层干部任副总经理。我们还新增设了总经理助理和总编辑助理岗位,制订了三联书店《总经理助理、总编辑助理选拔聘用的若干规定》,经过民主推荐、考察,选拔了1名经理助理、2名总编辑,作为领导班子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同时还设立了部门主任助理,作为部门领导的后备干部。这样就形成了店领导班子成员、总经理助理总编辑助理、部门正职、部门副职、部门主任助理这样多层次、立体性的管理梯队。

从2009年至今,三联提拔、晋升各层级干部40多名,调整面达到70%多。2012年,为进一步推进三联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和壮大,班子决定开始尝试“分社制”,成立了学术出版分社和文化出版分社等分社,任命2个总编辑助理兼分社社长,在店务会授权的范围内,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成长。《三联生活周刊》能成为全国一流周刊,主编朱伟功不可没,我们对其实行延期退休的特殊待遇,明确新老交替的时间和人选,既稳定了队伍,又有利于刊物的长远发展。

(三)不拘一格引进人才

2011年三联书店扩展业务,新成立了专题项目部、对外合作部、三联书店上海公司,这些新部门的一把手都是从外部引进的,他们都很好地融入三联履行职责。除了招聘中层干部,还大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成手和骨干。这几年来我们招聘了各类人员50余名。同时持续进行内部调岗,力争达到最佳的人岗匹配,近几年内部调岗40余人次,通过这些方法,使全店人才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和改善。

(四)制度保障留住人才

重点是健全和完善配套管理制度,为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奖励人才提供制度保障。转企改制后,为改变事业单位工资分配体系存在的“大锅饭、平均主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我们冻结了原事业单位工资体系,实行了岗位、绩效工资制,效益优先,多劳多得,突出业绩,淡化资历,加大了企业在收入分配方面的自主权,为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起到了的促进作用。

(五)舍得本钱培养人才

我们牢固树立起“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的观念,在人才工作上舍得花本钱。算大账,算活账,算长远账,落实“人才投资优先保证”,设立了人才发展专项基金,用于人才的引进、项目的支持、创业的支持、学习的支持。鼓励职工参加外出考察、研修、参加学术讲座、发表论文、出版著作、进行业务交流,在经费上给予积极支持,员工出国研修的、培训的、选择自费出国留学的,保留工作岗位;职工愿意读博、读研的,只要成绩合格,费用全部报销;单位也积极组织外出学习,近几年每年均组织全体编辑到其他出版社考察、交流,请专家来店授课,还组织中层干部培训班、年轻编辑和新入店员工培训班等,有目的性地加强职工培训,鼓励和支持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努力成才。

(六)宽容个性容纳人才

一般说来,越是人才,越有个性。三联不少职工都是很有个性的。尤其是在编辑部门,职工学历层次较高,大部分都是研究生学历,还有好几个博士,都很聪明、独立,自我期望高,个性比较强。说起话来比较直率,时不时当面“顶撞”领导,我们领导班子对此并不介意,能够予以理解和容忍,员工能说其所想,感到在企业如鱼得水,心情舒畅,所以三联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三联的编辑们对三联的忠诚度很高,队伍也长期保持稳定。

(七)拓展空间强盛人才

2009年以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我们进行了数次组织结构的调整、扩充。以图书编辑部门为例,2009年为了明晰图书产品线,整合人力资源和出版资源,强化大众文化读物出版,改组原图书编辑部门,成立学术、文化、旅行出版中心和综合编辑室,新成立了大众出版中心和信息技术与数字出版部,2011年成立了专题项目部,主要从事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编辑出版,2011年原版权室在单一版权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增加编辑功能,成立了对外合作部,原发行部改革成为图书营销中心,2011年底,组建成立了三联书店(上海)公司,目前主要从事图书编辑出版业务。2012年,原学术、文化等出版中心改组成立了学术、文化、综合、大众四个出版分社,北京、上海、香港三家三联书店共同出资成立了三联书店时空国际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办公地点设在北京三联书店。组织结构的调整、扩充,为人才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而人才的成长进步,又促进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做强做开,企业与人才共同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下一步,我们拟成立三联书店出版集团,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