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的冷思考
2013-12-29本刊编辑部
出版广角 2013年13期
201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要求的重要一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在巩固与发展全民阅读八年成果的基础之上,一手抓建立健全全民阅读长效机制,一手抓深入推动各种形式的群众阅读活动,将全民阅读铸造为服务大众、惠及后代的文化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最新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受报纸阅读率下降等影响,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6.3%,比2011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30个城市相继设立了定期举办、持续发展、面向大众的读书节,北京、上海、深圳、东莞、青岛、苏州、宁波等一些经济水平较发达的城市,阅读活动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从数据上看,我国全民阅读推广稳步向前发展,但是否表明我国已经进入阅读大国了呢?
全民阅读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许多国家都把全民阅读作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国家行为加以推动。我国政府也不例外,已经将促进阅读纳入文化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全民阅读真正实现“全民”的道路依然很漫长,公共文化建设、阅读环境构建、阅读活动的长效机制、公民的阅读意识提高等问题,依旧是全民阅读推广的拦路虎,实现这个愿望不单单要出版社付出努力,甚至需要其他行业、其他产业的协助、联动,否则推动全民阅读的则容易成为噱头、空谈,患上“疲软”之症。本期专题一起探讨全民阅读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使其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趋利避害,将其积极意义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