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者愈强”形势下,高职教材出版的发展路径

2013-12-29王华祖

出版广角 2013年15期

[摘要]高职教材出版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劳动出版社等大社,中小出版社的出版空间日渐萎缩,在这种形势下,中小出版社的高职教材建设发展成为业内广泛思索的课题。中小出版社要改变高职教材“强者愈强”的出版格局,寻求自身发展的发展路径,必须充分调研,关注教改动态,找好选题建设的切入点,然后集中开发,同时配备合理的市场营销战略,开发具有稳定性和成长性的区域。

[关键词]高职教材;强者愈强;中小出版社;现状;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王华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一、高职教材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总体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学生人数近年虽因适龄人口的下降呈紧缩趋势,但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学生基数,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因此,高职教材的开发建设依然是较有吸引力的“蛋糕”。但作为一个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开始出现的“蛋糕”,其开发主体——出版社对它的分割态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国”字头出版社“强者愈强”。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劳动出版社这三个“国”字头出版社,通过多年经营,成为中国高职教材领域的“三巨头”。其中,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教育部所属出版社,其出版的高职教材品种涵盖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的所有学科,在品种上是中国出版界当仁不让的“霸主”;机械工业出版社作为机械工业部所属出版社,在机电大类高职教材板块傲视群雄;劳动出版社作为劳动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前身之一)所属出版社,在技能鉴定上具有天然优势,因此在中高职工科类教材板块尤其是技能考试和培训类教材上独占鳌头。其他具有类似特点的出版社还有人民卫生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等。

2. 地方出版社退出竞争。地方出版社在高职教育兴起之初,曾在高职教材领域有所涉足。但随着出版资源的开放、出版域值的降低以及出版利润的稀释,地方出版社无论在影响力还是在资源上都不占任何优势,逐步丧失了高职教材开发建设的积极性,渐渐淡出这一“蛋糕”分享者的队伍。这一类出版社代表有各省区市的科技出版社、教育出版社等。

3. 大学出版社“单个突破,薄利多销”。大学出版社参与高职教材建设往往有以下三种情况:①依靠母体大学的学科影响力开发相应板块的图书,并在该领域高职教材的市场份额中占有较高比例。这一类的典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类图书,人民大学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和立信会计出版社的财经类图书。②秉持“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以低折扣追求码洋的量级,从“国”字头出版社“虎口夺食”,在高职教材这一“蛋糕”中分一杯羹。这一类型出版社典型的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③依靠多年的执著,培育一定的合作院校和作者资源,在区域高职院校中拥有一定影响力。这一类出版社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江西高校联合出版社等。

4. 民营资本“蜂拥而入”。高职教材因其编写门槛不是很高,民营资本纷纷加入逐利的行列。高职基础课又因其量大而成了民营资本高度集中的领域,尤以公共英语等为甚。民营资本的加入活跃了市场,但也进一步使市场的竞争加剧,导致了一些不规范现象的出现。发行折扣和市场促销手段对大出版社影响不大,但会进一步使中小出版社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它们吞咽着自酿的苦果。

二、形成目前出版社“强者愈强”格局的原因

分析高职教材出版态势形成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 中国出版社的分级制度。中国的出版社主要分为国家级出版社、地方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国家在成立出版社时主要考虑文化建设的需要,本无级别之分,但在现在的一些机构尤其是高校,出版社的类别也与科研紧密挂钩,一些国家社的分值明显高于其他中小出版社。这就诱使作者倾向于使自己的作品在国家社出版,从而形成了作者资源的大社趋向性,根本上导致大社“强者愈强”,中小社愈来愈弱。

2. 高校教材的规划体制。国家每隔几年就会组织申报规划教材,这样的规划名目有“教育部规划教材”“创新教材”等,本意是提高相关教材的质量,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字头出版社作为相关部委直属部门,在申报这些规划教材时具有天然的优势,其中选中率相对较高。使用教材中规划教材的数量是学校评估的重要指标,这就为规划教材的市场占有提供了政策支撑,因此,谁拥有规划品种的多数,谁也就拥有了教材“蛋糕”的多数,这是导致大社“强者愈强”的政策环境。

