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娃娃抓起:也说中国童书“走出去”

2013-12-29沈利娜

出版广角 2013年11期

儿童图书市场巨大无边,儿童图书还没有国界。少儿图书市场不断增长,童书巨富不断诞生,可是少儿图书市场只有走进来,很少走出去。

在全世界,儿童图书占市场份额都在15%左右,超过大多数成人图书类别,很多欧美国家占比可达18%~20%。开卷数据显示,少儿图书占全国整体零售图书市场的15%左右,是成为仅次于社科、教辅的第三大图书版块。2012年中国作家富豪榜主榜单上,儿童文学大王郑渊洁从2011年的探花变为状元,以2600万元的版税使诺奖得主莫言屈居第二,而排在第三位的还是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收入2000万元。自2006年以来,郑渊洁连续七届登上作家富豪榜。2009年曾以2000万元收入登顶,2010和2011年均进前三。

儿童图书市场巨大无边,儿童图书还没有国界。少儿图书市场不断增长,童书巨富不断诞生,可是少儿图书市场只有走进来,很少走出去。中国少儿畅销书排行榜上黑压压的都是《哈利·波特》《冒险小虎队》等引进版图书。中国版协副主席海飞说:中国少儿图书缺乏自己的国际品牌,既走不出国门,又难以与世界精品抗衡。改革开放以来,少儿读物引进多、输出少,贸易逆差一度达到48∶1,真正进入国际英文出版主流的微乎其微。而在整体引进版图书中,少儿图书就占了20%的份额。在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主题词下,中国出版业首先要检讨的是,中国儿童图书为什么没能“走出去”。原因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体制性的,还是市场性的?

儿童图书“走出去”从目前的情况来,主要有三大话题。研究这三大话题,不仅对儿童图书“走出去”至关重要,而且对国内童书市场的繁荣也性命攸关。

一看绘本图书“走出去”

绘本图书又称为图画书,图画书热在欧美早有历史,在国内则刚刚兴起,大都市卖场的绘本书架每年几乎翻番,但同时出现的是引进版一边倒,特别是精装绘本几乎全是欧美日韩版。我们的原创绘本尚在邯郸学步,还在学步就要走出去当然困难很大,风险很大。但孩子学步毕竟很快,眼看着刚能摇摇摆摆,一眨眼就能东奔西跑。其实,国内绘本图书的进步有目共睹,尤其是绘画水平。日本人说漫画的未来在中国,主要是从插画品质上说的,由此而言,中国原创绘本还是充满希望的。近年来,绘本图书进入欧美市场也常有所闻。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与全国版协少读工委合作,从2009年以来先后在西班牙、希腊、德国、英国连续举办了多次“中国当代儿童插画展”,分别出版了《中国儿童插画作品集》的英语版、法语版、希腊语版。2012年伦敦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中,“中国当代儿童插画展”还办到了大英博物馆,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朝闻天下》。插画展无论在哪个国家展出,都有同行来联系中国插画家为他们做插画。从这个事例也可见中国的儿童插画水平已经得到了欧美同行的认可。

全国出版社都在为中国原创绘本的走出去做着各种努力,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就作了不少尝试。在法语市场,该社已经与法国东方书局合作出版了熊亮的绘本四种,中国成语和童话故事4种,还有十几种选题在动作;与美国沈氏出版公司合作出版了绘本中国故事12种;中国成语和童话故事绘本法语版还输出到了非洲。但中国原创绘本最缺的不是画,而是故事,这已经成了重复一千遍的真理。就像中国电影,越来越讲究技术和画面,却不管人文和情感。国外绘本故事几乎都是图文作者合一,而国内原创绘本则往往画归画、文归文。这种现象和中国美术教育的导向和体制有关。为什么中国的艺术家人文素质大不如人家,殊不知艺术类学生的文化成绩录取分远远低于文理科,这从体制上规定了艺术和人文的分割。中国历史上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合一的文人形象已经绝迹,我们还能指望多少图文合一的绘本大师呢?中外绘本的差距主要是故事,故事的核心是思想,思想的核心是情感。真情真性、童趣童心是绘本的灵魂。儿童文学专家方卫平归纳为:童趣、想象力、游戏性、幽默感。而我们的童书则是:太复杂、太做作、太说教,缺乏在天真、单纯的故事中展现深刻主题。

