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眼

2013-12-29

廉政瞭望 2013年4期

听县委书记讲故事

同一个故事,讲述者不同,意味也决然不同。就像同样的段子,从郭德纲嘴里听到和从你身边人嘴里听到,感受不同一样。

最近,采访川东某县委书记时,不知怎么聊起了村里的那些事,其感受与看《乡村爱情》来得完全不一样。

县委书记的讲诉是从感叹开始的——“为什么这两年我们做了那么多的事,老百姓就是不理解呢?”

接下来他讲了两件具体的事。

一是市里提出要花几百亿资金来整顿河道,“老百姓到手的补偿款不多,就开始找政府吵,说我们把资金贪污了。”这名县委书记叹道,“他们就不知道这几百亿资金要数年、分到数个县、开展数个项目,又不是只拿来补偿?!”他觉得很无奈。

另外一件事是换村支部书记。“原来老村支书德高望重,有威信,最公道,老百姓认同他。但是他年纪太大,思想观念比较保守,不大可能引领这个村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在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后,就选了一名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党员来做书记。”县委书记自觉对这样的安排颇为满意,但该村村民却说是“买官卖官”,要举报。

这让县委书记觉得很无辜,明明为村里的发展谋划,反倒引来如此反对。

讲述是这样结尾的:“我们一是要用时间来证明,为什么要用他,也要多做一些宣传工作。”县委书记相信,他的良苦用心终究会得到群众的认可。

站在县委书记、村民的角度看,都没错。只不过一个的出发点是发展,一个的出发点是公道。县委书记有发展的压力,而在信任度越来越低的社会,村民也有公道的需求。看来做好与民众的良性沟通也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好心不一定办得了好事。

文_游子

早春的归早春,“两会”的归“两会”

今年全国“两会”开到一半,我就放弃了最初的采访思路。

“两会”报道,哪家媒体不想出新、出彩。“两会”已经召开这么多届了,除了每年变化的热点之外,报道的思路也就那么多。

今年我们想梳理一两位新任省委书记、省长的“会间”行踪。

近几年“两会”,几乎每个省都会举办形式各样的会议、活动,或拜访部委,或考察央企,或慰问老领导,或出席签约,或是会商会谈,不一而足。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12个省的省委书记、省长出席了72次此类活动,平均每人3次,其中有些省长更是参加了9次。

“两会”会期也就十余天,各地党政“一把手”参加活动当然不是心血来潮,而在于这些活动是可以进一步落实的。2010年,咸阳市渭城区就曾出台《关于分解落实全国“两会”期间我省与国家有关部委兄弟省份中央企业签约及会谈涉及我区项目的通知》。

从这类文件的名称看,将这些活动冠之以“早春攻略”并不为过。

可今年“两会”,官员代表、委员的“会间”有些冷清。

为贯彻“八项规定”,上个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出台15项具体举措,要求简约、简朴开会。部分代表团进京后,又进一步细化了“15项举措”,比如浙江省代表团就明确提出“不组织代表参加与大会议程无关的活动,特别是代表也不要到有关部门洽谈具体工作”。

减少“礼节”方能专心开会。“两会”需要剥离依附于其上的其他属性,回归其参政、议政本质。从本届“两会”新风来看,也确实如此。

这在媒体报道中可见一斑。纵观今年各媒体“两会”报道,“两会”怎么开的常识普及型文章占了不少篇幅。别嫌烦,真正了解“两会”如何开的并不多。

常识普及即是祛除“两会”神秘性、重申中国政治生活基本运作规则的需要,也是给代表、委员“加压”,让他们开好会——只有知道了“两会”怎么开,民众才能评判代表、委员的“两会”表现。

也有媒体同行告诉我,“早春攻略”不会那么容易就销声匿迹,这次只不过是移到了十八届二中全会后到“两会”前这段时间里。

这样也好。就让早春的归早春,“两会”的归“两会”吧。

文_本刊记者 徐浩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