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版权贸易背后的文化冲突及应对

2013-12-29苏贵友

出版广角 2013年12期

中国近现代文化失败主义和虚无主义导致现当代文化自信的缺失,而文化输出中意识形态意图更使版权输出举步维艰。当务之急应加强文化创新,恢复文化自信,使版权贸易回归商业行为属性。

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往往带动文化的扩张,版权输出是文化输出的重要渠道。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确立实施,中国版权输出不断取得突破,然而效果影响与海外版权引进不可同日而语,并且出现我国不断缩小版权贸易引进输出比,但图书版权贸易逆差额却呈现不断扩大之势的尴尬境况。而版权输出背后的文化冲突往往在探究原因中被忽视。中国近现代文化失败主义和虚无主义导致现当代文化自信的缺失,而文化输出中的意识形态更使版权输出举步维艰。当务之急应加强文化创新,恢复文化自信,使版权贸易回归商业行为属性,遵循市场价值规律,通过实施多种针对海外图书市场的有效措施,提升版权输出的质量和影响力。

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快速增长但问题堪忧

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往往带动文化的扩张,特别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国际经贸往来和多元文化交汇融合及科技交流空前繁荣,这些都促使国家在主观和客观上采取文化输出的战略来提高国家软实力,争夺国际环境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经过快速经济发展而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也明确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鼓励中国文化“走出去”。[1]

中国图书出版业首当其冲全面进军海外市场,版权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尤其版权输出和实物出口不断取得突破,已成为中国文化输出和传播的重要渠道和领域。

图书版权贸易是版权贸易中最重要和常见的一种形式,其中“版权输出”与“版权引进”相对应,共同构成了图书版权贸易。我国开展图书版权贸易较晚,但发展迅猛。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共引进版权16639种,输出版权7783种,增长36.8%;版权输出品种与引进品种比例为1∶2.1。[2]而最新公布的数据则表明,2012年我国共输出版权9365种(其中出版物版权7831种),较2011年增加1582种,版权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已降至1.9∶1;2012年全国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2087.9万册(份、盒、张),同比增长34.1%;金额9474.1万美元,增加2077.5万美元,增长28.1%。[3]

一直以来,我国在图书版权贸易长期逆差,虽然近些年通过制定实施各项鼓励扶持图书输出政策,我国在图书版权输出数量和品种上增长很快,版权贸易进出口比例不断缩小,但图书版权引进贸易额增幅快于图书版权输出贸易额的增幅,图书版权贸易逆差额仍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十一五末”,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额从2001年的-1454.55万美元扩大为2010年的-6169.90万美元,扩大了4.2倍。而且图书版权贸易区域结构呈明显失衡状态。图书版权贸易引进主要向以英语为主的欧美地区引进,而图书版权贸易输出主要局限于东南一带的华文圈内,在西方主流文化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4]同时版权输出“含金量”不高,图书版权输出的内容和题材仍显单一,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文化为主,集中输出至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现实生活的图书难以受到各国读者尤其是西方欧美读者的青睐。这与我国版权引进的题材丰富化、畅销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今我国引进海外图书几乎涉及了科技教育、文化生活、社科经济等多个领域,经常占据国内畅销书排名榜前列,迅速成为大众读物,为主流社会所追捧。[5]

我国图书版权输出和版权引进的强烈反差反映了当前中国文化输出与我国大国形象互不匹配的尴尬处境,经济的腾飞难以掩盖我国文化输出的弱势地位,综合国力的提高也并未加重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文化话语权。相对引进版图书的大众化、畅销化,我国版权输出实际上只是面向了西方社会的小众市场而且波澜不惊,而我们要宣扬的、想表达的题材内容则是难以通过正常版权贸易进行输出。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囿于出版管理体制、出版企业实力和国际市场经验等因素制约,更应看到版权贸易背后深刻的文化冲突,有必要从更深刻的文化层面探究原因,并对我国文化输出战略进行反思和必要调整。图书版权贸易不仅是促进国家知识经济发展,增加文化财富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渠道,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乃至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图书版权贸易失衡往往还会涉及国家文化安全,而国家文化安全涉及民族精神、文化认同、世界观与价值观、语言的纯洁性、文物保护等,与出版关系密切。[6]

