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
2013-12-29张生花邹国辉
[摘要]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数码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各种媒体领域,同时也加速了媒体融合的步伐。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新闻传播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本文对媒体融合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在此基础上就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影响;发展前景
[作者简介]张生花,九江学院信息技术中心;邹国辉,九江学院理学院。
[基金项目]2010年九江学院青年教师“建功立业”示范项目成果之一。
近年来,新闻传播的运作模式早已不再是原来单一的传播——接受的状态,而是向着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新闻传播的受众也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单一角色,而是越来越积极地转变为新闻信息的制作者和传播者。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深入细致地研究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不但有利于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可以使学术研究领域对市场实践领域的指导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准确性。
一、媒体融合的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可预见的将来,媒体融合的发展前景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媒体融合的信息检索方式更为便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各种媒体之间的融合现象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研究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不能把视野局限于当前媒体融合的现状,更应当对媒体融合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对媒体融合在可预见的将来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
一直以来,新闻传播都是传媒领域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与网络相关的各种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提升,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同时,在对新闻传播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融合的进程也日益加快,媒体融合又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整体运营模式和发展前景。新闻信息是依赖各种媒体进行传播的,由于网络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作用,使得各种类型的媒体相互融合的程度日益提高。尤其是近年来手机个人终端无线网络技术的大行其道,使得以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媒体形式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新闻传播模式日益显现出更加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媒体融合的关键因素在于网络技术和个人信息接收及发送终端技术的发展。随着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个人信息处理终端技术水平的不断升级,以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为代表的个人信息处理终端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个人信息检索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网络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使得网络数据库的信息存储量得到惊人的扩展,依靠网络搜索技术搭建的个人作息检索平台已经显现出极大的便利性和快捷性。但是,当前的网络检索技术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检索方式单一,大部分的检索引擎仅支持文字形式的信息输入方式。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发展,各种媒体形式不断融合,必然导致信息检索方式的进一步扩展。在将来的信息检索过程中,关键词将不仅局限于文字形式,可能加入声音、乐曲、图形等多种输入方式。同时,其信息检索结果也将以多种媒体方式呈现在受众面前。
2. 媒体融合的信息互动平台更为开放
由于媒体融合的不断发展,使得受众接收的信息无论从质的方面还是量的方面都得到提升。作为媒体融合的技术基础,网络信息技术和个人信息终端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影响着个体之间的信息互动。更为综合化和集成化的个体信息处理终端不但为受众提供更为优质的信息资源,同时也为个体间的信息互动搭建了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互动平台。由于网络技术与媒体融合的不断发展,信息接收者不仅可以采取多种媒体形式接收和获取信息,同时也成为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当前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模式不断成熟与完善,已经显示出更为高效和便利的信息互动趋势,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发展,未来的信息互动平台也必将显现出多媒体化和更开放的特点。
3. 媒体融合的终端软硬件设备更为个性化
在很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个人信息处理终端设备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以苹果和安卓系统为代表的手机软件系统也在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不久的将来,研发出一种集网络视频播放器、电子书、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网络电视、网络新闻实时播放软件、有声读物播放器、网上聊天工具、网络导航等一系列多媒体功能于一身的个性化终端软硬件设备已经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同时,更为个性化的终端软硬件设备不仅可以使个体信息处理者不再被动地接收信息,而且还可以自行制作新闻稿、图片、表格、录音、视频等信息,实现信息资源更为有效的利用和共享。由于可选择的媒体功能多种多样,必然导致上述的软硬件设备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特点。
二、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1. 媒体融合后新闻传播实现信源主体多元化
在当前网络传播以及数字技术的不断推动下,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借助MSN、QQ、BBS、播客、手机以及博客等工具,已经形成了多人对多人、个人对多人、个人对个人的传播网络,人个通过这些网络发布身边的新闻,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进而使得信源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伴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一信源主体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传者受众一体化成为我国新闻传播主体的特征。根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4次调查统计,截至2009年6月,全球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10亿,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亿多,网站有300余个,博客用户已经超过1.8亿。每天都有大量短信、图像、图形、文本、音频以及视频等发布,庞大的新闻信息源已成为过去传统媒体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主要对象。虽然提供信息这一任务主要由企业、社会团体以及政府等单位来进行组织,但是,从事发布新闻消息以及采集新闻信息的人员仍然是职业新闻工作人员。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专业媒体组织仍然占据十分重要的主导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正在逐渐将大众传播这一局势改变,在全世界范围之中,“草根记者”在重大突发事件现场所采集和发布的新闻,正在产生全球轰动的效应。
2. 媒体融合后新闻传播流程实现整合化
媒体融合条件下所产生的新闻传播必须要打破过去传统新闻传播业务的单一工作流程,要求在全方位运用技术以及所有媒体形态这一基础之上进行整合,建立全新的流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采编已经不是一报一台,而是采用跨媒体团队的合作方式,是各种各样媒体新闻生产流程的整合以及重组。整合化新闻采集一次性就能够完成,新闻的发布渠道以及加工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接收终端实现了统一,进而逐渐形成新闻产业链。尤其是整合化新闻报道也不再是单纯的电视台记者或报纸记者,而是集团组织之中为我国所有媒体进行新闻采集的专业记者团队,可以说是一个小组,这个小组所提供的新闻作品是多媒体形式,新闻录像、现场录音、新闻图片以及文字报道应有尽有。在团队作业这一基础和前提之下,新闻载体和新闻采集这二者相互分离,团队成果也不是某一个载体所独有,每一个媒体都能够在自身成套新闻产品之中获得最适合自身的那一部分,新闻传播整体效果最优化以及载体使用完全已经成为基本的目标。正是因为这些新闻产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新闻产品表现形态的差异、新闻产品角度的差异以及新闻产品内容的差异,才使新闻传播更加个性化,新闻内容更加全面化,新闻报道更加多样化,进而使得社会公众表达观点的权力以及社会公众发布新闻信息的权力等到充分尊重,新闻传播更加客观真实。
[1]程方平.求真担当是正道——从《关于记者:郭超人新闻思考》看中国新闻人才的培养[J].现代传播,2011(1).
[2]邓利平.论重大自然灾害中新闻传播的正向功能效应——从中央电视台汶川地震报道说起[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1).
[3]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中节目策划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中节目策划能力培养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
[4]包鹏程,汪伶俐.媒介融合对影视生产和传播的影响[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
[5]蒋冬青.新媒体对政府舆论监督的影响与引导策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