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企改制后古籍出版社编辑工作思考

2013-12-29赵鹰

出版广角 2013年10期

[摘要]古籍出版社要从专业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培养一批既负有文化使命感又具有市场意识和能力的古籍编辑队伍,规划出专业化的选题结构,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出版发展目标,坚定古籍出版社编辑工作的努力方向,最终实现古籍出版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转企改制;古籍出版;特色;选题策划;营销

[作者简介]赵鹰,线装书局。

古籍出版社的数量虽然只占全国出版社的4%,但其在未来书业市场的专业出版领域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转企改制后,古籍出版社如何面对市场?如何在危境中挽救出版社?如何兼顾古籍整理出版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是各家古籍出版社编辑们都在思考的问题。从古籍出版社企业内部来说,为了实现转企改制后古籍出版社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在认清面临的形势和自身现状,充分了解目前古籍出版社编辑工作存在的问题之后,要明确古籍出版社编辑工作的努力方向,让编辑在市场和口碑中找到平衡。

一、转企改制后古籍出版社面临的形势和自身现状

按照原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出版体制改革的要求,除了人民出版社等4家出版社可以保留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体制,其他所有出版社都将转型为经营性企业单位,古籍出版社也不例外。在古籍出版社被纳入出版社的整体转企改制后,各古籍出版社原有的“责任田”和相安无事的经营格局被市场这一大棒打破。转企改制能给古籍出版社带来的好处,是在市场化体系的推动下,古籍出版社可以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但同时有学者指出,在出版集团浪潮化管理体制下,各家古籍出版社被暴晒在利润的骄阳之下,直接面对集团对成员出版社的盈利要求。在现实面前,古籍出版也成为集团发展最容易被忽略的板块,古籍出版社生存和发展形势堪忧。

古籍出版社的市场份额仅占全国出版社的2%,普遍面临着投入成本高、受众窄、市场小、收益慢等困难。在当下市民文化娱乐化、网络阅读大众化、经济生活市场化的情势下,古籍出版社也受到严重挑战。于是有些古籍出版社不得不将地盘出让给大众读物、教材教辅,甚至改名换姓,抹掉“古籍”二字。转企改制后,古籍图书的出版虽然将逐渐形成一种开放式格局,但古籍出版社属于专业出版社,有连续性,有自己的经营模式,虽然会随着时间和形式的变化作些调整,但总的骨架不会大变,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依然是古籍出版社的主要工作内容。古籍出版社需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求古籍出版社编辑工作者与时俱进,调整经营理念,从实际出发,根据出版社的个性和特色做强,在学习中不断创新,从而改变出版社的自身现状。

二、目前古籍出版社编辑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古籍整理出版专业人才流失造成的青黄不接现象较为严重,古籍出版社面临着专业编辑培养难、古籍出版人才匮乏等问题。一方面,古籍出版的专业性对编辑的要求很高。成熟的古籍编辑不但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对行业内的需求、研究状况、行业发展规律、行业内急需解决的问题等都了如指掌。另一方面,古籍整理出版投入大、周期长,而现在的出版社极力降低人力、物力各种成本,已经不再像多年前允许一个编辑在一部书稿上耗费几年的时间。由于不能在较短周期内带来利润,使得从事古籍整理出版的编辑待遇较其他大众图书编辑要低,这也打击了古籍整理出版专业人才的从业积极性。

面对人才危机,单纯靠强调事业心来稳定专业编辑队伍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古籍出版社需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机制、薪酬体系和奖励机制,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专业人才,严把进人关,重点培养,合理使用。例如通过上大项目来培养一批专业编辑,每年组织新编辑参加相应的培训班,保证每年让编辑参加有关学术会议以加强对古籍文献研究前沿热点的了解等,从而提高古籍整理图书编辑的积极性,解决引进和留住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关键问题。

三、新形势下古籍出版社编辑工作的努力方向

1. 端正学术风气,坚定工作态度

现阶段的古籍出版,是一项崇高而极富挑战性的工作。新形势下编辑想真正做好古籍出版工作,首先要热爱这项工作,体会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以尊重的态度平心静气地看待文化遗产,把我国的珍贵古籍史料及时加以整理、保存,而不是以功利的态度任意摘取内容短期消费。端正学术风气,编辑自身要沉得住气,定得下神,在工作中勤勉敬业,严谨细致,才不会使这些文献糟蹋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

