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洋的另一面

2013-12-29王丹平

出版广角 2013年12期

北洋时代的成就与混乱,都跟那个年代的政治家密切相关,因此与其赞美他们的私德,不如认真的辨析一下他们政治活动的成败得失,这恐怕更重要、更有说服力一些。

北洋时代确实是一个容易被人误读的时代。对于历史的误读,大抵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出于种种原因而有意识地矮化与遮蔽。二是由于信息缺乏而造成的误解。而后者又往往是前者的结果。对于北洋历史的遮蔽,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就已经开始了。两个政权虽然同属“民国”的名号,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北洋政权已经是国民党政权的“前朝”了。显然,后朝对于前朝的评价是非常不客气的。也唯其如此,才能更加确立后朝的合法性。抗日战争时期,冯玉祥看到国民政府审订出版的教科书把20年代定义为“军阀混战时代”,而他是军阀混战的一员,便勃然大怒,径直找蒋介石理论。可见,北洋时代当时已经被贴了标签。而在此后,则是更大规模、更为彻底的否定。于是,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北洋,很大程度上是后朝历史撰述者著述中的北洋,距离北洋的真实面目已经非常遥远了。

《北洋大时代》一书,意在给我们展示一个真实的北洋时代。这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努力。从体例上看,本书更像是一本传统历史著作,有点类似于传统的纪传体,以人物为主线,来展示历史的面貌。纪传体这一历史撰述的体例自近代以来,逐渐为章节体所取代。但不可否认,纪传体的一些优点,章节体是难以体现的。历史的主体其实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纪传体恰恰就能让我们看到历史的血肉,而不像章节体那样,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个空洞的名字。纪传体能让我们从细节上,更加感性地把握历史。

《北洋大时代》就是以人物为主线,呈现那个时代的历史。这些人物,大都被贴了标签,盖棺定论了。读者所知道的袁世凯、冯国璋、段祺瑞、曹锟等人,很大程度上就是被符号化、标签化的他们,进而读者所知道的北洋历史,也就是被标签化的历史。因此要让读者更真切地了解某一时段的历史,要从更真切地了解这一时段的人物开始。在这本书中,我们知道了很不一样的“军阀”,比如曹锟、吴佩孚、段祺瑞等人,他们曾经嗜权如命,但在晚年政治上都很失意,又无一例外地拒绝了日本人的扶持,这本来是他们东山再起的机会,而且确实有很多政客,都借日本人而发迹。跟这些投靠日本人的汉奸相比,曹锟等人还是有民族意识的。而在他们主政期间,也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比如发展了民族经济,在文化思想方面,采取宽松、包容的政策等。所有这一切,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如果不能正视北洋时代的历史功绩,则有碍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历史,认识现实。

但本书也有一些明显的缺陷。北洋对于中国社会最大的贡献在于,从晚清北洋集团主持新政,到民国时期北洋主政,在这将近30年的时间中,中国的大部分旧制度被革除,新制度确立,这是中国从古代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基础。而本书恰恰对此惜墨如金,只有寥寥数笔提及。而对于北洋人物,则给予过多的道德褒奖,甚至多有过谀之词。作者似乎通过在道德上为北洋人物正名,达到为北洋正名的目的。但对于政治家来说,功业比私德更重要。无论如何,北洋仍然是一个不尽如人意的混乱年代,我们要了解真实的北洋,并不等于无限地拔高北洋,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北洋时代的成就与混乱,都跟那个年代的政治家密切相关,因此与其赞美他们的私德,不如认真地辨析一下他们政治活动的成败得失,这恐怕更重要、更有说服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