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学的多样化阅读及其价值品格

2013-12-29吴海进

出版广角 2013年15期

[摘要]受大众传播技术手段的影响,文学阅读方式出现了多样化趋势。纸质阅读中的文化传统、网络阅读中的即时参与、声像阅读中的视听想象和跨媒体阅读中的立体场景体验,彰显了多样化阅读在当今时代的不同价值品格。多样化阅读为文化复兴、文化强国、传播正能量提供了重要的传播平台。

[关键词]多样化阅读;价值品格;纸质阅读;声像阅读;网络阅读;跨媒体阅读

[作者简介]吴海进,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

[基金项目]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当代贵州文学发展向文学传播转向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GZYB45。

大众传播技术手段成为当今时代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深深地影响了文学阅读方式。纸质阅读、网络阅读、声像阅读和跨媒体阅读一起构成当代文学消费的立体景观。不同的阅读方式使文学消费者对文学品格的认识存在差异,进一步对其获得的精神体验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多样化阅读方式的交织情形,一方面反映了传统文学观念与现代文化观念的碰撞与融合,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多样阅读作为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文学日渐被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审美对象之一,消弭了其边缘化的尴尬境遇。从一定程度上讲,文学的商品属性与文化属性很好地成为一个信息复合体,融入科技、知识、心理、观念和价值等诸多内容。因此,多样化阅读蕴含着多元性的价值品格。

一、纸质阅读与文化传统

通常我们谈文学阅读,往往是指纸质阅读。这是文化传统传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积淀反应。纸质阅读是一个动态的文学接受过程,人们抱着审美、求知、受教、批评、借鉴等阅读动机,纷纷参与到文学作品再创造的活动当中,依据个人经验、学识与文本进行着亲密且富有个性的对话与交流。按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就是在这一次次不同的交流、对话中逐步形成,才使其在流通领域获得自己持续的生命力。由于文学作品是由单一、抽象的文字符号构成,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定要借助想象、理解、思考等个人情感活动才能将其审美对象还原为具体可感的具体事物,并领略文字符号及其塑造出来的对象背后蕴含的旨趣与可能产生的韵味。这体现读者的主体性差异。

读书是有传统的。书籍是古代先贤思想和精神的载体,是供后世习读的典范。当书籍以纸张方式出现之后,从读者角度来看,对其阅读心理有着一种暗示作用,对其阅读行为也有一定的约束力。“纸质阅读方式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沉思,纸质阅读的内容由于受其出版印刷的精选与限制,其实质是人类经典文化的沉积。”[1]因此,在纸质阅读中形成一个能使读者沉下心来集中精神、能引发读者各种阅读情感的思维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文字固定、版面不发光且具有悠久阅读传统的纸质出版物,较当下各类数字阅读设备更能实现这一空间的生成:一本好书,一盏香茗,不受空间、时间、阅读姿势的限制,不受电子辐射,眼睛不因屏幕光线刺激而受累……在这种舒适的阅读氛围里,读者摆脱了来自心理与生理上的干扰,进入一个“虚静”状态,全神贯注地对文学作品的深意进行细嚼慢咽的体会与感悟,对人精神的涵养有着巨大的作用。

虽然,随着网络、智能手机、各种数字阅读器、电纸书处理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日益勃兴的数字化阅读对传统的纸质阅读造成一定的冲击,虏获了大批青壮年读者。但不可否认,纸质阅读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人文底蕴,人们由此形成的传统习惯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文化心理,在数字技术当道的当代社会里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人们传统的文化意识里,读书看报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单纯的字面信息,在更深层次的心理上,手捧墨香书卷的纸质阅读行为还包含着享受独特阅读体验、提高精神境界、丰富内在心灵与追求智慧的情感要求。另外,由于纸质出版物在面世前都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筛选、编辑、修改、审查等工序,出版后又不像一般网络文学作品那样可以随意增删、任意改动,其思想的深刻性、情感的深沉性与艺术技巧的纯熟性,在整体上明显超过了审查松散和创作自由、随意的一般网络文学读物。因此,纸质文学作品依旧成为众多文学爱好者首选的阅读对象,纸质阅读依旧在人们阅读方式多样化的当下占有一席之地。使大众在纸质阅读的人文传统中细细品味文学的艺术魅力与丰富的人文价值,是它最大的精神品格之一。

