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出版=培养孩子

2013-12-29高飞

出版广角 2013年18期

纵观图书出版各类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方法,都与孩子培养极为相似,解开心扉“金钥匙”只有一把——沟通。沟通增进理解、沟通化解矛盾、沟通降低内耗、沟通提高效率。让我们图书在编辑的细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吧。

图书出版就像培养孩子。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学习进步、早日成才。作者和编辑作为图书的父母也同样有此期盼。图书与孩子一样,既有先天因素,也要后天努力。十指长短有不同,解决方法需对症。

“先天不足”的孩子

先天不足的孩子一般体质比较差,容易患病,父母要格外关注。书稿的“先天不足”主要是指编辑在书稿加工中的问题残留到发稿以后的情况,原因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技术层面的、也有沟通环节的,作者和编辑在后续就会大费周折。

第一,可以理解的难处。在正常情况下,编辑加工书稿过程中,必须将书稿中有疑问部分及时与作者沟通,待问题全部解决后才发稿。在出书周期比较紧,书稿加工的时间比较短,编辑与作者分处两地等不利因素下,发生“先天不足”的几率较大。这类“先天不足”的情况一般作者对作者样的修改量很大,通常是成段落的增减;或者编辑在加工书稿时已与作者进行了沟通,而作者拿到作者样后,希望把作品打造得更加完美,进行大量的修改。这就会带来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延误出书周期。由于作者对作者样改动量过大,势必造成作者样处理时间过长,从而延误出书周期。如果再遇到作者出国、出差、休假等特殊原因,延误的时间会更长。二是,增加出书成本。出版社为缩短制作周期,通常的做法是作者在处理作者样的同时,另一份(初校样)同时在校对环节运转。如果作者样修改量过大,将直接影响初校环节的实际功效。个别编辑在遇紧急书稿时,为抢时间,会安排生产环节:不等作者样返回,直接把编辑处理过(没有与作者样合并)的初校样进入二、三校环节,想利用校对环节看二、三校时间等作者样的返回,再合并处理。这种做法的结果是事倍功半,非但不能节省时间,反而让前面已完成的任务量重新返工,导致增加校次,增加差错率,增加制作成本。

第二,“容易忽视”的细节。齐、清、定是图书出版流程中对书稿的基本技术要求。编辑和作者常把齐、清、定的注意力放在书稿内容的学术性、逻辑性、完整性上,无意中就会忽视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内容。一是,图片的质量。图的功效是用语言难以替代的,能增强内容的说服力、实战型、真实感。编辑在加工书稿时往往只关注图文内容的搭配,却容易忽略图片的质量问题。从网上随便下载一张图,在屏幕上看起来不错,但它印刷以后可能是既粗糙又偏色的,因为屏幕的分辨率低,图的缺陷在屏幕上不容易被觉察。印刷对图片的基本要求体现在文件格式、色彩模式、位深度、分辨率四个方面。更进一步的要求是颜色、层次感和画质。二是,量体裁衣。为赢得读者的青睐,图书被打造成装帧精美、工艺考究、选材精良经典之作,同时换来的是高额成本的投入,而实际收益并不一定随之增加,不妨换个思路。我们每个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我们在购物时,同类商品,选贱不选贵;同等价位,选最大不选小、最多不选少,总之选物超所值商品,读者选书也如是。如何给图书量体裁衣,迎合读者的心态,给大家四句顺口溜:选材要适中,规格选普通,留白也钱赚,备货不轻松。选材要适中是指根据图书的实际用途,选择适当的装帧形式、印装工艺、用纸用料;规格选普通是指选择普通规格的正文开本、普通规格的纸张材质;留白也钱赚是指在版式设计时,适当留白凑成整印张(0.5印张、0.25印张、0.75印张均可),可增加图书整体美感,关键是降低成本;备货不轻松是指图书备货是编辑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包括备货数量和备货时点。