3. 出版资源的差异。国家对书号出版资源实行“配给制”,近年虽有所宽松,但大社书号资源的获得相对于中小出版社容易得多。此外,国家相关出版基金、奖项等的审核单位多在北京,相关大社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都具有其他出版社不可比拟的优势,这是导致大社“强者愈强”的资源优势。

三、中小出版社高职教材建设的路径研究

基于以上的原因分析,中小出版社在高职教材建设方面的形势非常严峻,要想在高职教材市场上有所作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避强补缺,着眼新专业。高职教材品种数以万计,但大多集中在一些传统学科,尤其是招生人数相对较多的专业。近年高职教育不断发展,新专业层出不穷,至今已发展出近千个专业方向。这就出现了某些专业教材低端重复,而另一些专业教材却相对稀缺的现象。究其原因,其实还是市场这一指挥棒调控的结果。事实证明,正是这些大社眼中的“鸡肋”,反倒是中小出版社可以有所作为的着力点。因为这些模块往往竞争相对较小,教材选用范围有限,发行折扣可相对较高,运营成本相对较低,从而利润率较高,无论在码洋还是在利润上都有相当大的空间。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高职日语教材和艺术专业教材。

2. 重点突出,集中建设。中小出版社在确定好建设的高职教材选题模块后,应重点建设,力求组织好该领域的知名专家,把相应的教材品种做全,努力达到“只有你(学校)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没有我(社)提供不了的教材品种”,从而扩充教师选择的余地,降低推广成本,提升市场占有率。

3. 关注教改,力争先机。近年高职教育相继提出多种教育理念,包括理实一体化、双证融通、项目一体化、基于工作过程、案例教学等。所谓“船大难掉头”,大社要推行一种新的出版理念,可能需要考虑库存、原有市场等多方面因素,运营成本相对较高。但中小出版社则相对灵活,可以及时围绕市场需要抢得先机,如能注重巩固,则能在一定时间内在相应领域获得先发优势。

4. 定位区域,深耕细作。中国职业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相对集中,如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人口教育大省,但这些省往往也是大社重点屯驻之地,市场竞争相对激烈。而边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学校相对较少,因此往往被大社所忽略。如果中小出版社能对这些地区作些部署,借鉴“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加强推广力度,往往会取得意外的惊喜。

5. 加强品牌建设。品牌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美誉度尤其重要。中小出版社应注重自身品牌建设,尽可能减少一些粗放式的合作出版模式,避免低折扣恶性竞争,维护市场的有序发展。只有建立品牌,培育出良好的出版环境,得到教材使用院校的认可,中小出版社才有安身立命之处。

6. 主动出击,谋求政策机遇。规划教材的评选和相关基金的立项申报主要集中于中央部委,中小出版社如能推动相关部委把审批权限下放至各省市,由相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评定或评定后统一提交中央部委备案公示,定能推动中小出版社及地方出版社的发展,也能充分促进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这一方面,浙江省教育厅的做法值得借鉴。它们对一些出版社进行了指导评级,其中被评为A类的既包括“国”字头出版社,也包括一些大学出版社。在规划教材方面,它们也推行了自身的规划体系,在计算高校教师科研积分时作为参考。这些举措促进了浙江省文化发展的繁荣。

综上所述,中小出版社要改变高职教材“强者愈强”的出版格局,寻求自身发展的发展路径,必须充分调研,关注教改动态,找好选题建设的切入点,然后集中开发,同时配备合理的市场营销战略,开发具有稳定性和成长性的区域。此外,出版社还需注重自身品牌建设,谋求政策支撑,力求获得编者和使用者的双重认可。只有这样,中小出版社才能突出重围,开辟出高职教材的建设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华祖.浅析影响高职教材优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J].出版发行研究,2011(11).

[2]张志军等.高职教材的现状与趋势[J].编辑之友,2011(2).

[3]潘春燕.适应教学改革要求,作好高职教材开发[J].科技与出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