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共存
2013-12-29陈天竺
在文摘类期刊的市场中,大批新生力量的加入使文摘期刊市场变得更加多元、更加细化,这对于整个文摘期刊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了繁荣背后潜伏的危机。
目前,国内文摘期刊仍处于平稳发展与市场洗牌双线并进的格局之下。在新媒体的浪潮下,作为信息集大成者的文摘期刊,如何应对同样以海量信息和精确检索著称的网络媒体?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求生存、谋发展?笔者从文摘期刊自身入手,分析文摘期刊的生存环境、发展现状、面临的危机,以及新媒体对文摘期刊发展的影响,从而尝试探索一些对策。
新媒体浪潮下文摘期刊的困境
在文摘期刊的市场中,大批新生力量的加入使文摘期刊市场变得更加多元、更加细化,这对于整个文摘期刊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了繁荣背后潜伏的危机。与原创期刊相比,文摘期刊具有稿源充足、操作简单、进入门槛和成本都相对较低等特征。这样的特征使文摘期刊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首先,内容同质化。纵观创效的文摘杂志,不管是老品牌还是新力量,唱主角的仍然是人生励志类。相近的内容定位,相似的编辑模式,相同的稿件来源,最终导致这些杂志“千刊一面,千刊一文”。其次,缺乏独创性是文摘期刊发展中的一大致命伤。被动地选稿、被动地摘录使文摘期刊的内容质量取决于稿源的好坏,对供稿方的依赖性强。这导致各期的内容质量良莠不齐,而且使文摘期刊难以突破自我,难以寻求更新和更好的发展空间。再次,现今社会信息处理整合筛选并非文摘期刊的专利,加之社会上可供文摘期刊刊登的好文章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文摘期刊尤其是综合文摘期刊过多势必造成读者流失和内容撞车,进而导致文摘期刊发行量和收益的普遍下滑。由于市场蛋糕的大小是不变的,新媒体的出现必然与传统媒体产生竞争,分流一部分受众。读者数量的减少,必然会影响传统文摘期刊的发行量,进而影响到广告等各个方面。
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和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形式正在飞速改变着人们的阅读行为。当下,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的信息海量,加上传统媒体借助网络发展其电子版、网络版,在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下,其新鲜体验和获得信息的快捷度,对受众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新媒体以其成本低、传播速度快、便于检索、范围广、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迅速占领了读者的阅读市场。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促使读者认知方面的改变,这对传统的文摘期刊来说是致命的冲击力,使得传统文摘期刊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
新媒体浪潮下文摘期刊的出路
在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经常说没有了时效性,新闻就失去了意义。事实上,目前我们面对的问题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过剩,很多信息的价值并未得到完全开发,信息堆砌成了目前新媒体发展之后面临的新问题。要使信息的价值最大化,更好地传播给读者,更吸引读者,就需要编辑进行高质量的策划和编辑加工。因此,越是在资讯极度丰富的情况下,人们越是需要高质量、能沉淀下来的媒体表现形式。笔者认为,面对新媒体浪潮的冲击,文摘期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型:
第一,文摘期刊必须具有思想的力量才能对读者产生影响。要增强文摘期刊的思想性整合力度,加强杂志本身的思想性、个性,提高文摘期刊编选的技术含量,主动进行内容策划。文摘期刊向来以信息量见长,以“杂”为特色,但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如果仍然一味地满足于“杂”,一味地追求信息量大,很容易让读者觉得缺乏重点、缺乏深度,使文摘期刊的特色变成了自身的短板。传统的文摘期刊不能停留在仅仅提供信息、满足阅读的层面上,而必须运用自己独特的观点、视角、思维,进行巧妙策划,以深刻的编辑方式促使读者思索,拓展读者思路,开启读者智慧,提升读者境界,从而铸就自己独有的精神内核。带有明显策划意识的编辑方式能够使相对滞后的文摘内容更加鲜活,更多地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杂志应是“杂”而有“志”的,其“杂”反映的是共性规律,其“志”表现的是个性法则。要加强文摘期刊的“思想性”整合力度,除了保持“杂”的特点,还要在“志”上下功夫。“志”如一条红线,是杂志的个性和特色的脉络,贯穿其中,融为一体,终成风格。具体表现在立场、态度、观点等方面,用个性的方式映衬个性的特征,升华为杂志的风格和特色。具体操作上,就是要增强策划因素和编辑力度,实现“优选”,把文摘期刊整合信息的功能发挥到最大,以此形成杂志独特的风格,培育品牌的差异竞争力。
