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行业的一场不严肃讨论

2013-12-29肖璇

出版广角 2013年11期

我,虽然不能算是文化人,但好歹也爱读书。某一天,我突然想给自己按照书单买书来读时却傻了眼。从各式读书节到各种打折卡,从花样繁多的地面整合到琳琅满目的网络争战……这些是什么,是渠道着急造福读者吗?不像。再看出版人们倒也都没闲着,他们除了忙着找作者约稿,还要忙着组稿应对市场。既然出书的和卖书的都在着急,那我倒想要再多问一句:读者着急吗?

从产业链的产、售、买这几个角度来说,有两个环节比较简单,那就是一买和一卖。因为读者要买的是好书,好书渠道自然就好卖,所以买卖这两件事儿相对简单。如是,那就剩下生产方一家在独自着急,可生产方的出版人们又为什么着急?这大概要从一个人在行业内从业的各个阶段说起。第一个阶段必然是一心为书。每一个初入行业的出版人大概抱着“为良心、做好书”的美好愿景,希望每一本好书都能够有足够多的目标读者群关注并购买它,同时也相信每本好书都会有应有的回报。但是美好的愿望并不等于良好的回馈。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好的导师来引导他的职业成长,就很容易扎进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心态是一心为市场。在这个阶段,从业者往往会开始考虑市场的需求,这就避免不了向优秀的其他行业和企业学习一些经验。长此以往,就一定会到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人们基本上就剩下反省。因为在市场里“折腾”过一些时间之后,那些先前天真的想法慢慢开始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对行业的思考和对自己人生的重新审视。据不完全观察,大多数从业者是在最近一两年进入第四个阶段——留守或者出逃。留守的自不必说,必然要在内容和市场之间不停地自我调节。而说到出逃,当然要得益于数字出版的发展。只不过,逃离苦海般的奔向数字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却是一件不得而知的事情。虽然着急地进入和着急地逃出本身就是眼下这个行业展示它浮躁部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真的能柳暗花明吗?这恐怕还是冷暖自知吧。或者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大家纠结过的问题:

还有没有人读书呢?中华泱泱大国怎么可能没有人读书!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业内人士感觉已经没有人读书呢?笔者大胆抛出几个疑问:是出版品种速度远远超出阅读人群的增长速度吗?还是出版品质的优劣扼制了阅读兴趣的持续有效增长?再或者是出版人自己导致阅读市场的不足够繁荣?如果我们先不纠结还有没有人读书这个问题,那么,图书从业者需要想的应该就是:不读书的人怎么能读书并喜欢上读书?当那些本来不太喜欢读书或者只是因为时间等问题而没空读书的潜在读者们,都能慢慢地被好的内容吸引,是不是就好很多了?不过说到吸引,大概有的从业者会认为这太难了,因为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这些书物美价廉,可为什么有些人宁愿拿着昂贵的门票去看电影或者玩乐,也不愿意花几十块钱读一本书!我说,其实好书应该是自己就会说话的!就像那些戏剧电影和游艺一样跟观众产生交流和互动,毕竟在打发时间这件事情上,人们长期以来需要的其实都是一种带有互动性质的陪伴,而不是简单的消遣而已。

怎么让纸书的读者群喜爱上电子书呢?跟相对被动的纸质出版物相比,电子书的互动性确实要好许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琢磨着怎么让读纸书的人们转移兴趣去读电子书。这确实是件好事,繁荣的图书行业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又开始衍生新的服务模式和标准。可我们为什么要让本来就已经成为客户的那些读者们非要放下(或者不放下)纸书去学习喜欢上电子书呢?是电子产品已经足够好,还是纸质出版是时候谢幕了?大概都不是吧。再者,如果细说起来,电子阅读确实是图书行业里的新玩意,从行业发展和产品特性等各个角度来看也都是有益的。但是,只要持续参与或关注电子阅读的人们都知道,眼下这个市场除了先行者们的不断尝试,根本还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足以诱惑读者转性的利器,这还只是从技术和品种的角度来说的,如果再提内容的话那可发展的空间就更大。笔者认为眼下并不是优先考虑读者阅读兴趣的转化率的好时机。虽然电子阅读好但现在又不够好,那连纸书都不爱读的人怎么能喜欢上读电子书呢?答案自然是好的技术准备和好的内容储备。

综其所有,笔者倒并不是想抨击时下图书行业或者从业者的工作态度和热情,而如此调侃也无非是想感慨一下这个急急忙忙的行业和所处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