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地理教育之本:用原理说明事实
2013-12-29汤国荣
偶读史宁中先生的“注重‘过程’中的教育”一文,其中“讲课千万别反复讲,要抓住学科的本质”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地理学科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在基础教育中,某些学科的本质是十分清晰的,如数学是“抽象+推理+模型”、物理是“观察+描述+验证”、化学是“实验+归纳+验证”……但地理的本质是什么?或许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都不甚明了!
“世界各地地理课程的结构主要有两种方向:区域学习和专题学习。在教导学生时,应以原理来说明现实,并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地理教育国际宪章》(1992年)“用原理来说明事实”告诉了我们中学地理教学之方向,地理的本质或许就是“观察+描述+探究”,以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中的客观事实(自然和社会事象)为观察对象,描述其时空分布与变化的特征,探究其形成之原理。中学地理教育之本或许就是引导学生“用原理说明事实”——描述地理事象的特征和规律,探究其存在之原因。
在2011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提出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功能定位。可见,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成为有地理素养的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用原理说明事实,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明白地理科学知识的本质,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学生在和环境交流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理论。当他们行走在青藏雪域高原时,能运用板块构造之理论阐释高原的成因;当他们穿行于新疆千里戈壁时,明白“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原理……
用原理说明事实,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让学生们在遭遇现实问题时,能准确运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作出决策。当他们穿梭于天南地北之时,能理解“衣食住行娱”地域差异之地理背景;当他们遭遇地震时,知道震时就近躲避(选择室内结实、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的较好办法;当他们在野外扎营时,知道发生暴雨,岩层破碎地区易产生滑坡、泥石流,扎营地的选择要避开谷底排洪通道,河道弯曲处和汇合处以及悬崖、陡坡附近;当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勿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用原理说明事实,引导学生能采用地理的视角与方法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能感受地理和社会之间的相关性,对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更丰富、生动和正面的看法;引导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现代地理技术作空间透视,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将其恰当归类,得出相关的解释与结论。当他们利用假期组织考察活动时,知道怎样利用地理信息和环境特征来选择合理的路线;当他们穿行于高楼大厦鳞立的城市之中,能利用GPS寻找到目的地和合适的行进路线,能感悟到城市的特点与作用;当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钓鱼岛”、“南海”等问题时,知道这些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能运用“领土(领海)”的概念对问题作出正确的评判……
“展示事实,引领探究——用原理说明事实”或许就是我们需要追寻的简简单单的地理教学。
汤国荣,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科研指导中心主任、高中地理教研员、浙江省地理特级教师、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学科审查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教育厅“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实践导师、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实践导师、湖南教育出版社地理教材编写人员和培训专家。