说中国绘本故事千篇一律,绘画粗制滥造,虽然有点过,但差不多就是这样。所谓中国儿童插画可比世界水平,只是就个体而言。欧美和韩日的绘本精雕细作,连头发丝也一根一根地画出来,一本绘本画上半年也很常见,而中国的绘本作者不可能这般沉得下心。中国的画家大笔挥挥,一天赚一千万也不稀奇。在这样的国情下,一幅画只能换得几百元稿费的绘本还会有名家吗?

还有一个需要自身检讨的问题。目前市场上绘本图书引进和原创倒挂,更重要的原因是原创绘本成本远高于引进版,首印上万册都很难保证作者的生计。国外绘本的版税之所以便宜,是因为他们往往大量地销售版权。名家的绘本靠卖版权来作为商业模式,是欧美图画书出版的一大特点。国内图画书要走出绘画成本的怪圈,加强境外的版权经营是一条道路。所以,绘本图书走出去事关国策,也事关国内市场。但是,即使是中国绘本图书如何的不会讲故事,绘画又如何的马虎粗糙,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还是能够挑出一些绘画好、故事也好的精品来的,国家大可以给予扶持,这些百里挑一的绘本也大可以走出去。可是国家扶持政策对绘本图书的走出去很不给力,甚至可以说是根本不给力。“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讲求成人的文化经典,看不上小儿科;“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则以翻译字数计算资助,虽然有每千字200元或者更多的翻译费资助,但算下来,一本图画书最多几千字,得到的资助可能不到1000元,连寄送样书的成本也不够。绘本图书是最没有国界,最具走出去潜力,所以要有最特殊政策给予扶持。

二看儿童文学“走出去”

在少儿图书中,文学作品是大头,少儿图书零售市场儿童文学比重在40%左右。2011年少儿畅销书排行榜前100名儿童文学占据73个席位,2012年前半年这个数据提升到80席。文字发明了几千年,到现在还主宰着人类的认知行为。虽然预言图片和视频马上就会替代文字,但这马上一晃可能就又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图画和视频时代,文字是否还需要存在,也仍然是一个问题。即使是数字化的屏幕阅读,也还是文字的阅读。所以,我们现在还得讨论文学作品怎样“走出去”,儿童文学怎样“走出去”。

中国畅销书走出去,除了《狼图腾》,就数杨红樱的作品。相比成人文学,儿童文学走出去其实也并不少。曹文轩、秦文君、黄蓓佳、杨红樱、黑鹤、郑春华等儿童文学家的作品,如《男生贾里》《女生贾梅》《草房子》《淘气包马小跳》《笑猫日记》《黑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都输出欧美各国。但比起《哈利·波特》和《冒险小虎队》来,这些就显得微不足道。最近,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已在国内发行量已超170册的《狼王梦》于2013年5月份在法国上市。《狼王梦》由法国东方书局和法国Cedre Lune出版社合作出版,邀请法国著名翻译家吴玛女士翻译,并由法国主流图书发行商Interform公司代理发行。法国的同行看好沈石溪动物故事,希望不带意识形态和社会背景的动物故事能够打动欧美儿童的心。冷战以后,世界太平无事,儿童世界没有了高玉宝的艰辛和苦难,冰雪天地也没有了草原英雄小姐妹,更不会有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圣诞夜。在温饱和富裕的同时,展现给儿童的有太多的享乐和铜臭、腐败和丑恶。精神没有了崇高,儿童也学会了出世。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全世界的儿童都在追求冒险和魔幻,《哈利·波特》和《冒险小虎队》能够在全球长销不衰。眼下,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也推出了国产版的冒险小虎队《查理九世》,已经开始替代《冒险小虎队》占据少儿图书排行榜。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版的“冒险小虎队”也可以走向世界。

