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理科普新模式

2013-12-29游忠

地理教育 2013年4期

一、当前地理网络科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张小林主编的《中国网络科普设施发展报告》,我国网络科普设施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北京科技报》开通了网络版,迈出了网络科普设施建设的第一步。其后科普网络发展迅速,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地理科普网站,如中国公众科技网(http://www.cpst.net.cn)、中国科普博览(http://www.kepu.net.cn)、中国国家地理网(http://www.dili360.com)、华夏地理杂志(http://ngmchina.com.cn)、新浪环球地理(http://geo.sina.com.cn/)、网易探索(http://discovery.163.com)等,特别是中国数字科技馆(http://www.cdstm.cn)的建设更是地理网络科普中一个标志性事件。但实际上,在地理网络科普的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1.对地理网络科普必要性缺乏认识,致使地理科普主体的社会化难以实现

据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百分比为3.27%。这个数字意味着,每100人中仅有3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地理网络科普是社会科普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社会公众对于地理科普教育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地理科普教育的社会氛围,未能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社会公众普遍对地理科普教育比较轻视,对地理科学知识和地理专业人才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作用与价值缺乏认识。目前,我国地理网络科普教育在学校依靠中小学少数热心教师建立的个人网站,如地理频道(http://www.dlpd.com)、地理教师(http://www.dljs.net)等,在社会则主要依靠学会专业科普网络设置的地理栏目,如四川省地理学会(http://www.schgeo.cn/index.asp)等,同时我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造成两种科普教育不能进行有效融合与补充,直接影响到社会地理科普教育的发展。把地理科普教育简单地作为地理基础技能与知识的教育,并习惯性认为中小学地理知识就已经达到地理科普教育的目标,造成政府对社会地理科普教育投入较少,社会各团体组织与个人缺乏参与地理科普教育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地理科普主体的社会化难以实现。

2.对网络新媒体特点缺乏认识,致使地理科普成果的高效化难以实现

盲目跟风,以为信息化的建设就是网站扩张,用门面传递一些信息。利用网络从事地理科普也一样,科学技术普及当然想借助高科技手段来传播,所以对网络这个新媒体总有一厢情愿的热情,特别是当网络铺天盖地影响全球时。但网络地理科普的影响相对其它科普形式并没有想象那么大,科普的效果并不明显,至少和传统媒体的电视相比,差距显而易见。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87.5%)、报纸(59.1%)、与人交谈(43.0%)、互联网(26.6%)、广播(24.6%)、一般杂志(12.2%)、图书(11.9%)和科学期刊(10.5%)。”从表面看,存在的最大问题好像是信息有效集成不足、原创内容少、信息更新慢、知名度低、访问量少,使网站基本处于自拉自唱的局面。从深层次分析,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是没有按照网络新媒体的特点办科普。据《2005年中国科普报告》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希望科普网站“内容更多些、更有意思些”,“科学图片多些,游戏多一些,益智类多一些,试验多一些,与科学家对话多一些”。不可否认,虽然在实践中已经使用新媒体进行科普,可是对新媒体的认识仍停留在原来传统媒体基础上,还是用传统的传播理念进行地理网络科普,仅把新媒体当成传播科普的一个途径,而没有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所以尽管利用网络高科技手段,效果则达不到理想要求。

3.网络科普内容的科学权威性、通俗性不强,致使地理科普的接近性难以实现

接近性是所传播的科普信息必须拉近与接收者的关系。目前地理科普网站由于缺乏科学权威指导,其内容的科学性、正确性难以确保,内容雷同现象极其严重,尤其是地方或个人主办的地理科普网站,除了活动报道等信息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之外,涉及科普知识的内容基本没有差异,虽然覆盖内容面广,但知识体系尚不够完善,这使得用户很难系统地获得相关地理科普知识;同时地理科普内容的通俗性不强,公众喜闻乐见且具地理思想的“扫盲”素材严重缺乏,社会和公众认可的优质地理网络科普作品更是极其稀缺,致使地理科普的接近性难以实现。

4.传统科普网站表现形式单一,多元化欠缺,致使地理科普的互动性难以实现

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地理科普网站的发展相对于网络本身的发展而言,显得较为缓慢。传统科普网站存在诸多不足,如传统科普网站为了体现专业性和知识性的特点,往往仅以图文等严肃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而不会运用多元形式对其进行“包装”,表现形式单一;知识体系不完善或不系统,原创信息少,特色不明显;互动性差,不能与浏览者形成及时的交流互动;有些网站虽然更新频率高,但内容以地理新闻、地理活动报道、科普设施为主,关于地理学科领域的知识性内容较少,起不到科普作用。

