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审视文化
2013-12-29朱万曙
就严肃、学理意义上的文化学研究而言,我们可能不自觉地将文化归之于精神层面。我们较多谈论的是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家文化。即便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我们也较多地徘徊于经史子集之中,探寻于文人笔墨之间,较少对包括文人在内的信仰、风俗以及集体意识给予关注。这并不是好现象,它至少显示了文化研究过于形而上学,从而也导致了文化研究越来越脱离生活的土壤,缺少滋养学术生命的“地气”。我们需要有深度和广度的,同时又和当下日常生活有关的研究。
殷伟、程建强先生撰著的“图说中华五福文化丛书”因为弥补了上述关于“文化”的遗憾和缺失而让我们感到耳目一新。五福(福、禄、寿、喜、财)看起来完全是太“世俗”的字眼,但谁敢说不祈求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拥有这些字眼?谁敢说自己拒绝这些字眼所蕴含的人生享受和快乐?我们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人的生命指向正是这五个字。我们甚至还可以说,正是这五个字驱动着我们的行为,进而推动着社会向前运动。它们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中国人的生存和生活目标,是中国人“集体”的生活理想。
这种生活的理想在今天依然鲜活,虽然它们早已产生。作为“文化”,它们是信仰,是观念,是如同儒、释、道思想一样的精神积淀。因而它们就成为一个个我们欲探究竟的问题:它们是何时产生的?它们包含了哪些含义?围绕着它们又有哪些层面的延伸?殷伟、程建强先生的著作满足了我们的探究欲望。作为“图说中华五福文化丛书”的起始篇《图说福文化》,就从“福”的象形字说起,再到“福”的含义、祈福典故、福神崇拜、祈福风俗、祈福轶闻,乃至福图、福字,等等,其笔墨穿古及今,系统梳理了中华福文化的来龙去脉和演变历程;其笔墨又跨界越域,全面展示了包括民俗风情、书法绘画在内中华福文化的各种形态,细致描述了上自帝王下至百姓对“福”的期盼,为我们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关于“福”的生动有趣知识图谱。读过之后,我们对于“福”的理解,就不是简单的一个汉字,而是一条流淌了上千年的精神长河!
正是通过这样的描述和审视,“福”才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简单的行为,不仅仅是一秒钟发出的一则短信,不仅仅是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和窗花——它实在是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实在是古今所有中国人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的人生向往,同时它也构成了一个知识谱系,有历史,有物化的和非物质的形态。它可以归之于民俗史,也可以归之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史;它属于日常生活心理,又旁及宗教、文学、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因此,“福文化”的确是“文化”,而作者进行的的确是“文化”的研究。与诸多文化学者研究不同的是,殷伟、程建强先生换了一个角度审视文化。他讨论的不是那些仅有读书人关心的命题,而是鲜活存留于古往今来读书和不读书的所有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问题;他论说的不仅仅是精神,而且是从“福”的字形出发,延展到各种形态、各个层面的文化现象。这样的文化研究,或许为某些经院的研究者所不屑,但我要说,它更贴近芸芸众生的生活,更具有开阔的视野,更需要学术的勇气和智慧。而这样的著作,也更有生命的张力。
天下承平。中国人逐渐摆脱了物质生存困境,精神的需求逐渐变成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个体的人,需要“财”,有了好的物质条件才有幸福感;需要“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才越来越有尊严;需要“喜”,有喜方有乐;当然更需要“寿”,美好的生活让我们愿意在这个世界尽可能多逗留些时日。这种种美好感受都可以汇聚为一个“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