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荒原》中死亡意识的映射

2013-12-29王颖

出版广角 2013年12期

文学作品中不乏死亡这一主题。按照弗洛伊德的假说,人生来便有一种“死的本能”,也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死亡是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

艾略特无疑是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之一,他在1922年创作的长诗《荒原》现在已被公认为20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杰作。《荒原》共分为“死者的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五部分,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犹如战后的物质世界一样,满目疮痍,已经干涸得像一片荒原。全诗让人感受到世人徘徊挣扎在生与死的矛盾之中,而死亡的映射充斥在全诗之中。文学作品中不乏“死亡”这一主题。按照弗洛伊德的假说,人生来便有一种“死的本能”,也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死亡是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荒原》开头的引文中,西比尔的回答“我要死”,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荒原人象征着战后的欧洲人,他们生活在战争带给他们的荒原中,没有爱情,只有动物般欲望的爱情荒原,缺乏宗教信仰的灵魂也犹如一片荒原,因而活着的荒原人生活极端枯燥乏味,感受不到活着的快乐与意义,这种虽生犹死的生活使他们渴求死亡的归宿,去天堂寻觅永恒的幸福,而同时“生的本能”强烈地对抗着这“死的本能”,但最终死亡还是占了上风。

物质世界的荒原

《荒原》发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争的残酷厮杀和争夺,彻底摧毁了西方人传统的基督教义、生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荒原》就是有感于此而写成的。艾略特在《荒原》中多处描绘生活在废墟中并丧失了信仰的芸芸众生。战后的欧洲正如诗中所写:大地荒芜一片,土地龟裂,万物枯竭。当时的欧洲陷于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之中,人们缺乏精神信仰,迷茫地生活着。在第一章“死者葬仪”中,开首的诗句“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本应是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四月却满目荒凉,诗句“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枯死的树没有遮荫。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 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勾勒出一番自然界生物垂死的画面,整个画面灰色而阴郁。后面几章的诗句“那淹死了的腓尼基水手”“那被绞死的人”“并无实体的城”“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去年你种在花园里的尸首”,都直接点出了死亡的主题。整首诗从“我要死”这个主题开始,就揭示了荒原人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结局,死亡的本能是人类无法躲避的。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造成的破坏随处可见,战争投射在人们内心的阴影,也使人们看到到处充满了死亡气息。但是生和死作为一组永恒的二元对立关系,它们的相互对抗造就了世间万物的生生不息。所以,诗中说“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首,它发芽了吗?今年会开花吗?”尽管已经死亡,成为“尸首”,但荒原人那生的本能仍然具有对生的渴望,“发芽”和“开花”映射出生命的萌芽和蓬勃的发展。而诗中“还是忽来严霜捣坏了它的花床?”则反映出荒原人对于生的本能战胜死的本能所持的怀疑态度。由此可见,作者内心中矛盾而纠结的生与死的挣扎。但是,死亡的本能最终战胜生的本能还是在第一章结尾处映射出来,艾略特引用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的序诗,“虚伪的读者!——我的同类——我的兄弟”,映射出“虚伪的”人们不愿意承认这死亡的必然结局,这也为后面诗中逐渐强化的死亡气息做好了铺垫。

精神世界的荒原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悲观失望的情绪蔓延在整个西方世界,人们的理想和幻想全部破灭。迷茫的荒原人对空虚无聊的现代生活极度绝望,但他们仍然渴望着纯洁的爱情和性欲的满足,他们需要最原始的动物本能——性的欲望来刺激自己麻木的神经,用以证明自己的存在。艾略特通过人物的独白、对白、直接描写以及隐喻象征等手段,反复在诗中提到了现代人在性方面的饥渴、压抑、乱伦和满足,作为读者的我们,明显感受到这是一种“病态”的需求,但是作者却并未明确指出这一点,絮絮叨叨地像精神病人呓语般地讲述着如何在性的方面得到满足,在这种病态的思维中引领着读者癫狂下去,从而达到极强的艺术效果。