第二,稿源质量决定期刊的发展。对于文摘期刊来说,原创应该是一种独具特色、精益求精的编辑方针,原创作品必须是转载作品所不可替代的精品,这样的原创才有意义。要保证原创作品的“独特性”和“精品性”,必须有一流的编辑策划和一流的作者队伍。这样的原创作品才能为文摘期刊塑造并不断强化自身特色和风格作出关键性的贡献。在开发原创稿源方面,《读者文摘》的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读者文摘》的编辑曾多达200多人,而且特约编辑和作者均是各个领域的专家,这些专家的文章使文摘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读者文摘》在美国拥有35家杂志的独家转载权,几乎涵盖了所有美国大牌杂志。目前在我国,获取独家转载权对于许多文摘期刊来说几乎不大可能,但也应通过联系签约作者与一些报刊建立战略联盟等手段,积极拓展稿源,才不失为比较现实的解决方案。在开发原创稿源和挖掘作者资源方面,国内也有成功的例子。早在2003年,为获得国内一流作者的支持,与作者建立起长期的信任与合作关系,《读者》便和121位国内知名作家签约。在多媒体出版势头不断壮大,数字版权问题频频涌现的新形势下,《读者》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到了危机和机遇,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签约活动,与国内700多位华人作者进行了签约或重新签约。这在《读者》的发展历史上是重要的一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按照《著作权法》依法办刊。主动出击,进行一些有益尝试,比如,做多种媒体的版权代理。在现行《著作权法》条款下,文摘期刊可以十分轻松地转载他人作品。随着知识产权意识和供稿方版权意识的增强,以及《著作权法》的不断完善,转载使用首发作品的限制会越来越严格,因此要未雨绸缪预先制定对策。根据美国《读者文摘》的经验,有专家指出,文摘期刊可以通过加强与原创报刊的合作,同时尝试与一些报刊建立战略联盟以便继续转载。就目前情况来看,在我国当下的条件下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因为建立战略联盟更多只是文摘期刊的一厢情愿。文摘期刊在发展过程中,很多作者和刊社都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与合作关系。面对一些作者对其作品的版权维护诉求,尤其是数字版权维护诉求,文摘期刊应该把握时机,基于作者对该文摘期刊品牌的信任和在读者中的美誉度,以及海量的作者信息资源,将自己拓展为文字作品的版权代理。通过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授权,取得自身合法使用作者作品的权利,同时作为中介,向其他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输出具有版权授权的合法数字作品。这样,文摘期刊不仅能够消除未来发展的巨大隐患,掌握内容资源的使用权,同时还为自己开拓出一个更宽阔的商业空间。
第四,品牌延伸的打造。在文摘期刊数量日益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前提下,为期刊塑造清晰有力的品牌个性,无疑可以使读者更深层次地感受品牌,从而使品牌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品牌浓缩了社会价值,消费者通过购买和使用特定的品牌,自身也获得了品牌象征的价值。因此,消费者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我概念具有一致性的个性品牌。在目前信息众多、人们对阅读开始厌倦,已经把选择阅读产品当成负担的时候,品牌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文摘期刊的品牌价值根本在于办刊人要在期刊和读者之间建立起稳定而持续的交互关系,也就是读者对刊物难以割舍的体验。从某一方面讲,文摘期刊也会在读者对品牌的信任和依赖中得以生存。此时,文摘期刊可以发挥其编选优势,通过高品位、新视角、深剖析等优势重新获得读者的信任和依赖。
第五,适时调整思路,走多种媒体相结合的道路。目前,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出版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升,在数字化大潮前,怎么转型和盈利模式如何搭建是他们最关注的两个问题。出版业必将长期处于一个多媒体的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体依然有长久的生命力,但传统的文摘期刊只有发展自己独具的特色,并吸取新媒体期刊之长,才能在相当的时期内立于不败之地或与新媒体期刊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目前很多主流杂志都在新媒体出版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传统文摘期刊的变革,必须走向一种以纸质媒体为主打、多种媒体为辅的全新型复合媒体。
(作者单位:读者杂志社《读者》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