我国图书版权贸易背后的文化冲突

图书版权贸易的兴盛往往反映了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文化的强盛,图书版权输出作为文化直接输出的重要一环,特别在全球化背景下成为国家间的文化竞争和政治意识形态的角逐。文化本无优劣高低,但现实中确有强弱之分。自近现代以来,西方欧美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技术革命,并在建立完善社会制度和商品经济秩序中逐渐形成了个性、平等、自由、理性精神等西方思想文化,同时凭借坚船利炮和殖民化运动,欧美西方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长期发挥主导作用,造成了西方社会对东方世界普遍存在落后、蛮荒、异域等人文偏见,对非西方世界文化更多带有窥探、猎奇、拯救的心态。即使当今全球性旧殖民制度业已瓦解,倡导全球文化多元成为大势所趋,但西方国家的文化多元始终信奉西方文化是普世主流的思想,而其他文化只能是补充和点缀。后殖民时代欧美西方国家仍然力图通过文化霸权统治着东方,在思想上征服东方世界以攫取资源,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奴役的后殖民活动。萨义德以享有良好西方教育背景的“东方人身份”,深刻剖析了东西方内在的本质的文化冲突原因。他在《东方主义》著作中深刻系统地归纳了西方世界认知东方世界的理论方法的产生和影响,不仅对西方世界权力话语进行了分析批判,更深刻探究了东方民族自身也会接受西方歪曲解读的原因。萨义德认为,东方学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它通过对东方和东方人进行整体化、类型化本质化和符码化,形成关于东方的集体观念、专业权威、话语体系等,是建立在西方优越于东方的前提下的假设和被描述的结果,是西方强加给东方的一个文化身份。因此直至今日,在西方人眼中,西方是现代文明的,东方是传统落后的,因而东方学也就成为西方实现对东方文化霸权扩张的理论武器。[7]

尽管萨义德的东方所指的是以伊斯兰世界为中心的东方,更多表述了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由于伊斯兰世界处于两大文明交汇之处,对西方世界在社会政治经济方面具有诸多影响,相较而言,历史更悠久、自省包容的中国农耕文化更具独立性和生命力,但东方学理论视角同样可以用来解读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中的种种问题。尤其我国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长期挣扎在失败主义和虚无主义深渊,加上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中国社会的双重影响,严重损害了民族文化创新和民族自信,文化乱象严重,文化失败主义的情绪蔓延,缺乏文化自信。同时明清以来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近代百年半殖民地屈辱史,迫使中国知识分子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正确扬弃,而是打断中国文化本身自省更生发展阶段,几番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文化理论断层,在实践中往往采取要么对西方文化仰视顶礼膜拜,要么俯视彻底否定的极端做法,对西方文化缺乏一个科学全面认知的态度。

中国文化是历经多民族数千年共同生活、长期历史积淀共同创造的文化。余秋雨先生在《何谓文化》中按照独特性和实践性的标准,将中国文化特性概括为三“道”,即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在行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体量大、寿命长,弊病当然很多。首先是,疏于公共空间;其次,疏于实证意识;最后,疏于法制观念。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比较有效地普及了“民生文化”“多元文化”和“生命文化”,但中国文化复苏与进步依然被动和脆弱,隐忧不断。[8]

