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强:最年轻院长的法治烙印
2013-12-29
3月15日,全国人大换届“两高”领导人,其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一职,最让大家翘首关注。
目前,中国司法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未来如何深入推动司法改革,推进法治进程,下一个五年、十年的践行意义深远。谁来执掌最高院,相当关键。
最终,长期从事法律专业工作的周强众望所归。在周强的人生履历中,法治的色彩一直紧密相随——少年求学于政法院校,年轻时就职于司法部从事法律相关工作;主政湖南期间,力推“法治湖南”建设,再到如今的最高法院院长,法治,终究是周强身上最深的烙印。
勤奋:好学生的标签
设置在北京东交民巷27号的最高人民法院里,有一座中国法院博物馆,进门处迎接参观者的是最高院历任院长的半身铜像:依次为沈钧儒、董必武、谢觉哉、杨秀峰、江华、郑天翔、任建新、肖扬。他们八人和最高法院前任院长王胜俊,串联起一部新中国的法制史,并留下各自的印迹。
最高院在建院64年的历史上,之前九位院长出任院长时的平均年龄约67.4岁,最高者是以75岁高龄就任的谢觉哉。周强53岁即入主最高法院,成为最年轻的院长。
周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十任最高法院院长,同时,他也是继肖扬之后最高法院第二位法学科班出身的掌舵人,这一专业背景,加上他此前从政时期浓厚的法治色彩,使得外界对中国未来的司法改革充满期待。
周强为法律届人士所看好,是他在西南政法大学的7年专业化训练。他所在的西政78届,当中诞生了后来在中国政界、法学界如雷贯耳的名字——周强、夏勇、贺卫方、梁治平……在1978级校友入校30周年纪念时,统计表明,这届学生中省部级领导职务的有14人、厅局级领导约100人,知名的法学学者近100人。这就是后来屡被传颂的西政78级神话。
“务实、认真、开放”,是周强给贺卫方的印象。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卫平在大学时低周强一届,但两人在同一个党支部。“周强担任组织委员,认真负责、思维缜密。他学习成绩很好,为人有亲和力,属于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人。”张卫平说。
他的78级同学、现中央军委法制局大校张建田回忆说,当年因为喜欢读书,经常“违规”跑到图书资源比较丰富的教工阅览室去,掌管阅览室的吴家莲老师还往往因对他们网开一面受到领导批评。“当年,周强、王凡、李少平等人,可以说是给她添麻烦的‘常客’。”
勤奋,是周强的性格标签。据同学回忆,周强经常半夜打着手电在蚊帐里学习,被比作“囊萤映雪”。
本刊通过西南政法大学一名民法教授,得到了周强恩师金平教授的电话。老人家很低调,对自己的得意弟子周强并不愿意多说什么。按他之前的说法:“周强学习非常勤奋,同学关系处理得非常好,对老师也尊重”。但特别强调“他们那一代大学生,对国家、民族充满希望,对社会负有强烈的责任感”。
勤政:最年轻省长的抱负
其实相对于7年的西政求学岁月,对周强影响较深的无疑是到毕业后在司法部的工作。周强在司法部一呆就是10年,其间的工作也多与其法律背景相关:政策研究室法规处、法规司法律法规处、法制司。
据说时任司法部部长的肖扬对周强的干练颇为赏识,先是将他派到深圳挂职司法局局长助理,半年后重回司法部,即成为办公厅副主任兼部长办公室主任,成为肖扬的“大秘”。
在此期间,他受到法律实践上的熏陶和历练。金平教授特意写过两句诗:“许国不畏身家累,除弊应如金石坚”,勉励周强好好做官。
1995年,周强调入了共青团中央,他在这里誓言“要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3年后,38岁的周强接替李克强,当选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五年后,周强连任,从而成为1978年以来在该职位上任期最长者。
周强很喜欢上网:“(每天)一小时是最少的,而且各种网都看,还常听外语节目。我也会关注网民的讨论、博客,主要为了了解信息。QQ注册了,网络电话也经常打。”
但周强的执政抱负得到充分施展,是在湖南工作的几年。在这里,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省长。入湘伊始,他在就职演讲中承诺:“常怀感激之情,常抱进取之心,常存敬畏之念,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履新不足半年,周强足迹踏遍湖南省14个市州。
和周强一起共事多年的湖南省省长徐守盛,评价他的昔日老搭档说:“他的政法学历背景对我们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很有帮助,而且他有一套依法治国的理念。”
“如果我没有记错,湖南是继习近平2006年在浙江省委书记任上提出‘法治浙江’之后,第二个提出以法治省的地方。”中国行政法学会会长应松年说。这正是周强提出并主抓的工作,他将省内55个行政执法部门的权力界限公之于众。
应松年现在回忆起与周强的交谈,仍然赞叹不已:“他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很强,什么问题都会从法治角度考虑。跟他说话非常痛快,说什么他马上就知道,比如你不用跟他解释什么是行政程序。”
在湖南的一次信访工作会议上,周强明确表态,领导干部不要干预依法办案,以保证司法部门依法办事,公正司法。“所以湖南的一切案子都必须严格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进行处理。”
这些话把他身上浓厚的法治色彩勾勒得异常清晰,加上他主政湖南时为推进法治所做的努力,外界对他上任最高法院院长怀有期待。
勤勉:改革的新期待
随着周强的履新,其绘就的“法治湖南”蓝图将交棒继任者,但另一个更大的蓝图“法治中国”却有待周强及其同事,还有众多法律人去实现。
来自法院内部的人士表示,作为首席大法官当然更需要政治智慧,顺势而为,“为大局服务”。
“法治推进的快慢,并不取决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在中国语境下的首席大法官,既须有法律素养,更需要政治智慧,二者缺其一,均难以衡平政治与法律。”湖北省一名副院长表示。
今年3月10日,王胜俊在作最高法院工作报告时坦承,法院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尤其是确保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体制还不够健全,推进司法公开、弘扬司法民主、确保司法公正等方面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
十年来,各级法院院长的专业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以地方高级法院为例,从公开履历看,31个地方高级法院院长中拥有法学背景的有19人,约占62%。大部分院长有在政法系统任职的经历,此前主要在党政系统任职的院长相比五年前的数量大幅减少。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履新后,更是不断强调法治政府建设的信号,强调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争取让民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业内人士分析,周强的重任之一是重塑司法权威,真正做到审判独立、司法公正,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
张卫平希望,他的这位校友、新任院长今后能亲自审案,“作为典范,影响各级法院和法官,让大家以高质量的审判为主。而周强面临的一个挑战即是协调法律人和政治家的关系”。
在回答诸多媒体关于新工作的期待问题时,周强表示,“要接好人民法院事业的‘接力棒’,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进一步推进司法公正”。简洁的回答,有了更加务实的期待。
多数学者认为,未来五年、十年,对司法改革的走向和法治建设至关重要,他们期待“两高”“两长”能真正有所作为。而正因为周强身上有了大众更多的期待,自是任重道远。(本刊综合《法治周末》、《财经》等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