2. 加强多方位学习,转变工作作风

古籍出版社编辑要寻找自身优势,坚持学习的能力,培养市场意识,坚持自己的出版价值观,做专做精。古籍编辑要有较深的古典文献专业功底,才能了解古籍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还要懂出版专业知识,才能从容面对千差万别的内容,以不同的印制工艺和装帧材料再现原书的风范。古籍编辑在坚守古籍整理出版阵地的同时,用别人的知识来弥补自己出版的知识漏洞,从而完善自己的价值体系,适应市场竞争。目前,许多古籍编辑都表示已强烈感受到新媒体的冲击给古籍出版带来的危机,开始在古籍图书出版的数字化方面进行探索学习,积极寻求数字出版环境下古籍整理出版的应对之举。在坚持以内容为主的同时,编辑要处理好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关系,适应各种变化下的阅读环境与技术手段,保持自己的个性并不断创新。

另外,部分古籍出版社依赖性仍然较强,具有明显的事业单位运行惯性,因此,古籍编辑要逐渐改变工作作风,逐渐适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角色转换,熟悉市场环境。编辑除策划选题、编辑书稿外,还要懂得采购材料、核算成本、监督印制、营销推广等方面的知识。

3. 开发特色选题策划,有效地提高宣传营销能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古籍整理出版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质量问题、重复出版现象令人担忧。同时,一些社龄较短的古籍出版社多年来在市场竞争以及出书品种构建中处于滞后状态,直到面对市场以来,出版社才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始在选题策划方面积累图书内容和品种。真正优秀的专业古籍出版社不应盲目跟风,应该细分市场,深度挖掘,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真正优秀的编辑也不能单一地走老路,要以市场看好、读者欢迎为良好契机来实现重大突破。聂震宁认为,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把古籍还原于古籍,还应链接当下,因此古籍出版的大众化将是一个趋势。编辑应既考虑到不能随意主观地破坏古籍的经典性,又考虑到结合现代人阅读需求作形式上的新创造。针对市场不同的读者群体,为广大青少年读者增添古籍的注释本、白话本、图文本、批评本、今译本、浅注本、简排本等多种形式品种,为老年读者群体推出大字本形式品种,为收藏爱好者群体提供精装本和礼品装形式品种等。地方古籍出版社还可以依托地方乡土文化、区域文化资源,做出特色选题。这样,通过古籍出版编辑在古典文学、社科、哲学传统图书方面做到选题、内容、装帧、定位等方面精益求精的传承,逐渐形成特色的出版板块,通过成功的选题策划,使出版社走质量取胜、品牌取胜的专业化之路。

转企改制以后,古籍出版社将面对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古籍编辑需要着力提升图书营销能力,充分发挥媒体、门户网络、论坛的主要作用,发表书讯、书评,安排作者签售,举办专家、读者交流会等各种活动,在实践中推出图书,促使读者了解新的古籍图书,增强书店销售的信心和期望。同时,编辑要站在整体营销、文化产业的高度,有意识地朝着出版社品牌方向发展,加大出版社整体品牌的宣传和建设。在面对海外市场时,古籍编辑首先要对中国文化有清楚认识,努力把中国文化整理好,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图书展示给全世界,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去”。

当前国学热为古籍的大众出版带来生机,古籍编辑要有优势更要有眼光,集中力量,保持专业队伍的水准,不断注入现代理念,走出“古籍是夕阳产业”的阴影,不仅出版学术含量高的古籍整理图书和品牌重点书,也要从浩瀚的传统古籍中选择其精华和优秀的部分转化为大众能够理解接受的经典荟要。古籍出版社要从专业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培养一批既负有文化使命感又具有市场意识和能力的古籍编辑队伍,规划出专业化的选题结构,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出版发展目标,坚定古籍出版社编辑工作的努力方向,最终实现古籍出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1]赵昌平.保持个性,不断创新[N].科学时报,2010-03.

[2]朱侠.古籍出版社改制压力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10-08.

[3]刘君.从旅游文化市场与科技创新背景看古籍出版社发展[J].语文学刊,2011(9).

[4] 王育红.未来古籍出版的对策与趋势分析[J].科技与出版,2002(3).

[5]杨旭,魏本貌.古籍出版 你的位置在哪儿[N].人民日报,201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