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向世界输出正能量

2013-12-29丁扬

党员文摘 2013年12期

人民币、购房团、汉语……自从中国元素作为讨论对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媒体的版面上,对中国而言,对外输出便不再成为问题,而“输出什么”才日渐成为关键。

黄金周

随着中国人休假的目的地范围不断扩大,“十一”黄金周就再也不是一个国内话题了,正相反,它几乎是近年来外媒最喜欢参与讨论的一个话题。在一些国际媒体眼中,这个属于中国人的假期就像它的长度一样“特殊”,因为在短短七天里,从“购物狂”到“旅游礼仪”,从出境游的中国人到其背后的国家,都一一被当地舆论仔细审视。

10月初,美国旅游业界感叹,美国政府因财政问题停摆“选择了最坏的时机”,“错失了赚中国游客钱的黄金七日”;英国《每日邮报》则惊呼“中国购物狂入侵英国高级商店”,称最近调查显示,每位来伦敦的中国人平均消费8000英镑,超过中东富豪。法国旅游业界人士则表示,受到中国新《旅游法》实施的影响,此次“十一”黄金周期间来法的中国游客有所减少,但消费依然强劲。

而相比起此前吐槽中国游客粗俗无理的论调,今年就连矜持的英国人民都对中国游客赞赏有加:“来伦敦的中国游客非常有钱,但与用法拉利车拥堵市中心的中东人相比,这些中国人安静、谨慎、有礼貌,购物后常坐地铁回驻地,还为更需要的人让座。”由于中国游客成了伦敦商场的“摇钱树”,对拉动英国经济具有很大作用,英国正在考虑放松对中国的签证限制,以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

中国梦

如果给2013年的中国寻找关键词,“中国梦”首当其冲。这个概念在今年3月由习近平提出后,便以中国热词的身份被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成为中国向世界输出价值观和未来信心的最佳代名词。

《印度时报》网站在报道中将“中国梦”与“美国梦”相提并论,并认为“它表明中国领导人希望实现中国人对分享机会和繁荣日益强烈的愿望”。日本《产经新闻》在报道中也将二者进行比较,并认为与“美国梦”不同的是,“中国梦”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而“中国梦”概念之所以能够受到如此关注,恐怕与“中国和世界”愈发紧密的联系分不开,在某种程度上,“新一代中国领导人肩负的职责,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乎世界的命运”。英国《金融时报》显然意识到这一点,并认为这一解读能给予中国领导人更加勇敢、果断、明智行事的力量。

过去一个世纪,“美国梦”曾为全世界的梦想提供原始动力。如今,关于“中国梦”的涵义和变迁,美国《纽约时报》给出了自己的解读:过去30年,中国人的个人梦主要是物质层面,例如希望买得起自行车、电视机,从农村搬到城市,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今天,中国民众尤其以城市居民为代表,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求,他们关心环境问题,渴望发言权以及丰富的精神生活。

汉语

据说,全世界的机场免税店现在都将会说汉语作为招徕新店员的条件之一。事实上,在国际贸易领域,对中国有所了解、会讲流利普通话早已是从业必备。

马来西亚《BorneoPost》发表文章说,汉语和普通话正在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商品”,巨大的商业机会和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让许多美国人投身到学习汉语的热潮中。对许多美国人来说,熟练掌握汉语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就业机会,而且还意味着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中国经济腾飞,越来越多的海外媒体把拓展中国市场中文网络版作为进军中国市场新的增长点。近年来,西方主流媒体纷纷设立中文网站,其中包括英国广播公司、路透社、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等。此前,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开辟了新的中国专页,为有关中国的文章提供更多的版面。这是70年来,该杂志首次为一个国家开辟专页。上一次,是在1942年开辟的美国专页。

劳动力

每件商品都标注着“中国制造”,小小的义乌负责起全世界平价商品的生产和供应;追逐iPhone5S的“果粉”们翘首盼着富士康工厂的工人们能够动作快一些。在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多年里,中国既拥有全世界最廉价最庞大的劳动力群体,也拥有依靠这一群体所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经济驱动力。

但近几年,西方媒体关于中国劳动力的悲观预测如“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终结”的论调频频出现。然而,新加坡《海峡时报》关于中国去年首次成为全球机械和电子产品的最大出口国的报道,粉碎了一切对中国不再是世界工厂的怀疑。中国开始证明自己不仅是进行简单装配的血汗工厂,还是高科技工厂,能在出口产品之前给它们增值。

中国制造

汇丰银行发布的8月中国制造业PMI初值为50.1,已经重返荣枯线之上,并创四个月以来新高。这一数字大幅高于预期,令市场信心大受提振。对此,《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增速的回升表明中国制造业呈现稳定迹象,这进一步降低了中国在2013年下半年推行重大刺激计划的可能性,也为政府继续实行结构性改革创造了更好的环境。“这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来说是个令人鼓舞的迹象”。

自2012年以来,在“保增长”和“调结构”之间,中国的走向一再引发热议。但也正是在艰难的改革中,中国的制造业发生着变化。

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中国制造”的新标志》就罕见地指出,“中国制造”正在以全新的设计、优良的质量和适中的价格重新登场,一些设计感很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不仅征服了国内的消费者,也受到国际奢侈品厂商的青睐。“中国制造”正在以全新形象赢得国际市场的尊重。

索马里护航

中国自2008年以来一直参与索马里护航行动,这一富有责任大国色彩的举措,为中国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关注。

美国战略之页网站报道认为,在索马里附近海域进行打击海盗巡逻,可以使中国海军获得最密集和广泛的训练。通过到索马里护航,护航编队在远距离航行(索马里与中国相距5400海里,到那里需要花近两周时间)和战斗行动方面获得实践机会。

维和行动

1992年,中国向柬埔寨派遣了一支分遣队,从此开始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到今年4月底,中国共有近2000名维和人员参加了联合国15项维和行动中的9项——在西撒哈拉、刚果(金)、达尔富尔、塞浦路斯、黎巴嫩、利比里亚、南苏丹、科特迪瓦和联合国中东停战监督中,中国的参与力度远远大于联合国安理会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

事实上,与外媒过多关注的中国游客、人民币、买房团相比,中国在全球公共事务上的参与度则显得过分低调。

对外援助

随着中国地位的崛起和受援国的发展,“重道义”“不求回报”“不干涉内政”等中国式风格的对外援助渐渐得到理解。而面对外界压力,中国在对外援助方面也与时俱进。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国际机构的合作越来越多。

转折点被普遍认为发生在2007年。这一年,中国加入了国际开发协会的捐助国名单,该协会是世界银行下属机构,专门为最贫穷的国家提供无息贷款。当时,此举引起西方媒体热议。BBC评论说,中国在八年前还是国际开发协会的受援国,如今首次从受援国转变为捐款国,“具有很大象征意义”。而“德国之声”则认为,这种“象征意义”不可小看,这将是一个转折的开始,中国总的趋势是从受援国完全变成出资国。那么,中国就真正走出了第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