二、网络阅读与即时参与

网络阅读已成为当下大众了解资讯、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在文学阅读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自身关注的文学信息,如作家作品、作品评论、作品宣传报道、作品获奖情况等,继而在各类相关的文学网站、博客、BBS论坛、资料共享网站等网络平台里免费或廉价阅读、下载大量在线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或信息是以数字化的超文本形式出现在各个网页上。根据美国学者托德·尼森下的定义,所谓的超文本就是指“一种非连续性的书写文本,即分叉的、允许读者作出种种选择,最好在交叉屏幕上阅读的文本”[2] 。超文本最大的特点是拥有许多超链接,这些链接能将众多不同的文本同当前页面上的文本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无中心、开放式的网络结构。任何一个当前的文本只是这张网上的一个节点,而各个链接则是连接节点与节点之间的线。读者只要在任意一条链接上轻轻一点鼠标就可以从一个文本穿行到另一个文本,从一段叙述中跳跃到另一段叙述中,领略阅读的无限丰富性与可能性。利用搜索引擎,众多与之相关的具有超文本的信息就自动显示,任由阅读者自己选择,从而开阔自身的阅读视野,实现当下广泛文化活动的参与功能。

但网络是一个超大容量的信息海洋,一个作家只要有点名气就会在这海洋里拥有一滴水的位置。读者只要在“中国作家网”的站内搜索框里输入他们的名字,与他们相关的文学信息就可尽收眼底。如肖勤小说《霜晨月》有网络连载版,有李鲁平写的关于该小说的短篇导读,以及文学评论家施战军为该小说写的评论《这一个世界有多深广》等。同时关于这些作品的具体出处,该作者在其博客里也都有详细记载。感兴趣的读者大可顺藤摸瓜地对其展开深入追踪,领略网络阅读中“曲径通幽”的乐趣。

当然,并非所有的网络阅读都是无偿阅读,一些专门性的文学资料网或期刊网,还是要向读者收取一定的阅读费用。这种阅读费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象征性的费用,以财富值、分数、Q币等形式出现,主要出现在各个资料网上。如想在新浪·爱问共享资料网中下载某些文学作品,读者就要付出该资料上传者所规定的分数值。读者为了挣取分数值,势必也要加入上传资料者的行列。这无形中就会使得某些文学作品在网络阅读中流传开来,像赵剑平的《困豹》、王华的《桥溪庄》等人气指数高的小说,都会因读者的需求而在资料网中获得更大的传播空间。另一类是手机话费、银行卡、支付宝等在线支付的实质性费用,主要出现在数字期刊网或数字图书馆里。相较于普通的易篡改的网页文本阅读,这种有偿的纸质文本的电子化阅读,是凭借文本所具有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去赢得读者的。

相较于封闭的纸质阅读而言,网络阅读实现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间开放式的即时互动,将文学阅读开辟的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私人空间拓宽为一个群体性的公共空间。读者在网上阅读完文本后都可以在网页的留言板上写上自己或褒或贬的评论意见,虽然大多都是感性的只言片语,却生动活泼、简洁明了,给予作者信心与勇气,对其今后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网络文学文本是一种动态文本,作者可以根据读者反馈的意见对文本进行不断的修改,读者也可以通过转载的方式在自己博客中对该文本进行合乎己意的“二度创作”,实现自己对文学活动的参与。可以说,网络阅读在一定程度上销蚀了读者与作者的界线,即作者可以成为阅读留言的读者,留言的读者也可以成为文学文本再创作的作者,二者可以在相互学习与借鉴中不断碰撞出创造的智慧火花,共同推动文学创作。

三、声像阅读与视听想象

声像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以接收声音为主、图像画面为辅的符号信息系统的现代阅读方式,如电视散文和网络声频朗读作品等。当今,看电视、玩电脑占据着人们娱乐、休闲的大部分时光,电视、电脑其输出的各种直观、动感的声像符号正以空前强大的力量冲击着人们的视听感官,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声像阅读与人们的视听感官想象紧密相连,对身处巨大社会压力下大众缓解内心的焦虑和紧张有着重要作用。那些压力大的人也乐于接受声像的刺激或安抚,在声像阅读中获得自我身心的平衡。文学阅读的首要意义是“悦读”,即通过阅读让人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身心愉悦与精神的放松。在这种生活方式下,以抚慰心灵、提升人生境界为己任的诗歌、散文纷纷走上与电视、电脑联姻的道路,在保留自身文学语言的同时又融入屏幕载体中的声画元素,于光影流动中获得新的内涵与魅力。

那些曾被大众誉为“盛宴后一杯香茗”的电视与网络声频诗歌、散文,在馥郁芬芳的文艺氛围中自有其独特的琴心雅韵。它们由画面形象、音乐音响与诗文朗诵、文字字幕三部分构成,通过三者水乳交融的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了中国文人所追求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理想。相较于平面文字和网络文本阅读,画面的生动形象打破了以往的纯文字阅读模式,读者随镜头的移动、光影的流转,生发出内心深处更为深远的文学想象。音乐音响则将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流动声音化,让读者在听觉中感受文本思绪节奏的飞扬;而诗文朗诵,语句的拉长、停顿以及或洒脱或平淡或感伤的语气,又会令读者在文学悠远绵长的韵味中沉浸、徘徊。加之,声画的隐喻性合一或分离,电视诗歌、散文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内涵无限丰富的诗意性审美空间,而读者的灵魂就在这空间的游弋中实现与文本作者、诗文朗诵者以及诗文意象的心灵对话。

