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堂教学建构
2013-12-29李永年
高中地理新课堂的教学建构,应紧紧抓住学生这一教学主体,在学生自身已有经验、方式和信念的基础上进行。要通过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与作为认识客体的知识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积累经验、探寻方法、提高能力。因此,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实用高效,必须建构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新型课堂。高中地理新课堂的建构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是包括教和学两个动因在内、结构复杂、内容丰富的目的性行为,涉及情感因素、智力因素、技能因素和时间因素。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追寻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建构中应先把握好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与反馈等行为准则。例如,在建构“人口增长模式”一课时,首先,应结合课程内容,收集、整理、筛选相应的人口数据、图表、典型地区案例等教学资料,挖掘各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准备“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增长”等教学挂图及相应设备,设计并制作教学课件。其次,要对课程内容、学习情境、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进行设计、规划和应用,然后构建学习组织、规划活动方案及相关讨论议题,准备教学答疑预案,最后做好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及作业、测评和学习效果的评价。
二、课程资源
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如教材、地理实验室、地理园地、实验器材、地理教具等。同时,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以及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信息媒体都是地理课程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融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建构“旅游资源”一课时,就可借助学生对所到过旅游景点的了解,列举旅游资源的类型,总结旅游资源的特征。还可以通过学生对学校所在地区的气象、地貌、水系、生物等自然资源及城乡建设、工农业发展、文化遗存等社会资源的调查与分析,选择可开发的旅游项目,分析可行性实施方案,达到用学生可感知的教学资源解决地理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目的。
三、教学组织
新理念的地理课堂,应以学习小组为课堂学习的基本单元。建构学习小组,应注意以下几点:考虑学习过程的和谐,即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为小组各成员的学习进步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确立共同认可的目标,即每小组成员必须把所在小组的学习目标当作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对待;控制小组差异,即小组内成员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差异,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尽可能多的不同观点,增大知识面;给予同等成功机会;突出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地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突出社交实践;保证学习时间;完成个人职责等。
四、学习方式
高中地理新课堂学习方式的建构包括自主、合作、探究三个要素。教师应针对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及学生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实际,适时加以指导,合理选择学习方式。“逻辑—结构—形式”、“讲述—研讨—结论”、“自主—探究—合作”等,都是能较好体现地理新课堂特点的学习结构方式。教师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应用建构要件组建不同的学习结构方式,以适应教学的实际需求。例如,对类似 “地球的运动”、“地域分异规律”等带有很强逻辑关系、强调地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内容,可选择“逻辑—结构—形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学习内容和过程的科学性,使学生已有的零散知识形成一个网络系统,呈现完整结构,便于掌握、理解和应用,并通过板书、课件和图示结构,使知识呈现出完美性特征,增强知识的美感。
五、确立目标
新课程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落实教学目标,但三维目标的实现不是机械、教条的,应有机地把三维目标融入教学全过程。例如,“海陆的变迁”教学目标制定如下:①知识与技能:“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这里强调了对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掌握,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和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②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地表形态形成变化及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这里突出了对课程资源的运用,逻辑思维的开发以及理解、想象、判断、推理能力的开发。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观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及探究精神。” 这一目标隐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自然生成的过程,没有必要在学案及要求上直接提出来,应融入教学过程中。
六、植入情境
恰当地植入情景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巧妙的情景创设是创造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植入情景要紧密结合教学环境和氛围,不能盲目进行,应具有启发引导性;所创设情景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自然衔接;情景的创设要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符合地理规律;植入的情景要与教学环节紧密配合,随着问题的生成而植入,情景的设置要尽量简洁、明快;植入环境及社会活动情景,一定要符合学生的体验和感知,尽量避免出现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或难以接触的环境场景。例如,导入“海陆变迁”一课时,教师可植入地中海格雷特岛(火山岛)1837年诞生以来,两次出露和沉没的过程情景,既给予学生知识的补充,提高求知欲望,又留给学生想象、思考和探究的空间。
七、生成预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认知、情感和体验互动交流、彼此相长的动态过程。摈弃封闭的单线灌输,期待精彩的课堂生成,应是教学活动追求的理想目标。然而,“生成”强调的是动态发展,这无疑增加课堂掌控的难度。短短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可能会汇聚来自各种不同渠道的信息,映射出学生各种稚嫩的思想认识,需要教师去甄别、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现场驾驭能力,能机智地临场应变。因此,教师要直面生成,灵活巧妙地处理课堂生成,避免造成课堂僵局,就必须具备较好的教育智慧,做好生成预案。例如,在“常见天气系统”一课教学中,教师就要预想学生在其它教学资源中获取的知识及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天气预报中提到的一些专有名词及对卫星云图的分析说明,如教材中没有提到的“切变线”等都可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认知而生成的新问题。
八、总结拓展
教学的每个环节,探究的每个问题,都需要师生及时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所需技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清晰的判断,并通过与已掌握知识对比、整合,生成新的知识、产生新的思维、解决新的问题。通过小结,可以及时肯定和认可学生的学习成果,促使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也能使他们的一些错误认知得以及时纠正。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理解巩固新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与之联系而又有所拓展的新问题,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拓他们的思维。例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课在总结拓展部分的建构时,就可以从新、老工业区的区位因素、主要特点、区域环境、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典型工业区等方面列表进行总结。同时,利用当地或省内一些典型工业企业做案例,作为学生应用区位因素解决实际问题的素材,拓展知识的应用面,留给学生自我吸收、消化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