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皎行业 行业佼佼
2013-12-29汪晓军
从小就常常听说或说过这么一句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于是,便知道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每一个行当,都有那个行当的佼佼者。至于三百六十行是不是还会分三六九等,你一旦入了行,难免被行当里的精彩所迷惑,也就不管不顾了,好长时间,就想着做这一行的状元!
有这种心思的人,就是有可能成为人才的人。
事实上,人才就是在这样的人中间成长起来的。
行业佼佼 皎皎行业
在出版业里谋生活,当然就留意编辑出版发行行当中的佼佼者。便总有一些名字在自己眼前晃荡,就想,这些人的言行举止,对行业中的许多事情都有着或重或轻的影响,应该算是人才了吧?
比如说,聂震宁,这位从广西来京的出版人,曾一度执掌人民文学出版社。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兴,不能不提到聂震宁的劳作和贡献。
比如说,海飞,曾经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的掌门人。他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从低迷状态带出来,进而在竞争激烈的少儿出版社群体中重新恢复了领导者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品牌大社。
还有,刘硕良、沈昌文、胡守文、何承伟、李元君、刘海栖等出版人,他们虽然已经离开出版社领导岗位,但他们曾经的功绩,已经成为福荫后代的重要遗产。他们身后的出版社,有无数双眼睛,瞩望着他们的背影。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这里举例出的出版人,都是已经离开原工作岗位的,他们已经逍遥世外,自由自在,但说无妨。而实际上,还有一大批杰出的出版人,还在兢兢业业奋斗着,顽强努力着。随便拎出一个说道说道,都有骄人的成绩戳在那里,他们服务的出版单位,当然总会有些不错的表现。
倒是有一位出版人,说说也无妨——“我2009年到海豚出版社,又回到出版一线工作,有了一种‘归位’的感觉。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全力以赴,焕发工作活力,陆续推出许多让读者喜欢的书,感觉到自己的脚又踏到了地上。”他就是俞晓群,这位原辽宁教育出版社社长、辽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执掌海豚出版社以来,好书连连,不但自己焕发出活力,也让这家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社焕发了活力,在图书市场上卓然而立,顾盼有神。一个人有活力不重要,一个人让一个社也有了活力,那这个人无疑就是一个人才了。
资源乎 能力乎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啊!”这是电影《天下无贼》里一个反派的经典台词。可见,人才之重要,已经成为天下共识,连贼匪都明白。但是,就在那个剧情里,作为“贼”的人才,一旦被“引进”那个贼窝里,是否能成为脱颖而出的“贼人才”,倒也难说。
人才之重要,在于人才所具备的能力。因此之故,是否具备能力,就是人才的基本条件。而人才,也只有流动起来,才见得其价值。七八年前,我曾经说过:“如果说当前的出版人才流动尚为流星偶现,过些时候,大股小股的人员(有人才,未必全是)迁徙便会涌动起来。”那么,人们便以能否“引进人才”,能否“引以致用”做为人才的标准了。
然而,通常对于人才的重视,就变成了是否能够马上呈现出“人才效应”的意识。就像当下猎头公司做的那样,物色掌握各种资源的人物,从这个公司挖过来,倒腾到另一家公司,赚取可观的差价。出版界套用过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这个人才是不是带来了好选题,这个选题赚来了多少钱。于是,“大股小股的人员迁徙”,也就热热闹闹开始了,至于究竟是不是人才,就看是不是拉来了能赚钱的选题。也真有这样的编辑,仗着手里有几部稿子,待价而沽:人家是人才,可以“引以致用”。
这种情形下,所谓重视人才,其实重视的是那人手里掌握的资源。须知,这种资源是有时效性的,总有时过境迁的时候,当那些资源不再有资源价值以后,这个人才也就全无价值了。
我看人才,不是有多少资源可资利用,而是有多大的能力可以施展和发挥。能力是作用于一个团队的,要调动这个团队整体运行,进而锻炼团队,引导团队走向特定目标。这样的人才,之于一个出版单位,当然是带领大家确立发展方向,培育职业能力,提升发展水平,让出版单位不断进步。而一个出版单位要成长为具有一定文化品位和质量水准的市场主体,就得谋求能力的增强,水平的提高,谋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里面,出版人才的能力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资源型人才能解一时之需,能力型人才方可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