学者们也提出了在坚持全球化中东方大文化创新的理念,认为只要将中国传统与世界前沿思想相沟通,中国文化身份的获得和重建是任何人也阻拦不了的。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则提出“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主张,认为当代中国文化不仅整体上被西方忽略,同时也为我们自己所忽略。失去本土文化的主体性, 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为全球化浪潮所同质化。[9]“发现东方”就是要正确扬弃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发现经过现代化洗礼的东方,这既非怀旧,也不是要退守,而是把中国当代新问题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新框架中重新提出,通过整体梳理中国当代文化,从而延续和发展自身传统,赋予新的生命力。只有在全球化整合中不断保持自己民族的根本特性,打破全球格局中不平等关系,使自身既具有开放胸襟和气象的“拿来主义”,又坚持自我民族的文化根基和内在精神的发扬光大,从而走向文化输出主义。[10]

中国海外版权贸易应讲求谋略之道

由此可见,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失衡的背后具有实质上更层次的文化原因,但这种深刻折射出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因素,往往在我们探究版权贸易失衡原因时候被忽略。欧美西方国家凭借着历史造就的经济科技文化优势形成了强势文化话语和文化霸权,对非西方文化具有心理优越感,以此宣扬推行西方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而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在近代200年间缺乏文化自省和更生,致使长期以来中国文化深陷失败主义和虚无主义情绪,丧失了中国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自信,在实践中往往行走于全盘西化或民粹主义的极端,对自身传统文化缺少自省和继承,对外来西方文化缺乏一个科学全面认知的态度。这也导致图书版权贸易中出现“引进热”和西方热,并形成恶性循环,加大了版权贸易的长期失衡。

版权输出实质是国家间文化竞争和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角逐,图书版权贸易也必然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因为中国政府对出版传媒具有过多的管控,增加了版权输出的意识形态色彩。政府太想宣传和推广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而没有注意到版权贸易背后深刻的文化冲突,强行版权输出往往收到恰恰相反的负面效果。同样在中国出版管理体制下,国内出版传媒往往顶着“政府喉舌”的光环,享受体制特权,生存无压力,只需对上负责,图书版权输出只看数量不重质量,经常违背版权贸易市场商业规律,图书版权的低价输出、捆绑销售,使得图书版权输出越多,而在西方图书市场的反映越差。

笔者以为解决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长期失衡问题应讲求“谋”“略”之道。文化输出层面应注重长远根本,重视“谋”划。首先正视中西文化冲突的现实,承认西方欧美国家文化话语权的强势现状,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新能力,恢复文化自信;其次,我们应该尽快建立构筑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只有建立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才能重塑民族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伦理。中国政府要建立形成更加公开透明的出版市场和管理制度,要以更加开放开明的心态,逐步减少对出版传媒的干预管控,淡化图书版权输出的意识形态色彩,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环境中的话语权。

在图书版权输出层面应注重短期策略。加大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培养版权职业经纪人和专业翻译人才都是良策,但笔者建议应该迎合西方主流大众阅读兴趣与爱好,借助国内外名人效应加大畅销书和热点图书策划和版权输出。诸如李娜、刘翔的传记、新晋加冕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著作等,其名人效应,更易为西方读者接受接纳,更有机会成为西方主流大众的畅销读物。除每年海外几大国际书展偶露峥嵘以外,我国在海外出版市场一直难有作为,其实我们实施海外出版社和销售渠道的资本并购和运作也未尝不可。借船出海也可事半功倍,如邀请西方名人学者策划并写作中国题材图书,并借助海外出版传媒成熟营销渠道进行推广,这类图书往往因为西方读者对作者知名度、熟悉性和文法的认可而成为图书市场的热点,从而提升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质量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 2011-10-18.

[2] 新华网.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2-07/10/c_123391822.htm,2012-07-10.

[3] 新华网.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3-07/10/c_124986802.htm,2013-07-10.

[4] 韩英,章军杰.《贸易逆差区域失衡与文化安全——入世以来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问题与反思》[J].东岳论丛,2012(9).

[5] 张建英.《浅论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中国商贸,2012(3).

[6] 金炳亮.《给文化安全加把锁》[J].编辑学刊,2005年(1).

[7]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8] 余秋雨.《何谓文化》[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9] 王岳川.《大国形象与中国文化输出》[J].花城,2007(5).

[10] 王岳川.《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