二、解决地理网络科普现存问题的策略

1.地理网络科普的结构策略:真正认识科普需求,走民间科普与系统科普结合之路

由地震导致日本福岛核事故引发的中国“抢盐事件”还令人记忆犹新;“毒奶粉”、“毒胶囊”、“皮鞋果冻”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公共事件更是让老百姓对科学知识的诉求一度升温。由此发现一个现象:公众关注科学,并不一定会关心科学知识本身,而是更加关注科学的社会影响与自身生活的关联。显然情景式、主题综合式、问题导入式的科普方式更受老百姓欢迎。因此,网络科普的重点,应当是某一地理事件一旦发生,马上就能为公众提供有效可靠的科学知识。充分利用“由事而普”能在最短时间发挥最大效果的特点,抓住公众眼球,引导百姓关注,从而达到科普目的。当然对地理知识本身进行普及的“有科而普”方式更不能被忽视,因为它能将某一方面的地理内容进行全面而充分的展示,所以地理网络科普必须将以“由事而普”的民间科普与以“有科而普”的政府科普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公众对科学知识个性化、复杂化、多元化的需求特点。同时需要各级政府重视网络手段,拓展科普对象和内容,提高科普的效果,同时改变科普既不能当研究成果,又不能为升职增加砝码,从事科普创作效益不佳的局面,增强地理工作者参加地理科普活动和积极投身科普创作的动力。

2.地理网络科普的对象策略:突破时空限制, 走科普对象平民化之路

科普的市场是社会、是公众,就要更好地服务于受众,充分了解社会形形色色人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为人展示、为人服务、关心人的感受、满足人的需要。网络科普能快速灵活地应对周边世界每月、每周、每天的变化,让受众有机会与重大科技信息保持最新接触。地理网络科普系统不像传统科普那样有地域和时间的局限,它面向全球传播的特点更便于较好地了解社会需求,也更容易知晓社会评价,因为它的触角就在受众身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发布的《中国科普市场现状及网民科普使用行为研究报告》显示:30.9%的中国网民属于网络科普用户,会定期通过科普网站、科技博客或者科技类报刊杂志网站获取科普知识,故中国网络科普市场具备良好的用户基础。与许多新兴网络应用扩散规律相似,网络科普教育的早期使用者是学历较高的人群。由于互联网接入条件、网络使用能力、教育理念等关系,家长学历越高,让孩子使用互联网获得科普教育的比例也越高,大专和大学本科以上的家长中,让孩子使用网络科普服务的比例分别达到43.5%和44.5%,而学历在小学以下的家长中这一比例仅为6.4%。因此各级政府需要充分认识网络科普发展的这一规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科普网站展示多方面不同深度的科普内容,使不同层次的网民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科普网站,查询地理科普知识,参与网上地理科普活动,同时能让不方便去参观、聆听现场科普报告的人也能在网上获得科普教育,这样不仅能大大拓展地理科普对象,实现科普对象平民化,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科普效果。

3.地理网络科普的方式策略:利用网络传播特点,走科普互动发展之路

作为科普网站,一旦上网就成为媒体,要充分考虑网络的特点,办出不同于传统大众传媒的网络大众传媒。新知识从产生到普及不再经过许多层次漫长的传播,社会结构呈现扁平化;知识接收也不是简单的知识复制,而是根据接收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构,知识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而是互动的。网络科普如果失去了互动作用,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互动的地理网络科普模式是地理科普发展的趋势,遵循网络传播的特有规律进行多元展示,在现实与虚拟网络进行全方位互动,使读者身临其境,自然而然地融入网络科普环境之中,让科普活动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从注重科技知识的传播,发展为强调学习和发现及探索的过程,使地理科普走上互动发展之路。

4.地理网络科普的内容策略:强化科学指导,走科普特色化之路

网络信息是以一个个网站为基础,一个网站应是一个主题的集合体,不应该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只有这样网站通过网络才能做强,人们才能通过网络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集成。网络的现状表明,地理网络科普更能及时、详细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如环境灾害、卫生灾害、工程事故、生态问题等。针对目前地理科普网站缺乏科学权威性指导,内容的科学性、正确性难以确保并大量雷同的现象,一方面可引入专家指导机制,缩短专家与平民之间的距离,确保科普内容的科学性、正确性;另一方面网站的建设者也应通过数字化这一高科技手段力求科普和人文达到最完美融合的境界,从而实现地理科普的接近性。因此科普网站建设要放弃高大全,走特色化之路,做到主题集中、功能单一,然后排列在网上,可起到综合科普作用。无数个特色科普网站就是无数个数据库,它将成为受众查找科普资源的主要来源。

总之,网络科普作为地理科普知识传播的新形式,方兴未艾,前景广阔,必将成为科普的主流。地理网络科普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工程,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支持作用;地理网络科普与其它科普形式相比,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需要纳入全社会科普系统工程,因此加强网络科普是科普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