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里的“懒蚂蚁”
2013-12-29陈肖人
广西美术出版社有一位编辑李钟全,人称“半个编辑”。为什么得此绰号?大概是他一年当中仅有“一半时间”做编辑工作,其余时间搞他的爱好:摄影和玩赏古物。如此,社里能容得下他吗?不但容得,年终还给他一定的奖金。为什么?因社里规定:只要每个编辑每年获利10万元,就可算完成工作。李钟全每年只需策划、编辑一本书就已完成任务,因为他策划的图书每本起码盈利10万元以上,而且这些书还有收藏价值,有的甚至荣获国家级图书大奖。
《中国古代珠子》一书,获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和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为2012年广西出版界唯一的一本国家级图书出版双奖。
《中国梅瓶研究》一书,获48万元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作者潜心写了10年。
当今,纸质图书出版已非常泛滥,低俗、媚俗、庸俗的出版物,充斥市场;快餐读物,比比皆是;那些应景的单位出资所谓凸显政绩的出版物,屡见不鲜。众多出版社就是靠这些“合作出书”维持生计。说白了,如果没有书号“合作出版“,大多出版社将无以为继,这就是当今出版界的现实。
如今的纸质出版,在众多传媒夹逼下,已失去了以往的良辰美景,遑论一书出版“洛阳纸贵”那种辉煌。但是,传统出版,纸质图书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出版人不会有行业消亡的哀叹,这也是业内人士的共识。
问题是如何把纸质图书出版得有价值,有效益。这个问题,不少人已作了“穷极”探讨,几乎月月有这类探讨充肆在坊间报刊之中。可是真正谙其道者又有几许?
这位几乎一年出版一本有价值、有效益图书的“半个编辑”李钟全,引起我的兴趣,我和他探讨是怎么“做书”的?
开始,他哈哈大笑,以为我是在和他调侃。既是“半个编辑”,何来“做书”之见识?我说,别人这么想,可我不这么认为,我从你已出版的图书中,看到你是一位有见识有作为的好编辑。他这才沉静下来和我交流。
他认为,蚂蚁中有人们认为的“懒蚂蚁”和“勤蚂蚁”之说。所谓“懒蚂蚁”看似到处窜窜、碰碰,其实,它是在“侦查”食物;找到食物,它就回去告知那些搞搬运的蚂蚁,并带引去搬运。那些搬食物的蚂蚁,人们认为是“勤蚂蚁”。出版也如此,要有找食物的蚂蚁(策划编辑)和搬运食物的蚂蚁(案头编辑),这样分工协作,才能把图书出版运作好。
不错,出版社多年来就有策划编辑和案头编辑的分工,此论并不新鲜。问题是策划编辑是否是真正的策划,现行的出版流程多数是作者将书稿送上门,因其“有利可图”,不少编辑在图书出版时妄加上“策划者”的称谓。真正的策划,应是看到市场之所缺,所需,或看到资源之珍贵,而物色作者,组织书稿,这才是真正的策划。
他说,他也很注意书市。有人看书市是跟风,书市上什么书走俏,就模仿什么,就跟风走。他去书市是去浏览,去思考。看哪个角度哪个角落,人们还没看到,没注意到,他就从哪个角度哪个角落出书。《中国古代珠子》这本书,作者走了几个出版社,没人敢出;或是想出版,但,编者要作者大删改,变成一本通俗的实用书。而作者宁可不出版,也要守住它的学术性和史料价值。李钟全得知后,马上意识到该书的价值,立即联系作者,告诉作者哪怕去找赞助商赞助,他也决意出版该书。作者非常感动,就把书稿给了他。李钟全用了两个通宵,把书稿看完,不但尊重作者的立意,还在史料性和学术性上给了些建议,这些建议为作者所采纳。该书的出版,立即得到文物部门和有关史学家、收藏家的认可。著名文物专家马未都看到此书,喜不自禁,和李钟全联系,希望见到作者。2013年春,李钟全把作者朱晓丽和马未都一起带上,到世界著名的广西长寿之乡巴马县参观旅游,一起探讨他们感兴趣的文物事业。《中国古代珠子》出版5000册已售罄,现准备修订重版。在此基础上,他又和作者研讨,2013年出版了《珠子的故事》,第1版4000册,书还没上架,只做了新书宣传,网上订购就络绎不绝,因为现在爱珠、玩珠的人实在不少。他还和作者约定,三年内出版《喜马拉雅天珠》《周代到汉代珠饰》《唐宋元珠饰》《明清珠饰》,把有关古代珠子的书统统揽在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让今后读者要找古代珠子的书,非广西美术出版社不可。
看来,李钟全并非“半个编辑”,而是全身心投入的编辑。人们看到的只是他的表象:大约“一半时间”搞他的古玩、摄影(包括自驾车走西藏、新疆、云南边地),其实,这些爱好(他收藏的古玩有家具、玉器、珠子等)不正是他的知识积累吗?有道是“功夫在诗外”,“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如果没有田野考察,怎么会有深厚的文物知识?如果没有文物知识,怎么出版以上这些收藏类文物图书?如果他没有文物知识的积累,又何以有《中国古代珠子》一书惺惺相惜的出版?这些收藏类文物图书的出版,不但有积累文化的价值,还获得了爱好者、考研者的小众拥趸。难怪他虽然一年仅出一本书,但每本书却有10万元以上的利润。更何况,这些书是长版书,上架书。如果一个出版社有半数以上编辑每年有一本盈利的长版书、上架书出版,这个出版社绝对是一个一流出版社。
李钟全也许是出版社中的个例,他不算出版精英,但他是一个真正的出版策划人。真正的出版精英不多,出版界有不少“打造”“包装”的所谓“精英”,可当他们在出版舞台上谢幕之后,有没有自己编的出版物留在书架上?
出版江湖,可堪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