“松心”的家长

发稿后书稿在生产环节运转,为什么有的书稿能够按规定日期出书,而有的则不行呢?答案是多关心、多沟通,双方配合最重要。在工作中常常听到这么一种声音:稿子我都发了,怎么每个环节都要我去操心。持有这种观点的编辑多数也有自己的难处。比如,手中需加工的书稿多、出差等难以脱身的工作,但这不能作为不关心自己书稿进度的理由。孩子的成长不能光靠学校和社会,家长要承担主要责任。孩子送到学校上学,学校只是教学机构,家长绝不能以工作忙、自身知识基础差无法辅导等理由,把孩子往学校一放,对学习不闻不问,做个“松心”的家长。家长们应该都知道,再负责的老师也不可能对每个孩子都投入全部精力,也比不上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关切度。书稿在发稿后,交给排、校、印、装环节,就进入专门且专业的生产制作机构。每个生产环节和环节内部各道工序就是标准的“生产流水线”,对每本书稿处理都非常认真负责,不会有特殊照顾的现象。只有在编辑某本书对做出特别说明,各环节才会格外注意。为保证整个流水线的畅通,对流水线上的问题书稿,相关环节会先挑出来,由专人找相关人员解决,处理后再放回“生产线”重新排队制作。在生产淡季,问题能得到及时处理,但在生产旺季,问题书稿也会集中发生,书稿很难按计划日期出版。

“知子莫如父”书稿中的问题编辑最清楚,就需要适时留意书稿进度。从哪方面关注呢?给编辑提点建议:一是,发稿避开高峰期,紧前别紧后。在发稿高峰期之前3至5日将自己的书稿发到生产环节,可避开录入、排版、校对的“大堵车”。二是,根据自身书稿复杂程度,关注发排送校进度。例如:曲谱(五线谱)多、公式多、生僻字(造字)多、图片(彩色图、灰度图)调色都会影响排版速度、影响送校对时间。三是,关注作者样返回情况。编辑需密切与作者沟通,加快作者样速度,避免作者对作者样大删大改,尽量杜绝在二、三校样上改动过大。四是,在二、三校后要及时与生产环节沟通,检查书稿附件齐全情况(封面、书号、CIP、捆绑的子载体、备货数量、其他签批手续等),保证顺利发印。五是,对特殊需求提前做准备。如特种用纸、专用防伪标、书刊的非常规“零件”等要提前找好相关厂家,准备好相关手续和材料。

“包办”的父母

粗心的家长不能做,包办的父母更不能做。如今,图书出版中另一类现象“包办”也需要引起注意。这类现象多发生在重大选题、著名作者、作者挑剔、学术性强的选题等的书稿上,由于编辑非常重视,就会亲自下厂“盯”印刷、“盯”装订、亲自去纸库选纸,甚至把排版、校对的活儿都自己承担起来。当然,负责是对的,但做法值得商榷。父母对孩子的关心、负责绝不能转变成“包办”,替孩子整理书包、替孩子写作文、替孩子写作业。对书稿的“包办”让各环节无所适从,编辑每个环节都要求亲自过目,复核要求才能往下运转,造成生产进度停滞不前。其实,编辑把主要精力放在选题、组稿、书稿加工、市场推广,抽出点时间过问一下书稿进度,解决应急的问题就够用了,多者也无益。

图书的出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各环节之间各负其责、发挥专长、通力合作。要让装帧设计人员把艺术感、实用性强的书籍设计出来,让版式设计把最适合读者阅读习惯、最大限度降低阅读疲劳度的书籍设计出来,让绘图人员绘出清晰、光滑的线条;让排版人员采用最适合、高快捷的排版软件;让校对员施展“校异同”“校是非”的高超技艺;让印制人员掌控合理的印装工艺、把握合适的印装工价;让材料人员选取高质量无色差的纸张;让质检人员提早发现质量隐患把损失降到最小。当然,这个团队的灵魂人物、核心角色就是编辑。“包办”不能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包办”也不能出版一本精品的图书。

纵观图书出版各类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方法,都与孩子培养极为相似,解开心扉“金钥匙”只有一把——沟通。沟通增进理解、沟通化解矛盾、沟通降低内耗、沟通提高效率。让我们图书在编辑的细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吧。

(作者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