其实,在日益世俗的精神世界中,还是有很多真情和本性,有一些能够感动人、让人落泪的东西。儿童文学应该更多关注人类共通的情感,这是儿童图书“走出去”的根本。中国儿童文学则应该更多地表现弱势群体,关心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儿童的生活、情感和愿望。作家们能否多写些贫困边远山区的孩子,多关心一下留守的候鸟、孤儿和残疾儿童。很多国外出版社的同行表示对这些题材感兴趣,我们不要认为外国人总是追逐落后和原始,殊不知他们追求的人间真善美更多地存在于弱势群体,存在于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原始村落中,就像我们的自然生态不可能在高楼大厦中找到一样。是《城南旧事》,还是《笑猫日记》,是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一个命题。

三看儿童数字图书走出去

图书由数字替代纸桨是历史的必然,目前所谓纸质图书手持可握、油墨留香、感觉永恒之类的怀旧,就如没落贵族对昔日云彩的留恋和陶醉。如果说童书数字化真的有什么障碍,唯一的“妖孽”可能就是屏幕的辐射对孩子健康的伤害。不过,液晶屏的辐射对儿童的健康影响尚未有科学的评估,而且科技还在发展,电脑和阅读器也会更加绿色。除此之外,无论是功能还是价格,纸质图书几乎一无是处。儿童图书“走出去”的道路也许就在数字化。

尽管技术界定的原因,目前各级政府的走出去资助项目无一例外的不包括数字图书,但是童书数字化“走出去”的案例越来越多。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在苹果商城上传中国古典诗歌等互动儿童数字图书已达70多个品种,下载量达10余万次,读者遍布世界68个国家。最近,他们还计划将中国传统连环画《三国演义》《西游记》等300册译成外文进入苹果商城。浙江数字出版公司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著名画刊《幽默大师》整理成数字漫画,翻译成日文,进入日本移动手机漫画下载系统,并同时在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30个国家上线。

数字出版无论对于国内童书市场还是对于“走出去”的意义,我们都可以从电子游戏的消费市场中找答案。中小学生是电游的主要消费对象,青少年对网游的迷恋简直到疯狂和犯罪的程度。如果儿童图书消费也可以用疯狂和犯罪来形容,那么这个市场将是多么的激动人心。相对于成人,也许儿童图书的数字化最具消费基础,最具消费群体。于是想起了图书的消费升级的概念,消费升级也就是消费换代。2011年9月,《中华读书报》有一篇题目是《少儿书业还有巨量的增值空间吗》的文章,“电影票十年前是5元一张,电影院还是门可罗雀,现在涨到50元一张,观众却趋之若鹜。十年前房子2000元一个平方无人问津,现在2万元还漏夜排队。在文化圈,现在可能就剩下传统出版还躺在安徒生童话的城堡里过着悠闲的生活,不知洞中一日,世上千年。当然,出版界也在努力地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但稍为有点作为的,都不在传统书业”。中国数字出版与国外的差距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儿童图书出版数字化差距则更大。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的合并能够带来童书数字出版的春天吗?

2012年全国少儿图书交易会上举行了少儿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研讨会,题目是《数字化背景下少儿出版机构如何实现突围》,但到目前为止,中国数字出版转型只找到两扇门:一是以科技和学术为主要目的数据查询;二是以移动为主要平台的手机阅读。儿童图书数字化的芝麻开门在哪里?其实很简单,就从网游和动漫去找,跟网游和动漫去拼。2012年9月,接力出版社在国家图书馆少儿馆召开《第一次发现丛书》电子书新书发布会,展示了与法国伽利玛少儿出版社共同开发的《瓢虫》和《森林》iPhone、iPad两个版本的电子书,同时也宣布《瓢虫》开启首轮限时免费下载活动。这个案例被认为是接力出版社突破传统出版模式试水儿童数字出版市场。可是中国有那么多童书,接力出版社为什么非要找一本外国童书去试中国儿童数字出版市场的试水呢?原因就在于这套书的中文引进版已经销了400万册。锦上添花是大家都比较喜欢做的,可雪中送炭却应该更多的是政府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