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出版下编辑何以自存
2013-12-29吴江
专业知识、市场判断、编辑功夫,三者是编辑专业性的完整体现,缺一不足称完美。
当前,再谈数字化出版,已经不再像前几年那样,认为只是“狼来了”。大势所趋、大潮已到,基本成为共识。不过,虽有共识,却因为技术、资金、模式等问题的困扰,“该怎么做?”又让很多出版人裹足不前。真正求索前行,并已经开拓出一条道路的,所见寥寥,更多的还是忧急地逡巡在海边和浅滩上。在大数据时代的潮流中,传统出版下的编辑应该做哪些准备和改变,顺势而动,才不致被潮流淘汰,搁浅在沙滩上?
一、强化编辑作为桥梁的专业性
传统出版下也强调编辑的专业细分,而数字化出版中更应该强化编辑的专业性。当前一些数字化产品表现出的弊病是:信息的泛滥和碎片化。海量信息涌现在受众面前,反而增加了选择的难度——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权威、有效和需要的信息?而这正强化了编辑在信息传递中作为桥梁的职责所在。桥梁的一头连着内容生产者(作者),另一头连着广大受众(读者),编辑的专业性也体现在这两头。一方面,编辑应该是某个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编辑的专业性不同于作者,可以没有作者那样的专业深度和广度,但也应该掌握某个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研究方法和发展历史;了解其前沿、热点和趋势;熟悉该领域“达人”的特长和动态,并与之建立良好的沟通。数字化出版时代,还要特别强调对数据的收集和编辑整合能力。另一方面,编辑还应该成为某个专业领域出版物的市场专家,要能准确把握读者需求、市场趋势等。这两个方面,又通过编辑的选题策划、内容组织、编辑呈现连接起来。所以说,专业知识、市场判断、编辑功夫,三者是编辑专业性的完整体现,缺一不足称完美。
二、提高编辑呈现和内容创造的权重
传统出版下的编辑呈现,主要针对文字、图片、图表等纸质印刷可以反映的形态,而数字化出版常常是一种全媒体的呈现,还增加了音频、视频、数据库等元素。这就要求编辑除对文字敏感外,还要对诸多新元素有着丰富的了解、深刻的把握,并能将其完美结合,以读者需要或喜欢的形式呈现出来。如近年来美国一些医疗专业出版,已能针对某种疾病,把上百年来积累的典型病例的治疗方案、手术视频等数据分类编辑,呈现给医护人员。这可以说是对编辑工作的一种革命,赋予了其新的内涵。目前国内数字化出版中的编辑工作,一般是传统编辑、美术编辑和数字编辑合作完成的。在这种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中,编辑的自存之道不是要“一赶三”,去抢美编和技编的饭碗,但也应该掌握基本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顺利完成与团队其他成员的对接。
传统出版时代,编辑常常会有一种依附感和空荡感——文字几乎就是作品的全部,编辑再多的劳动也只被认为是作品的附着物,是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且版权期一过,编辑又是两手空空。数字化出版时代,这个问题更加凸显,没有版权就没有明天。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数字化出版似乎又给编辑提供了重生的机会。大量数字化出版物有着碎片化的趋势,而连缀碎片,素材拼图,不正是编辑所长吗?而且在出版的全媒体时代,文字不再是作品的全部,有的作品中文字甚至只作为素材出现。如果编辑能加重自己在作品创作中的权重,甚至使编辑工作上升为内容创作的一部分,那编辑工作就有了更大的含金量,编辑(及其代表的出版机构)在对作品的演绎和开发中也将有着更大的自主权。比如一直以精美好看的图文书立足的“紫图图书”,其《图解经典》等丛书,把美图作为立书之本,文字更多是作为第二位的素材出现的。在图与文的编配中,编辑就发挥了图书“总设计师”的重要作用。
当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编辑不能替代作者,越俎代庖是做不成一席美味的。增加编辑工作的权重,重点不是内容创作,还是在编辑呈现上。
三、开阔合作视野和共赢心胸
传统出版下编辑多为单打独斗的“独行侠”,数字化、全媒体时代,对内容的加工、演绎往往是多层次、多形式的,这就需要编辑有开放的视野、开阔的思路,以求得作品充分的利用率和利益最大化。比如前两年的超级畅销童书《植物大战僵尸故事系列》,就是图书与网游跨界合作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利用深入人心的数字形象开发图书衍生产品,力半而功倍。在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中,一个人包打天下会越来越困难,团队合作、项目合作将成为常态。编辑应该有不吃独食、合作共赢的基本理念,甚至可以有“对方先赢我再赢”的心胸,以获得更多的合作机遇。
对于一个行业、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人来说,战略的考虑是必须的,如果考虑不到百步之遥,可能连五十步也走不到就会倒下。在数字化、全媒体大潮中,编辑应该敢于站到潮流中去,那里是有用武之地的。当然,和过去比,要加紧修炼服务受众的内力和合作共赢的外功,内外双修,才大概可以在大潮涌动中保持前行而不致被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