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海”之耕耘者,八桂音乐之先锋

2013-12-29李阳阳

出版广角 2013年12期

本书点睛之处还在于蔡世贤教授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音乐语境融族域。这一概念的提出,指引了广西音乐创作和声乐教学的方向。

《音乐语境融族域——傅磬声乐作品研究》一书由广西艺术学院蔡世贤教授主编,其中收录了广为传唱的《三月三,九月九》《挑着好日子山过山》《风生水起北部湾》《山歌年年唱春光》,更收集了广西首部壮族歌剧《壮锦》的重要唱段《重回阿妈温暖的摇篮》等。傅磬是广西乐坛的先锋人物,他发表了声乐作品400多首,出版过《木棉花红的季节》《傅磬获奖歌曲作品选集》,以及个人CD作品专辑《三月三 九月九》《壮族大歌》等作品集,还创作过音乐剧《桂林故事》和壮族歌剧《壮锦》。蔡世贤教授选择傅磬作为研究题材,既体现了对老友的缅怀与追思,也是对傅磬音乐创作的整理和总结。

填补广西声乐作品缺少正谱的空白

在这套教材之前,很难收集到广西籍作曲家的正谱作品集,大多是简谱。这对于声乐教学的规范性和教育考试的要求,以及声乐学术界的研讨都是不利的。没有正谱,考试就不能选用此类作品演唱;没有正谱,学术交流就不符合规范性和严肃性;没有正谱,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就不够严密。此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自此,我们的声乐教学可以大胆选用广西作品,再也不用忧心钢伴谱的困扰,真是可喜可贺!作为声乐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对于蔡世贤教授之远见,甚感钦佩。

开创歌曲作品集学术性之先河

以往的声乐作品集往往只是简谱或正谱,至多不过在每首歌曲的后面配上几十字的演唱提示。近年来只有王景彬教授编写的《西洋歌剧选段》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包括歌剧介绍、声部划分、人物心理分析、演唱要求等全面的介绍,但这是由于歌剧发生在具体特定的时间空间所界定的,也有作品的脚本可以参照。但蔡世贤教授主编的这本书却有了新的突破:这本作品集大部分是独立的声乐作品,无论是独唱、合唱还是对唱都没有特定的人物情节。所以蔡世贤教授与他的研究团队对作品的艺术性、时代性、民族性、创作手法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种学术性的分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他看到的不再是一篇只由音符和歌词组成的孤立作品,而是从各个角度和层面进行全方位分析的作品,这使演唱者对作品有了立体的认知,对于学习中的歌者更能给予学术上的启迪,为他们打开一扇思考歌唱的窗户。

独特审美观点:音乐语境融族域

本书点睛之处还在于蔡世贤教授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音乐语境融族域。这一概念的提出,指引了广西音乐创作和声乐教学的方向。我曾经认真地与蔡世贤教授讨论过关于“族域”的概念,因为在学术界首次听到这个概念。对于这个概念的释义,蔡教授说:“族域,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特征和特性,它是这个民族特有的,也是这个地域长期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在傅磬声乐作品中有很多都汲取了壮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和元素,他对八桂大地深切的热爱也融化在他的每一个音符里,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喜爱这些声乐作品并能够世代传唱。

本书的编撰成员结构非常具有阶梯性,既有还没迈出校门的硕士研究生,也有刚站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更有年过不惑的硕士生导师以及知名的资深教授。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研讨围绕创作题材、歌词释义、创作手法、创作风格、钢琴伴奏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而蔡世贤教授做为本书编撰之主导者,更是殚精竭虑,事必躬亲,至此,《音乐语境融族域——傅磬声乐作品研究》丛书终能面世。在最后,我想谈一点个人小小的拙见,这本以声乐作品为对象的研究丛书,唯一让人遗憾的是缺少声乐演唱的评析,若能再从此角度展开一定的评述,内容将更充实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