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教育时代应用型教材建设研究
2013-12-29童宁
[摘要]大众化教育时代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使人才培养模式发生重大变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重大课题。教材建设必须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通过应用型教材建设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教材建设在确定使用对象和谨慎选择作者的基础上,应做到简化理论、突出结构、引入实践、注重案例,同时网络拓展资源建设也是应用型教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教材;实践;拓展资源
[作者简介]童宁,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大众化教育使人才培养模式发生重大变革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全国高校招生人数连续若干年大规模增加。1998年我国高校录取人数为108万,时至2011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已达675万。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供给,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急需进行与市场需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改革。
“精英教育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方式趋同,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所有的高校都希冀于向“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看齐,专科要升本科,本科力争硕士点并强攻博士点;地方院校要在短期内完成“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研究型”大学三级跳。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就业市场对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大量理论研究型人才就业困难。
“大众化教育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不仅需要理论研究型人才,更需要具有动手能力、实践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经济高度扩容的必然要求。
面对这种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根据这一要求,大量普通本科院校甚至包括部分“985工程”“211工程”院校都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由此可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向多元转变,从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乃是大势所趋,并且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深化。
二、高校教材建设必须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教材服务于教学,同时又是教学成果的体现形式之一,因此教材建设必须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传统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为理论型人才培养服务的,随着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向多元转变,传统教材的不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理论讲述过于繁杂,教材有越编越深、越编越厚之趋势
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应用是中国高校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反映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就是作者唯恐讲述不够全面、不够前沿,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理论素养,从而直接导致教材的厚度在不断增加,难度在不断加大。然而对于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本科生,特别是应用型学科的本科生而言,铺天盖地的理论灌输,不仅不能使其更好的掌握学科理论,反而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其理论学习困难。这种教材编写模式脱离了学生对教材的真实需求,也不能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实践应用环节被忽视或轻视,导致理论与应用脱节
从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来看,应用型专业远远多于理论研究型专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理应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甚至是主要环节,反映在教材中应该是有相应篇幅的实验、实践、实训环节,而传统教材恰恰与此相反。
教材建设相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滞后,反映在教材出版市场上则是教材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理论型教材充斥市场,供过于求,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应用型教材数量少、质量低,不能满足应用型教学需求。
三、应用型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探析
1. 应用型教材建设的使用对象
一本教材不可能满足各类高校的全部需求,建设应用型教材必须明确教材的使用对象。应用型教材主要面对二本、三本院校的应用型专业,这类院校和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选择企事业单位就业,这些单位对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对理论研究能力要求较低。因此,这类院校和专业对高质量的应用型教材有迫切需求,是应用型教材的主要使用对象。
2. 应用型教材建设的作者选择
教材建设必须有适合的作者团队。第一,应用型教材是注重实践的教材,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材,因此应用型教材的作者必须具备社会、企业实践经验,能够将书本理论应用于生产、经营等实际工作中。第二,理论、实践与教学的结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参与应用型教材编写的作者应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较深入的研究,同时能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并取得一定的培养经验。好的教材是以千锤百炼的教学实践为基础的,在确定作者时要注意区分“研究型”和“教学型”作者,选取长期活跃于教学一线的学者担纲主编和副主编。第三,写作态度是影响教材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只重视作者在业内的知名度和声望,而忽视其对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就往往会导致有好的选题、大牌作者却不能创造优秀教材的失败结局。因此,应用型教材在作者遴选时要特别注意作者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认可度、参与度以及对这类教材编写的责任感和热情。第四,在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基础上,作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知名度、丰富的教材编写经验会进一步保障教材质量,并对未来的市场推广产生有利影响。
3. 应用型教材建设的内容设计
传统教材是在精英型、理论型人才培养的思维定式下进行编写,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讲述面面俱到,而忽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习需求是传统教材的普遍特征。应用型教材服务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市场需求,应在内容设计上注意以下方面:
(1)简化理论叙述,突出知识点结构关系。简化理论叙述要求教材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冗长的语言叙述,力求平实简洁。这就要求教材在理论讲述中以“够用、适用”为“度”,主要教会学生“是什么”和“怎么做”。在教材写作过程中还应注重突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本科生是初学者,突出知识点结构关系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理论、基本框架,从而在宏观上把握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理论的简化、清晰的知识结构能为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有助于日后的自我学习,同时也为应用型教材着重强调的实践教学留出更大的空间。
(2)引入实践模块,突出实践环节。实践是学习的重要环节,离开实践,理论学习难以深入,甚至变得毫无意义。对于应用型学科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则更为突出。因此,没有“实践”、不能让学生“动起来”的教材很难产生学习效果。在教材设计中,必须把实践环节作为一个重要的模块纳入教材体系,使之成为教材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而在教材结构上颠覆传统模式,推动教材改革。目前很多学校的很多专业(特别是应用型专业)都已经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引入课堂,大量的校企合作、阳光课堂(即走出教室)纷纷进入教学实践,这些有益的经验都可以经过加工整理介绍进教材体系。
(3)重视案例选择,通过案例使教材贴近实践。案例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案例的安排和选取在应用型教材编写中至关重要。在什么地方,安排什么样的案例,什么篇幅的案例,必须结合课程的特点、教学的规律、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点做出合理的安排。作为应用型教材,为了更好地通过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走向实践,在案例选取上应倡导选取那些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案例。
4. 应用型教材的网络拓展资源建设
拓展资源建设,特别是网络拓展资源建设是目前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趋势。如前所述,应用型教材编写在理论讲述方面必须进行精炼和简化,这就进一步要求应用型教材在拓展资源建设方面应予以适当的补充和加强,以满足有深入学习需求的学生要求。拓展资源最好以网络资源的形式出现,以便于内容的及时补充和更新,便于海量内容的储存,便于降低出版和购买成本。同时,应用型教材是强调实践的教材,将拓展资源放在网上,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网络互动的平台,可以促使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实践。网络平台也将成为出版者、编写者、使用者之间沟通信息、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的有效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