一般来说,文字文本的写景抒情散文,主要依靠文字的内涵与韵味打动人心。这就要求读者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与艺术修养,否则很难进入文字营造的艺术氛围中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而电视与网络声频散文,则可以将文字中蕴含的意味通过画面直观地表现出来。同时,画面所配的音乐与文章朗诵者的声音融合在一起,通过音量大小的调节将文本中的情感传达到读者心底,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如喻子涵的《黑湾河的月亮》,若要改成电视散文,读者将会借助画面从不同角度直观地感受到梵净山中月亮的清辉,在充满诗意的乐音与朗读声中体会到自身心灵的宁静与清朗。同时,随着画面中月的移动,读者的思绪也会跟着梵净山的溪流静静流淌,尘封的心会因感受到月光温柔的抚慰而变得敞亮起来,像作者一样体味到梵净山月亮的无穷魅力及其蕴含的诗性精神。

四、跨媒体阅读与立体场景体验

跨媒体阅读是指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对同一种信息内容进行阅读的生活方式。大众根据不同的需求会选择不同媒介载体的文本样式进行阅读,或者同时阅读多个媒介中的文本,以求最大限度地把握信息,实现读者立体化的阅读需求。同时,跨媒体阅读促使人们形成一些新的社会行为,如上影院观影、去话剧院欣赏话剧、在公交车里看电子书抑或看碟片、上网看依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等。

从信息确认的角度上看,跨媒体阅读方式是一种典型的互文性阅读。互文性即指一个文本包含着若干个文本变化的排列组合,变现出一种文本间性,在一个给定文本的空间中,从其他文本中来的几种声音相互交织、中和[3],从而进一步将文本形成要素和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外部文本作综合考察。以三国为例,史书有《三国志》,小说有《三国演义》,电视有《三国》电视剧和《百家讲坛》栏目中关于三国历史的讲述,电影有《赤壁》,网络游戏有“三国系列”等,这些文本形成一个巨大的互文,读者阅读这些不同符号系统的文本,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系统调动起来,进入一个文本的立体场景中去体验关于三国的历史、文化、人物。从这个意义上讲,跨媒体阅读方式使我们的生活与意识不断发生改变。提倡个性自由、注重感性经验与关注当下世俗生活使今天的文艺消费形式日趋视听化、多元化,大众不再满足于过去信息的一元正解,他们更希望通过多种媒介渠道对同一信息展开多元解读,从而达到开拓眼界与丰富自身时尚生活的目的。

如肖江虹的小说《百鸟朝凤》,里面描写农村唢呐技艺在市场化经济背景下没落的全过程,深受读者和电影导演欣赏,后被吴天明导演买下小说版权,并着手拍摄成同名电影。小说搬上荧幕后,观众可以在古朴苍劲、凄婉动人的唢呐曲“百鸟朝凤”中看到传统乡村艺人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尴尬的生存处境,真切感受到民间风俗的解体及其技艺的濒危。受众阅读文字文本和观看电影文本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文本后,可以阐发不同的问题,充分调动文学阅读主体的思考积极性,提出不同的保护民间技艺和改善民间艺人生存的解决措施。

跨媒体阅读方式所带来的立体场景体验,更能提高文学影像效果,对提高文化的正面感召力也有着综合作用。从阅读者角度看,跨媒体阅读方式容易培养受众的差异性思维,在进行比较后寻找文本意义和价值的异同,这对文学的鉴定和研究都具有启发性。

在当今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文学阅读方式也出现多样化,具有多样性品格。但是,受市场中拜金主义的影响,文学产品中也出现了一些“糟粕”。因此,对阅读者而言,无论采取哪种阅读方式,对其内容的审定则显得极其重要。在我国提出文化复兴、文化强国、传播正能量的历史关键时期,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工作者理所应当地承担起时代重任,要为不同阅读方式的受众提供健康、文明、爱国、有梦想的文本。这样才能让多样化文学阅读群体受到正能量的感染与共鸣,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鸿娟.浅议青少年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的选择[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10).

[2]George P. Landow. Hypertext3.0:Critical Theoryand New Media in Era of Gobalization [M].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6:2-3.

[3][英]拉曼·塞尔登,彼得·威德森,彼得·布鲁克. 刘象愚译. 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