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教材剖析(人教版)
2013-12-29陆梅
一、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的第一节,主要达成以下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材分析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一节是在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以及几个主要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特点、差异的基础上,认识省内区域的第一个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突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省内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经济发展创造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一个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全国有借鉴和启示意义。因此,教材选择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学生学习省内区域的第一个典型案例。
本节内容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外开放的前沿”和“外向型的经济”两目重点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其地理位置优势、政策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优势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优势的形成,有的是由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更主要的则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第二部分“城镇的发展”学习的重点是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形成原因。城镇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环境和景观发生巨大变化的显著标志。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人文优势和政策优势,促进本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城镇化,两部分内容互为联系、互相作用,通过经济发展这一主线串联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体现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逻辑关系,也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需要注意的是,本节内容涉及的地理新名词比较多,如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区位、外向型经济、产业扩散、城镇化等,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通俗易懂的方法联系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第一目“对外开放的前沿”:由两段正文、两幅图和一个“活动”组成,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一结论的原因,也就是本区的地理位置优势、政策优势和社会经济优势,其重点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后面两目的学习做好铺垫。教材第一段正文点明了珠江三角洲的区位特点,利用“珠江三角洲”图(图7.1)进行验证,通过“活动”从区位、人文和政策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总结本区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教材第二段正文介绍了本区的开放历程,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图7.2)认识本区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就,紧扣“对外开放的前沿”标题。
第二目“外向型的经济”:由两段正文、两幅图、三个“活动”和一个阅读材料组成,重点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特点,是前一标题内容的延伸和深化,两个标题内容是前因后果的关系。其中,了解外向型经济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本目教学内容的难点。教材的两段正文简介了本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产业部门、贸易渠道等内容,突出了其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利用“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图(图7.3)验证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对本区外向型经济形成的巨大作用;利用“外向型经济一例”图(图7.4)使学生对外向型经济形成直观的印象。利用阅读材料“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前店后厂’”补充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从而紧扣前一标题的内容。“活动1”分析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活动2”分析本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活动3”则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辽中南地区经济特色和产业条件的不同,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第三目“城镇的发展”:由两段正文、四幅图、两个“活动”和一个阅读材料组成,重点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形成原因。本区城镇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教材紧紧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以及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来展开,体现了地理要素间的联系,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第二目所学的知识及阅读材料,总结分析本区城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的交错分布”景观图(图7.6)认识本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分布的利用景观,证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活动1”以“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的变化”为平台认识本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活动2”则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为切入点,分析城镇化带来的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认识环境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阅读地图,指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并说明其重要性和优越性;阅读图表归纳珠江三角洲主要产业部门及经济发展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理解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运用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特点及原因,评价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关地图、文字资料、影像资料,结合暗示、启发、提问、讨论等方法,分析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及归纳概括能力、辨证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状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图表利用
本节教材配备了9幅各类地理图像,给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经济特点、城市发展等地理特征提供了方向。教师应充分利用相关图表,恰当设问和引导,按图索骥,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具体的地图类型、序号、名称及应用详见表2。
五、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了三组活动计6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组活动属知识巩固类,重在训练和培养学生利用图文资料获取归纳知识的能力,也是对旧知的复习和巩固过程,进而对知识进行迁移和拓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图7.1分析归纳区位因素,利用阅读材料“全国著名的侨乡”归纳分析人文因素,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知识积累认识政策因素。
活动二:本题组的3个小题均属属于知识拓展类。第1题突出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要注意指导学生对图7.5的阅读方法,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远高于全国速度的结论,分析归纳原因,回扣本目的标题。第2题分析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题目具有开放性,要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实际畅所欲言,合理即可。第3题通过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辽中南地区经济特色和产业条件的不同,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要结合上册第111页“活动1”内容,或直接提供两区工业图,让学生读图比较,总结两区主要产业部门的差异和依托的地理条件的不同。
活动三:第1题属于验证巩固类,引导学生读图7.8比较本区1~5万人口的乡镇数量1984年与2000年的变化情况,得出“城镇数量增加快”的结论,紧扣本目标题。第2题属于知识拓展类,分析城镇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要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图7.9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城镇发展的实际,归纳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会导致“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办法,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