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本书到一套书

2013-12-29汪修荣

出版广角 2013年11期

从2003年出版余光中先生第一本书算起,我与余先生的合作已经整整十年了!

十年前的一天,我接到南京作家冯亦同先生的电话,他向我转递了一个信息,余光中先生有意在江苏文艺社出版一本散文集。余先生是海内外著名诗人、作家和文化名人,在大陆一向不乏出版者,他选择江苏文艺社出版作品,理由十分简单,就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古都南京曾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这样,仅仅因为这座城市的关系,我便有幸成了余光中先生的责编,并开始了与他的交往。

作为余光中先生著作的编选者,冯亦同先生最初的意思是出版一部余先生的散文选作为纪念。名字都拟好了,叫《余光中最新散文选》。我觉得余先生既然信任我们,我们不仅要做好他的书,还要做出新意。考虑到余先生在大陆出版的散文版本较多,泛泛地出一本选本意义并不大。经过认真地思考,我提出精选余先生各个时期的散文代表作,按内容分辑编排,并配上余先生各个时期的生活照,使之成为一部真正有纪念意义的作品。

冯亦同先生很快将选编的书稿交给了我,内容既囊括余光中先生多年来创作的散文名篇,又选录了他最新创作的佳作。接到书稿后,我根据自己对余先生散文的理解,又进行了适当的增删调整,余光中先生审阅后十分满意。为了使这本书富有新意,我提出不用散文选之类过滥的名字,希望他另取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令读者耳目一新。余先生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凭着诗人的灵感,很快拟好了一个书名:《左手的掌纹》,大家看了都拍案叫好。

余先生以诗歌饮誉文坛,他的许多诗作如《乡愁》早已妇孺皆知,成为诗坛经典,他自称诗歌是他的右手,散文是他的左手。梁实秋先生也曾盛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所以余先生用《左手的掌纹》做书名不仅十分贴切,且极具匠心。为了纪念这次出版,我还请他专门为这本书撰写了自序,余先生慨然应允,不久就寄来一篇洋洋万余字长序,是用圆珠笔写的,笔力雄健,情真意切。他在自序中写道:“十多年来我的书在大陆各省出版,但是在江苏,这还是第一次,尤其还是在接生我的南京,更是备加快慰。”并用一句诗来表达他对故乡的深情:“请君试问长江水,乡情与之谁短长?”

那年五月,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百年校庆,余先生应邀回母校参加庆典。我和同事做东请他在大钟楼小饮。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余先生和他夫人。余先生比我想象的瘦小,一头雪发,双目炯炯,兼有诗人气质与学者的风度。饭后于公园漫步,余先生回忆起少年时代在自家阳台上看紫金日出的童年往事,流露出无限神往。大部分时候,他很少说话,只是微笑地倾听、凝视,静静地沉思,好像在寻找逝去的童年时光。

2003年秋天,我偶然获悉常州大学城奠基,余先生将作为特邀嘉宾和文化界名人出席庆典仪式,发表演讲,并当场朗诵他的诗作。余光中的母亲和夫人都是常州人,常州是他的母乡。我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出版时机,《左手的掌纹》如期出版,社里安排人专程送到常州,在余先生的演讲会上当场签售,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大获成功。余先生对新书也十分满意,他在送我的签名本上特地用钢笔写了一行遒劲有力的字:“多谢展示我的左掌。”真正的诗人的风格,大家本色。

《左手的掌纹》的成功给我很大启发,我决定在此基础上策划一套大型名家散文丛书,每辑五种,分辑出版,入选的对象都是现代以来大陆和港台地区最负盛名的散文名家。我的这个想法得到老领导和同事张昌华先生的大力支持。很快,“大家散文文存”第一辑诞生了,除了《左手的掌纹》,还收入董桥的《旧时月色》、季羡林《清塘荷韵》、张中行《负暄絮语》、黄裳《白门秋柳》,这些都是当时文坛颇负盛名的散文大家。其后又陆续出版了第二辑和第三辑,如今这套书已经出到第九辑,共45种,成为江苏文艺出版社最大的一套散文丛书,也是江苏文艺出版社一套常销品牌图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当初仅仅为了满足余先生心愿做的一本书,后来发展成一套书,这也是我与余先生合作的一个意外收获。

值得一提的是,《左手的掌纹》出版后受到读者和业内一致好评,不断加印,先后获得第二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赛年度散文家奖和全国文艺图书优秀畅销书奖等多个奖项。为了纪念与余光中先生的十年合作,不久,我们将推出《左手的掌纹》最新修订版,收录余先生在台湾最新发表的八篇佳作,也算是我们与余光中先生十年合作的一个最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