在第二章“对弈”中,诗人通过对社会上不同阶层妇女的描写, 刻画了战后腐朽堕落的社会风气。这种堕落从上流社会到底层人民无一幸免,人们成了头脑空空的行尸走肉,更印证了在当时的整个西方世界,人们的精神状态都犹如不毛的荒原,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在这一章,艾略特描绘了一位上流社会的贵妇人,生活环境的奢华与她精神世界的空虚与贫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中写到“大片海水浸过的木料洒上铜粉”“青青黄黄地亮着,四周镶着的五彩石上”“又雕刻着的海豚在愁惨的光中游泳”,映射出百无聊赖、精神极度空虚的上流社会贵妇人也如下层社会的人们一样湮没在原始的情欲宣泄中。在贵妇人那近似“白日梦”的独白中,“今晚上我精神很坏”“是的,坏。陪着我”“跟我说话。为什么总不说话。说啊”“你在想什么?想什么?什么?”“我从来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想。”我们不难感受到贵妇人那种不能免俗的对性的渴望,接下来更加明显的重复语句“我现在该做些什么?我该做些什么”“我们明天该做些什么”“我们究竟该作些什么”, 表明似乎除了放纵情欲便无事可做。接下来,贵妇人直截了当地和她的女伴谈论着怎样打发服了四年兵役归来的丈夫,两人还交流着性方面的经验。这时候的语言更加赤裸裸,两人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丝毫不加掩饰。由此可见,情欲不仅吞没了荒原人纯洁的爱情,还吞没了人类最起码的羞耻心。

第三章“火诫”, 诗人写到了社会底层人物,一个长疙瘩的小职员与一个美丽女人的情事,两人的外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个下流家伙与堕落的女人把情事当成了茶余饭后无聊的消遣。这种缺乏情感交流,纯粹是情欲宣泄的情事,连女子本人的头脑中也产生了“总算完了事,完了就好”的想法。而小职员偷偷摸摸地退场,更加揭示了这是见不得光的情事,映射出没有爱情光辉照耀的情欲是多么的龌龊。而男青年走后,女子内心充满了矛盾,“在她的房里来回走,独自”,神情茫然的“她机械地用手抚平了头发”,若无其事地“又随手在留声机上放上一张片子”,这些都透露出荒原人已习惯了这种爱情已经死亡、精神世界成了一片荒原的生活。

灵魂的荒原

荒原人宗教信仰淡薄,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生不如死。死亡的本能使荒原人意识到死亡既是痛苦的源头,也是痛苦的归宿,生的本能使荒原人不断呼唤着神,渴望神的救赎。艾略特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道:在人间幸福和人与人的关系中, 他所看到的是虚无。“只有基督教才使我接受了人生,否则它将是令人作呕的”。 众所周知,基督教文明已成为西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不难理解艾略特在诗中以基督教的角度看问题。在“火诫”的开始,诗人反复提到“仙女们已经走了”,透露出自知罪孽深重的荒原人内心的惶恐,害怕被神抛弃。在宗教中,性爱总是为了种族的繁衍,但荒原人的性爱却只是为了纵欲,这脱离了性的本来意义。而在基督教中,淫欲是被视为七宗罪之一的。因此,空虚而又荒淫无度的荒原人,情欲之火导致的情欲泛滥和混乱的性关系是罪恶的源泉。在基督教的教义里,这是要受到惩罚下地狱的。“火诫”映射出上帝用地狱之火在告诫着荒原人。所以,在这一章的最后,荒原人会发出“烧啊烧啊烧啊烧啊”“主啊你把我救拔出来”“主啊你救拔”“烧啊”的呐喊,希望上帝能将这淫乱之城烧毁,救赎荒原人的灵魂。

在第五章“雷霆的话”里,诗人提到“这里没有水只有岩石”“若还有水我们就会停下来喝了”, 表明“荒原”里荒的根源是水荒。水是万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要素, 无论是天上降下的甘霖还是地下涌出的泉水都能滋润大地万物、养育生命,带来勃勃生机。所以,水就是生命力的象征,是生物得以繁衍的基本要素。荒原人生的本能使他们焦急渴望精神的雨露。然而,“只有枯干的雷没有雨”。诗人通过雷声映射了只有精神甘露,即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到救赎。然而,诗的后面又写到“则是有一个空的教堂,仅仅是风的家”,映射出荒原人抛弃了宗教信仰,过着生不如死、毫无信仰和希望的生活,死便是荒原人最好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