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静:出版人的止痛药

2013-12-29仝冠军

出版广角 2013年18期

谈起出版业,目前最热的话题莫过于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莫过于传统出版业的生死存亡,莫过于所谓的新型复合型出版人才的引进培养,莫过于资本与技术驱动下的又一轮产业革新,如此等等,概莫能外。此类研究文章与专业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从中可以看到对出版业竞争局势的种种分析,对出版业未来走向的种种预测,对出版业应对战略的种种谋划。不过在我看来,所有的形势分析似可一言以蔽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所有的产业预测亦可一言以蔽之——鹿死谁手犹未可知也,所有的应对措施仍可一言以蔽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也。

唉,在这样火烧眉毛的时刻,不赶紧顾好眼前,却来谈什么出版人的修养,似乎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开始我也这么想。但看了些优秀出版人的传记,又想想以前学过的出版史和传播史,又觉得这才是目前最应该重视的问题。正因为我们总是“顾眼前”,才导致了出版人才在结构、素质、培养等诸多方面的弊病,也才会在数字出版这个新业态面前惊慌失措,表面上讨论得、宣扬得热闹非常,底子里却茫然无措甚至六神无主。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潘凯雄撰文说,“数字出版也需要安静”。这我很赞同——不仅因为看法一致,更因为他和我一样喜欢哪壶不开提哪壶,风格类似吧。其实,我们整个出版业都需要安静。

这是因为,在一个产业的发展历程中,会经历许多不同的形态和阶段,虽然两种形态、两个阶段的划分标准,常常是依据一些革命性的变化——如媒介载体的变化,如传播方式的变化,如产业技术的变化等,但每一个阶段都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是从之前的产业形态慢慢过渡、转变过来的。在后人看来,也许每个关键点都有着鲜明的标志性事件和标志性人物,但在当时却未必然,更多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变化。这是因为历史都是浓缩的现实,它没有耐心也不便也不必去关注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它更多的时候要的是脉络,关键点,标志事件,阶段划分。仔细考察传媒史我们发现,竹简和纸张并存了几百年,而广播出现后报纸还在,电视出现后广播和报纸还在,网络出现后广播电视和报纸仍然在,以至于我们的管理机构不得不起一个长长的名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这还是省略了的。虽然,有时两个阶段过渡时间会短一些,有时新旧业态的转弯速度会快一些,但总归不是忽焉而生、倏然而灭的。

这是因为,在一个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总会有一些产业巨头、明星企业会死去,总会有一些资深人士、领军人物会老去,他们会跟不上产业形势的变化、产业技术的革新,会把握不住不准产业模式的变动、产业未来的方向,但这并不妨碍这个产业仍是这个产业。在中国出版发展史上,早已是“尸横遍野”了嘛,点石斋们的倒下并没有导致出版业的衰亡。其他产业同样如此,诺基亚的没落不代表手机制造业的黄昏已经来临,因为还有三星和苹果。我们在焦虑的,其实不是传统出版产业的衰退,而是那种固守传统产业模式的老企业的衰败。之所以焦虑,一是因为面对新技术总会有不适感,因此从心底里就排斥这种不适感;二是因为面对新也太总会有迷茫感,因为从潜意识里不愿意去研究新事物探究新模式,转向的代价总是很大,转型的压力总是很大,转变的前途则总是飘摇不定。因此在惰性的支配下,不但留恋于、甚而流连于既往的辉煌中、既往的模式中、既往的精神世界里,抵制新时代,抗拒新业态。

这是因为,在一个产业的发展历程中,产业的所谓边界是在不断变化的,总体上在逐步扩大,关键点上还有转向。就拿出版业来说,其产业边界就一直在扩展,从图书而至期刊,而至音像制品,而至电子图书,而至数字产品如数据库、APP、电子书刊等。产业的拓展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就是产品类型的增加,而这些新产品开始时总被视为另类,被视为“非出版物”;其次是产业规模的扩张,受众群体的增加,以及产业、企业影响力的攀升;再者是新的竞争者的加入,之前城高水深的产业壁垒被打开了无数缺口,甚至被整个推倒、重建,甚至有的新进者很快建立起新的技术壁垒和资金壁垒等重重障碍,迫使原有的竞争者退出市场。而我们目前的出版业就正面临着这种新进者带来的种种阵痛——对我们而言是阵痛,对他们而言则是快感。这种新进者的一大特征,就是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技术,我们的浮躁和痛苦正源于此。

看清楚了这些本质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最缺少的,恰恰就是安静——这种出版人最不可或缺的修养。唯有安静下来,踏踏实实,才能在新的产业格局中迅速站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